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7年第四期  > 正文

站在中山路上

日期:2017-09-21 10:25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戎章榕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我曾站在厦门中山路上,捧起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洪师父牛肉面”,冲着它的名声而来。据介绍,“洪师父牛肉面”曾因在台北国际牛肉面节得过冠军,由此成为台北市一张城市名片。那一年为了承办海峡论坛,主办方别出心裁地将台湾“夜市一条街”整体复制到厦门中山路上。这条历史久远的老街被装饰以“中国红”的主色调,每个小吃展位前都挂有两盏红灯笼,烘托着红瓦石墙的闽南古厝,让每一位到访者在中山路上充分感受别样的台湾风情。其实,在此之前,台湾知名小吃已经陆续落户到中山路上,使得这一百年老街——中山路焕发出新的光彩。台湾特色庙会首次亮相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嘉年华”,提升了民间性,增强了百姓参与度,扩大了活动范围,让两岸同胞的感情在共同的载体——中山路上更进一步交融。

  一

  中山路,以孙中山先生命名的道路。追溯古今,纵观中外,世界上用个人姓氏或名字给城市道路命名的做法并不鲜见,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中山先生这样享有数量如此庞大的殊荣。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台湾在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纪念孙中山的街道共有326条,其中定名为“中山路”的超过187条,构成了中国人民对中山先生一种最持久的历史记忆和最生动的文化情怀。中山路,关于它的发端、拓宽、延伸、寓意、打造,有着太多的故事、太深的历史积淀,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遍及全国各地的每一条“中山路”,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见证,都是一部凝固的近代史册。在走向复兴的现代化征程上,更加需要在“中山路”上寻找历史的足迹,思索民族的走向与未来。

  我首先想探究的是“中山路”命名的由来。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因病去世。为了表达对革命领袖的铭记和思念,1925年7月成立的广州国民革命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建设道路、公园、学校时以“孙中山”命名。从此,“中山路”在中国城市地理版图上开始出现。不过,由于当时北伐战争尚未开始,广州国民革命政府控制区域有限,最早的“中山路”只是集中在广东和海南两地。直至北伐战争胜利后,才迎来了“中山路”建设的高峰期。全国各地被命名为“中山路”的,大多是在1927年到1929年间。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孙中山生活过革命过的地方;一种是1925年孙中山逝世以后为了纪念他而改称的;一种是真正为了永久怀念而专门修建的。

  全国各地的中山路其修筑年代和在城市空间的位置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有着一样的主题或类似的旨趣,都是为了永久记忆和深切怀念,都是为了理想放飞和愿景表达,都是希望把中山先生的精神和品格以及开创的事业一代一代传下去。

  广州的“中山公路”,是最早以中山先生之名修建的。1925年6月,广州和香港10多万工人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罢工委员会认为,为了摆脱帝国主义的经济控制,振兴实业,必须实现中山先生提出的建设“南方大港”计划。这是因为,1918年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在中国建设三个世界级大商港,其中在广州黄埔建“南方大港”。在罢工委员会号召下,广州各界爱国人士联合成立“中华各界开辟黄埔商埠促进会”,决定修筑广州至黄埔的公路。8月12日,廖仲恺主持举行筑路开工典礼。随后,3000多名罢工工人自愿参加筑路工作,经过半年苦战,1926年春建成。因为这条路是按中山先生《建国方略》意图修筑的,故命名为“中山公路”,如今更名为中山大道。

  最早最著名的“中山路”,无疑是南京中山路。这是为迎接中山先生灵柩而修建的,并由此而得名。1928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不久,为了完成中山先生的遗愿,开始筹备将他的遗体由北平(即便北平长安街最核心那个地段,上世纪20年代也曾叫作中山路,后因修建天安门广场融入长安街。毗邻的中山公园则是1925年中山先生逝世后灵柩停放地)移至南京安葬,首都建设委员会计划修筑一条迎陵大道,并将朝阳门改名为中山门。中山门东至中山陵,称为陵园路,西往长江边的中山码头,称为中山路,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中山大道”。1933年,以鼓楼、新街口为节点,中山大道又分为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三段,全长近13公里,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解放后,新街口以南的中正路改名为中山南路,中山路构成南京道路的基本骨架。有人形象地称中山大道为“民国子午线”。如今,中山大道是一道靓丽的民国建筑风景线:中央博物院、励志社等一大批优秀民国建筑尽收眼底,中山大道是一座民国建筑的博物馆。

  在全国中山路的分布中,密度最高的地区是台湾,台湾大部分县市乡镇都有中山路。中山先生生前曾3次赴台,第一次是1900年赴台策划惠州起义,停留44天;1913年讨袁失败后第二次赴台商议国事,住地“梅屋敷”后改为“国父史迹纪念馆”;1918年第三次赴台宣传唤起民族意识,只在台北住了一宿。确切地说还有一次,1924年中山先生接受冯玉祥北上共谋南北统一的邀请,途径台湾停留凝望深思却未上岸。中山先生对当年遭受日本殖民压迫的台湾同胞怀有深厚感情,在他的各类论述中几十次提到台湾,曾发出“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的呼声,响彻国人心中,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台湾光复大业。中山先生在台湾留下的足迹并不多,但全岛据说有接近百条大小的中山路却无不流露出台湾人民对他的敬仰与爱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台北市南北主干道中山北路与中山南路。

  全长8530米的中山北路是台北市最美的林荫大道之一,枫香、古榕、樟树和大王椰子树无不寄托着缅怀之情。中山北路以“段”为单位,从南向北共分七段。中山北路一段46号即是1913年中山先生赴台下榻的“梅屋敷”,后辟有展示中山先生史迹的“逸仙公园”。史迹馆里陈列着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前后的珍贵手迹和黑白照片,悬挂着中山先生当年为“梅屋敷”旅馆主人亲书的“博爱”二字墨宝,木质方桌和坐垫均是他当年用过的物品。中山南路虽不长,其分量价值却不容低估。道路两旁聚集着台湾的行政、监察、立法、教育等机构,还有台湾大学附属医院、中华工艺馆、台北东城门(景福门)等历史建筑,厚重恢弘。真可谓是一条中山路,两岸同情怀。中山路,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情怀势必会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

  二

  福建省的连江、诏安、平和、长泰、南靖、永安、明溪、建宁、宁化、沙县、尤溪、延平、邵武、建瓯、建阳、顺昌、武夷山、福鼎、连城、晋江等县域均有“中山路”。在全国著名的“中山路”中,福建省的福州、厦门、泉州“中山路”可能摆不上前列,但对福建人民来说,却有着特殊意义。窥斑见豹,这三条“中山路”多少能够折射出“中山路”的风采和韵味。

  1912年4月18日至21日,中山先生在福州留下足迹。此行是看望同盟会福建支部会员,同时也是慰问黄花岗死难烈士遗族。在出席福建国民协会和福州各界代表欢迎会后,在明伦堂休息室,中山先生亲切会见包括冯超骧夫人在内的黄花岗烈士遗属,当得知陈更新烈士家境困难,当即赠其夫人王碧女士银元500元,以示抚恤。

  中山先生在闽期间前往位于贡院埕的福建省谘议局“至公堂”。贡院为古代科举考试考场,史载唐明皇于开元年间创设。福州也设有贡院,足见学风之盛。中山先生先是在这里向列队欢迎的学生讲话,表达了爱惜鼓励青年之心;接着又向福建省军政官员发表演说。他说:“现在我们虽然建立民国,但这不过是革命事业的开始。要如何巩固民国的基础,如何解决民生问题,都必须靠同志们加倍努力,才能达到革命的目的。黄花岗闽籍19位烈士(实为23位)壮烈成仁,是福建人民的光荣,希望闽人能完成烈士的未竟之志。”在场人士听了无不深受鼓舞。21日夜,中山先生登上开往广东的轮船,离闽南行。

  中山先生访闽三日,时间虽短,影响却深,这也是他一生仅有一次的福建之行,对福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是极大的鼓舞。福建人民为了纪念中山先生访闽,于1932年将贡院埕大街改名为“中山路”,将“至公堂”改名为“中山堂”,之后又在中山纪念堂前塑立拄杖远视的中山先生全身塑像,表示福州人民的爱戴之意。

  如果说福州的“中山路”遗存的是闽都儿女对中山先生访闽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那么,厦门和泉州的“中山路”表达的则是福建人民对中山先生的真情缅怀。

  厦门中山路与泉州中山路有许多共同特色。它们都不长,一条1.2公里,一条2.5公里,却是当地最繁华的商业街。这与全国各地的“中山路”相似,几乎每一条“中山路”都是城市最繁荣地段,既向人们展现了城市今天的风貌,也折射着过去的历史。厦门中山路是1956年11月建成的厦门第一条柏油路,后获“中华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称号,泉州中山路荣登第二届“中国十大名街”榜单。

  两条中山路有不同的内容。1900年,中山先生曾谋划“厦门起义”,后来起义虽然未成,但中山先生对厦门仍旧十分关注。他在《建国方略》中,对厦门的地理位置、海港铁路寄予厚望,提出建设厦门——南昌、厦门——广州铁路。在泉州中山路上,非常难得的是,居然有中山先生题词“卫生之一道”匾额,如今就悬于中山路靠近钟楼段的一处楼房二楼临街顶上。这是中山先生1906年亲笔题赠予泉州人盛九昌的。盛九昌先生原籍南安,在南洋行医。受中山先生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感召,1906年于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并积极宣传革命,热情支持国内的革命行动。中山先生为表彰他对革命的贡献,亲笔题赠“卫生之一道”5字予以勉励。

  这两条中山路都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中国为数不多、保存比较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闽南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当我伫立路旁,端详着饱经风雨的中西式雕刻,那是身处异国他乡的老华侨思乡的信物,使我愈加感到“建筑是对一个时代身份的表述”。联想起中山先生的名言,“同盟会之成,多赖海外华侨之力,军饷胥出焉”,“华侨为革命之母”,把独具华侨特色的街道命名为“中山路”,不是对中山先生和无数鼎力支持辛亥革命的华侨最永久的记忆吗?

  三

  中国的“中山路”是以广东省中山市为起点,是以中山先生的家乡南朗镇翠亨村为起点。一百多年前,中山先生带着人生的梦想,从家乡走出国门,到西方寻找救国救民和振兴中华的真理,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然而,有意思的是,作为所有“中山路”起点的中山市,据说有最晚修建的一条中山路,也是全国最新、最开阔的中山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山市政府在原人民路和长洲路的基础上开始拓宽改建,1989年夏完成。

  站在中山路上,从具象的形而下的“中山路”到抽象的形而上的“孙中山之路”,作历史怀想。

  孙中山之路是民族民主革命之路。从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算起,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之路已经走过了将近一个半世纪。在这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中,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代又一代具有变革精神的开拓者筚路蓝缕,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未来。惟有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将伟大的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旗帜扛了下来,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推翻了268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年封建帝制。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终结了一段旧的历史,更在于他还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从社会历史层面来看,是借鉴资本主义民主,开创了中国的共和政体、宪政架构,在亚洲第一个创建共和制国家;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看,是唤醒民心,开发民智,破除禁锢,解放人性。从此,中国人民开始走向建设民主政治国家的第一步。

  孙中山之路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找寻中国社会摆脱落后贫穷、走向文明富裕的仁人志士,但惟有中山先生的追寻至为早期、积极、坚定、实际和影响巨大。虽然,他几乎用尽毕生精力热情地追求不止,但最后还是在艰难、曲折、困惑和遗憾中结束了。中山先生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努力追求的富国理想得以真正实现。只是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面貌才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我们说的中国梦,就是这个民族夙愿的生动表述。”

  孙中山之路是致力国家统一之路。1912年元旦,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际,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发表宣言,坚定地提出“领土统一”,阐明他的政治主张:“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尔后,他全力“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巩固共和基础”。遥想百年前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列强割据、积弱积贫之困境,统一谈何容易!但中山先生毫不迟疑地第一个喊出了“复兴中华、统一中国”的口号,把追求国家富强、实现国家统一,作为他矢志终身的奋斗目标。他曾指出:“国家一天不统一,就不能说革命成功。”海峡两岸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之后,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业已实现了全方位大交流良性互动,经济合作进入了正常化、制度化新阶段。但中山先生的富强与统一两项历史使命尚未完全达成,尤其是两岸对立尚未终结。“统一”和“富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始终紧密相连:富强了一定要统一,统一了必然会更富强。我们应当铭记的是中山先生临终前留下的传世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我们应当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将坚持“九二共识”、振兴复兴大业作为今后“仍须努力”的一个方向。以国家前途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以人民幸福为重,两岸的和平统一就一定能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得以实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