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理事风采  > 正文

丹青大爱写人生

日期:2013-10-23 14:56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鲁安泰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记著名画家孔维克

  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有这样一个家族,无论封建王朝如何更迭,都始终享有特殊的荣誉,连绵不绝,备受尊崇,这就是孔家。孔氏自孔子以来,已历二千五百余年。自五代时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学始,孔姓分为20派60大户,其中第一派第一户的大宗户,被视为孔氏嫡系后裔。中国统促会理事、孔子第七十八代裔孙、著名画家孔维克就出自这个大宗户。

  孔维克1956年6月生于山东省汶上县,祖上是六十三代衍圣公孔贞干之弟孔贞宁。春秋时期,汶上称“中都国”,孔子曾在此地做过中都宰。孔贞宁生活在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因其兄之子尚贤与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蕃之女联姻而与其闹翻,搬出孔府落户汶上。孔贞宁生六子,长子过嗣给无后的尚贤,第五支的长子长孙即为孔维克。他的父亲行医为生,饱读圣贤之书,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润;母亲则是受过良好新式教育的大家闺秀,是一名参加过志愿军的女医师。孔维克与绘画的情缘是在他三岁时结下的,稚眼捕形,信手画物,这是他童趣的表达——牛马的忍辱负重,公鸡的激昂斗志,山花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闲云野鹤的从容自得,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形成了他坦然、崇善、唯美的人生观。带着这种人生观,孔维克开始了人生磨砺。在“十年浩劫”中,对圣贤“大不敬”的历史错误牵连到了孔氏后裔。孔维克两度因出身失学,打过很多零工,但生活的艰辛没有让他悲观,更没有让他放弃对艺术的追求。16岁那年,他因为没有“贫下中农”的推荐,无法就读高中。辍学的孔维克开始了一次逃亡式的出走,到浙江、东北、济南、潍坊等地拜师学艺、游历写生,三年多的游学历程,孔维克收获了更高的书画技艺,也收获了宝贵的人生阅历。

  机会总是留给不曾放弃的人。1977年,恢复高考,孔维克报考了山东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尽管他拥有全省美术专业总评前三名的优异成绩,却终因家庭出身有问题而“名落孙山”。后来由于政策调整,加上济宁师专美术系负责人刘远智先生的力荐,孔维克被该校补录,使他终于有了深造的机会。孔维克在校期间的刻苦学习换来了两年后毕业留校任教的机会。当时,济宁师专刚由中专改为大专,师资力量薄弱,刚刚执教的孔维克便开始自编中国画讲义,进行中国画人物画写生、创作课的学科建设。在孔维克等人的努力下,济宁师专的中国人物画课、写生、速写、毕业创作等,结束了请人代课的历史。1980年,孔维克调入山东美术家协会工作,历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常务副主席,参与策划和具体实施了山东省20余年来的重大美术展事、学术研讨及公益美术活动,还同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画院院长、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等职务,为山东美术事业的发展和美术大省的崛起作出了有口皆碑的积极贡献。

  也许是文脉及血脉传承的原因,一直以来,孔维克从未间断对孔子和儒家传统文化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代表作《孔子周游列国图》生动传神,极富中国古典韵味,获加拿大国际水墨大赛金奖。《杏坛讲学》描绘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式的恬淡雅趣,展现中国式美学价值,契合了当代中国人文化回归的审美心理取向,获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六艺图》由六幅团扇形画面组成,“人物简古灵妙,亦庄亦谐,景物清奇舒逸,疏密有致”,尤其形式上的古旧色调,再加上同画幅大小一般的文字相增益,隽秀、典雅、别有一番情趣,充分展示了作者学养上的灵气和建立在良好审美上的独特艺术风格。

  “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文化对士大夫的价值要求,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对待国家和民族事务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孔维克创作的一系列历史题材作品就生动再现了这种使命感。他往往采用大全景的布局,内容涵盖长天大野、古道巨岩、老树飞鸟、旅人行车,使人看到的是两千年前的巨岩巍巍、大野荡荡、古道漫漫、长天茫茫,感受到的是那个时代的苍凉与悲壮,留在心里的却是乱世中哲人独思治国济世、匡正伦常的坚毅抱负和宏壮场景。孔维克的代表作之一《公车上书》,描绘了1895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面对列强蚕食、山河破碎的时局,联合在京赶考的举子向光绪帝上书、要求变法的历史事件。画作将儒家的道德信条贯穿于艺术创作当中,用枯树、旧屋和压抑灰暗的色调展现中华民族国运飘摇、山雨欲来的时局,用众学子威严急切的表情刻画和石狮等一系列元素表现国人救亡图存的愿望,成为画界公认的“集儒家美学思想之大成”作品。《公车上书》自1989年问世后,获得多个全国性和国际性大奖,并先后在北京、香港、法国等地展览,被各种大型典籍、画册收藏刊登,入载《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卷),广东省博物馆、康有为纪念馆等均复制该画陈列。

  艺术成就从来都与勤奋相关。熟悉孔维克的人都知道,他总是随身携带速写本。孔维克饶有兴致地回忆说,最早的时候没有卖速写夹的,在杭州五中学画时,他曾经拆开刘泽明老师送的速写夹,认真研究结构并进行仿制。时间久了,他在朋友圈子中最大的名气就是会做速写夹。在辍学游历的三年多时间里,孔维克画了万余幅速写,磨破了十几个写生夹。“文革”中,他到农村插队,也总是携带速写本。在田间拉粪的间缝,在饭前饭后的闲余中,只要有一点个人时间,总是能看到他画速写的身影。《孔维克亚洲写生》是他刚出版的一部很有艺术特色的写生集,反映了受到华夏文明熏染的周边国家浓郁的生活气息,景色鲜活,人物生动,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美术界,孔维克的速写功力得到广泛认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画速写的同时纪录了考察写生的内心感悟,产生了一批美文。冯远先生说,观维克弟速写,谨严而丰富,生动有情致,颇见形式感且画面生动完整,若精心运作之创作,乃深深感喟生活确为艺术之源泉也。刘大为先生也对孔维克的速写盛赞:江山入画,蔚为壮观。读维克速写,画面构成精道、构思巧妙,且描绘生动缜密,是一幅幅完整的艺术品。

  除绘画外,孔维克还涉猎书法领域,几十年来临池不辍,在楷书、篆隶、甲骨、汉简等书体方面均用工深研,其书作获得行家的广泛好评。此外,他还注重独立的艺术思考,常常写一些随笔札记及美术评论文章,散见于诸报章期刊。2002年出版的艺术文集《砚耕堂随笔》,曾获山东省第二届刘勰文艺评论奖。

  孔维克的血脉及家学让他承袭了“仁爱”思想的文化根脉,人生磨砺又给了他一颗“感恩”的心,二者共同铸就了孔维克的丹青大爱。2000年夏天是个多雨的季节,连续的暴雨涨满了山东德州境内的许多条河流,淹没了德州袁桥乡孝攒店村那条通向村外的唯一的小路,也夺去了孝攒店村一个去上学的小女孩稚嫩的生命。女孩的爷爷张兴德在悲痛中产生了一个念头:重修这条路,不再让小孙女的悲剧发生,为村里的孩子们修起一条更宽更坚实的绿色生命通道!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一个暮年的老人,一个贫困的农民,凭一己之力修好一条路,简直是乌托邦式的理想。采风路过当地的孔维克得知此事后,立即向各位画家同仁发出为修这条爱心路、希望路义务捐献的号召。很多著名画家纷纷响应,通过寄送佳作、参加赞助笔会等方式奉献爱心,几天下来便有了50万元的捐款。孔维克的投入,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他们积极支持并补充追加经费。孔维克的义举也感动了当地的群众,很多乡亲都义务出工。一年后,孝攒店村外便有了一条大路,它很壮观,不再弯曲,直通学校。路开通的这天,孔维克带了不少画家前来参加典礼,人们敲锣打鼓,村里杀猪宰羊,热闹欢喜的情景胜过任何一个农家节日。这时的张兴德老人,没有过多的话,也没有多少激动的表情,他拉着孔维克的手,说的最多的是多亏了孔画家。铭记此事和画家名字的功德碑立在“兴德路”旁,向路人诏示着无言的精神力量。

  孔维克一直在用他的艺术和社会影响力默默做着慈善事业。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孔维克配合红十字会做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笔会捐赠、捐款捐物活动。在许多慈善活动现场都能看到孔维克挥毫泼墨的身影。2004年,他和红十字会一起组织百余位著名画家共同绘制了百米长卷,赠与中国红十字会,庆祝红会成立一百周年,并通过报纸、电台等媒体大力宣传红十字精神,在书画界和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2005年,孔维克牵头山东省慈善总会、山东省美协、省书协等单位共同主办了“仁爱之光”书画展、大型笔会以及“慈善万里行”活动,得到众多书画名家的广泛响应和积极参与。近一年时间,共征集到2000件书画作品,主办方将征集的作品到香港等地拍卖,为山东省慈善事业积累了大量善款。2008年6月,他参与组织“大爱无疆·山东省抗震救灾艺术创作展”,邀请百余位书画名家参与,为汶川地震灾区募得大量捐款,在全国美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2013年4月,孔维克组织策划实施了“情系雅安——山东百名书画家抗震救灾公益笔会”暨捐赠活动,精心创作了百余幅书画作品,作品由爱心企业山东富达装饰集团现场义购,所得善款当即变为价值600万元的药品,通过山东省红十字会以最快速度运往雅安灾区。

  孔维克积极参与中华文化“走出去”活动,多次带团或者参与海内外文化交流活动。2010年10月,应泰国孔子学院的邀请,由孔维克任团长的孔子后裔文化考察团,赴泰国进行考察并举办书画展览,在当地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泰国民间团体、华人组织、7所孔子学院及孔子讲堂的师生、侨领、政要等2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泰国及曼谷十余家报纸、电视台报道了盛况。作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孔维克认真履职,关心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多次组织并参与海峡两岸的美术交流活动。今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将推出他策划组织的由祖国大陆和台湾40余人参加的“两岸同心——海峡两岸画家画宝岛写生展”。多年来,他积极组织和参与多次与台湾文化艺术界的交流交往工作,通过艺术座谈、作品展览等方式为两岸文化特别是书画艺术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文化网 | 西藏人权网 | 浙江统促会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