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中国统促会组织海内外媒体赴云南迪庆藏区考察(图)

日期:2012-07-18 08:53:00 来源:中国统促会网 作者: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7月13日至16日,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组织部分海外华文媒体和中央媒体走进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考察采访云南藏胞的新农村和企业建设,藏传文化和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感受云南藏区的日新月异变化。四天来,大家在迪庆藏区,收获了惊喜、感动,也有遗憾、留恋……“民族情,神山绿,俯拾皆是。”离开“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时,菲律宾《世界日报》记者范宗鼎记录下这样的心情。

  在每一个采访点,人刚下车,就有洁白的哈达献上;座谈餐叙时,藏族同胞载歌载舞,让记者们很快融入环境中,与藏胞们一起手拉手跳起舞,大声呼唤:“呀嗦,呀嗦,呀呀嗦。”(藏语好之意)。去年参加过中国统促会组织的西藏采访团的海外记者表示,当时就非常震撼。如果明年还有机会,希望还能到藏区采访。“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藏族同胞的热情和豪迈都深深吸引和感染着我。”

  记者们走进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幸福村藏民谢超的家,房檐窗框绘着绮丽细致的图样,雕花繁复的藏式家具上摆放着现代电器,二楼阳台上满满摞着的玉米,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如同金子般耀目。谢超家里祖孙三代共6口人。他从铁路扳道工的岗位上退休后,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因为来香格里拉的游客越来越多,儿子也买了一辆车专门拉客。谢超告诉记者,算上各种对藏民的补贴,一年家庭总收入约8万余元,这个生活水平在当地算中等。知道有客人来,谢超12岁的孙子扎史七林和9岁的孙女央金拉姆特意换上民族盛装迎接。两个孩子现在都享受免费上学的补贴。他们和家人说藏语,和记者说汉语,在两种语言间“转换自如”。比利时《华商时报》社长罗玉宏说,虽然以前也从一些报道中得知藏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亲眼所见比想象还要好。

记者采访迪庆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幸福村村民谢超一家

  “独克宗古城四方城广场,晚9时30分,刚刚入夜,藏族姑娘清澈的歌声浸透了每个人的身体。裹着少数民族衣裙的少女,穿着牛仔裤的汉族大学生,一同踏着藏族民谣的步点,舞动星空”。这场偶遇成为随行记者四天来最感动的一幕。记者找路边餐厅要了纸笔,趴在柜台上写下了这段文字。像这样打动心灵的场景,藏区实在是太多。

  巴拉格宗大峡谷是迪庆藏区的知名景点。在巴拉格宗大峡谷的采访中,记者们常常听到当地的政府干部和村民提起一个名字——斯那定珠。斯那定珠,一个从大山深处走出的藏族汉子,在外发展后又回归故里。他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对巴拉格宗景区投资开发建设,修起了连接外界的柏油路,也打通了沿途村庄的致富之路。看到巴拉格宗大峡谷山青水绿,藏民们做起包车、租马、租民族服装、卖旅游商品等各种生意,葡萄牙《葡新报/华周刊》社长马丽梅非常有感触。“保护原生态不等于落后闭塞,巴拉格宗的开发就是成功案例。”马丽梅特别买了收录《回归巴拉格宗》一歌的当地藏族歌手专辑。“让歌声传递出他们的心声,我的家人和朋友一定都非常喜欢。”

  《迪庆日报》是迪庆藏区的唯一一家汉文和藏文报纸。记者们在与《迪庆日报》报社的同行们互动的过程中,美国《侨报》副总编辑卢仲维特别关注迪庆日报的网站新闻,“网络无弗界,海外华人也能从这个渠道了解到迪庆的日常动态”。

记者们在《迪庆日报》社参观

考察团成员与《迪庆日报》社工作人员交流

  通过实地走访,记者们对云南迪庆藏区的情况有了亲身体验,并思考着海外华文媒体的责任。法国《华人街》报记者鲁佳表示,法国一些媒体对藏区的报道非常片面,往往照搬达赖喇集团的一些不实言论,因此一些法国民众也常有“藏族宗教文化被湮没”的误解。罗玉宏表示,海外华文媒体要做藏区真实生活的海外“传声筒”,通过华人社区的影响力鼓励更多的海外民众到藏区走走、看看,通过民间交流等多种渠道,让中国关于藏区的脱贫、生态保护和文化政策更为外界所知。

考察藏龙生物开发有限公司

考察云南佛学院迪庆藏传佛教分院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