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相关新闻  > 正文

台湾98岁老夫妻愿望:寻找大陆长子

日期:2019-02-04 13:2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国斌 何金燕

  因战争动乱,父母远赴台湾,儿子留守老家湖南宁乡。40年后,儿子首次在香港见到父母。几年后,亲人再次失联。一条跨越海峡的寻亲路,一等又是30年。

  故乡是九旬父母心头的明月,儿子是他们梦中的思念。前不久,在热心人士帮助下,98岁的老父母和79岁的大陆长子,跨越海峡重聚。

  亲情抚慰抗战老兵骨肉分离的伤痛,历史铭记着一寸山河一寸血。

  1月24日晚,宁乡市花明楼镇的王桐华从台北乘坐飞机返回长沙,走出黄花机场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时隔30年,第二次见到父母,或许也是永别……”

  寻亲

  1月31日,宁乡市花明楼镇勒源村,寒风萧瑟,79岁的王桐华裹紧浅军绿色的棉衣,和儿子杨朝洪围坐在火炉前聊天。

  王桐华身上这件外套已洗得泛白,解开扣子,毛内衬上有3处大洞,“这是30年前第一次与父母重逢时,妈妈买的,很暖和。”

  聊及父母,老人眼中噙满泪水,“1989年,第一次见到他们,妈妈还是个时尚精致的小老太太。前不久再次相见,他们都老了,白发稀疏,爸爸卧病在床。我也是黄土埋半截的人了。”

  “爸妈苦苦寻找我,我也渴盼他们归来。”眼前这位老人饱经沧桑的寻亲故事,都镌刻在面颊和双手深深的皱纹里。已近耄耋之年,对父母的印象,仅有两次相见。

  最近一次重逢,源于一条信息。

  2018年10月12日夜里,51岁的杨朝洪在勒源村的微信群里看到一则消息,大意是“台湾98岁的抗战老兵王道璜和妻子刘咏兰,病床上渴望与宁乡的儿子王桐华见上一面”。

  杨朝洪非常惊讶,其养父就叫王桐华,他立即把信息转告女儿杨敏。杨敏核实后,连夜给爷爷王桐华打了电话。

  “年近百岁的老父母竟还活着?”王桐华又惊又喜,也半信半疑,“和父母已30年没见,失联20多年。”

  没过多久,远在台湾的宁乡同乡会总干事、台湾中华湖湘文化发展协会两岸召集人王清萍给王桐华打来电话,告诉他王道璜夫妻寻子属实。

  那一晚,王桐华辗转反侧,彻夜未眠。

  原来,那天下午,王清萍接到一个寻亲电话,电话那端是从美国回台湾看望98岁高龄父母的王家兄妹。“父亲王道璜是一位抗战老兵,父母现在住在安养院里,苦寻大陆长子王桐华,完成生前的愿望。”

  王清萍得知,王道璜老夫妇已在台湾新北市一家安养院生活8年,王道璜已无法正常表达言语,刘咏兰则患有健忘症。他们不能行走,依靠轮椅、灌流质食物维持生命。

  依据王家兄妹提供的父母姓名、出生日期、地址等信息,王清萍马上联络宁乡市台办及花明楼镇的朋友,传递寻亲爱心接力棒。不到2个小时,传来佳音,花明楼镇确有其人,并获得王桐华电话号码。

  王清萍拨通王桐华电话,请他找人教他使用微信,这样就能立即和父母视频通话。

  第二天,王桐华来到几公里外的表弟家学着用微信。在表弟帮助下,王桐华通过微信视频,看到了病床上的父母亲,“母亲一直哭,父亲颤抖着喊出‘王桐华’三个字,就再也没说话。”

  “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年迈的母子都泪流满面,那场面让人心酸与感动!”见证了视频相见的王清萍,也忍不住流下热泪。

  离散

  49岁以前,王桐华对父母并无太多印象。

  出生于1940年的王桐华,对父母信息知之甚少,只知道父母都出生于1921年,父亲1935年当兵,去过江苏南京,1949年2月去了厦门、4月去了台湾,把他和一个妹妹留在了老家。

  “父亲仅1945年回过一次老家。1948年底,母亲回宁乡,想把我们兄妹接走,奶奶不同意。在家住了10天后,母亲只身一人去找父亲。”王桐华告诉记者,“那个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年代,奶奶想给家族续几根苗儿,我们因此没能伴随父母左右。”

  1949年底,王桐华奶奶因病去世,兄妹俩由两个叔叔抚养长大,“1965年,妹妹因病去世。”

  王桐华本以为,此生与父母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无缘再见。

  1980年,一封家书几经辗转,漂洋过海抵达王桐华手上,离散的父母和儿子,重新接上了线。

  信是身在台湾的王道璜写的,收件地址是“湖南省宁乡县西冲山王家湾”。这是解放前的地名,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有变,信迟迟无法送到王桐华手中。直到一个多月后,王桐华一个亲戚偶然在邮政部门看见这封信,将它取回来,送到王桐华家。

  王桐华按照信中提示,给父亲香港九龙一位张姓朋友回信,由他转寄台湾给王道璜。

  此后几年,信件不断穿越海峡,寄托彼此思念。1989年初,王道璜夫妻来信,让王桐华去香港张姓朋友家相见。

  1989年秋,王桐华独自踏上南下深圳的火车,再转车到香港九龙。根据父亲随信寄来的名片,王桐华联系上那位张姓朋友。

  住一晚后,父母结伴而来。

  时隔40年后重逢,年近古稀的母亲紧紧搂住王桐华,默默垂泪。王道璜反复劝慰道:“不要哭,不要哭,能见上一面,就是最好的结果。”

  在香港,一家3口都住在张姓朋友家,“父亲从未提政治,也很少说他的经历,他们后来又陆续生了4个孩子。爸妈每天要午睡,母亲喜欢吃海鱼……”

  短暂相聚一周,王桐华恍若重返童年,妈妈给他买了几套衣服,包括现在还在穿的那件浅军绿色棉衣。30年来,每逢重要日子,他才翻出来穿上,“干农活时不穿,怕弄脏。”

  “爸妈带我去了香港的海洋公园玩,我像一个从没出过远门的大孩子。”临走前,父母塞给王桐华1000美元,让他分给两个叔叔一点,自己留些。

  返乡后,隔着台湾海峡,王桐华依旧和父母用家书传递亲情。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桐华没有再收到父母的来信。他曾去信询问,终无音讯。

  “也许,他们已经去世,毕竟年纪大了。”王桐华如是以为。

  重逢

  海峡彼岸的王道璜夫妻年事已高,身体渐弱,早些年住进了安养院,卖掉了住过几十年的房子。

  人生暮年,渴盼和大陆长子再见的愿望,像野草一样疯长。

  这份乡愁与牵挂,戳中王清萍的心。王清萍多年来致力于为抗战老兵寻亲,促成过不少团圆佳话,也见证了无数遗憾等待。在她看来,唯有爱,能抚平抗战老兵骨肉分离的伤痛。

  “时隔30年,两地亲人虽在手机上视频相会,却不能相拥,无法触摸。父母98岁,儿子年近八旬,人生还有多少年?此生能再见,该有多圆满!”王清萍想着,一定要排除万难,促成他们见面。

  去年11月,王清萍专程赶来长沙,协调王桐华赴台湾探亲事宜。

  得知消息后,王桐华有些许犹疑,“父母想儿,我也想他们。但我年事已高,从没坐过飞机。”

  “正因为年纪大,更应该见一面,再往后就更难了。”王清萍主动提出,赞助王桐华往返台湾的机票钱。

  今年1月18日,王桐华带上两瓶蜂蜜,买了两袋红枣、葡萄干,在志愿者的陪同下,踏上前往台湾的寻亲之旅。

  终于,王桐华在台湾的一个“护理之家”,再次和父母重逢。“父亲坐在轮椅上,鼻子里插着氧气管,动弹不得。母亲用干瘦的手紧握着我,眼泪一直没停过。”

  每天下午4时,“护理之家”才允许探访,王桐华就去陪父母说话,给他们洗脚按摩。上午空闲时,台湾的妹妹王枋华带他四处游玩。

  重逢时光匆匆,一周后别离的下午,母亲刘咏兰握住王桐华的手,未语泪先流,“儿啊,别怨我们,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我和你爸也是不得已。我们都是快走的人了,你要注意身体。”

  “弟弟妹妹跟在爸妈身边长大,都上过大学,如今事业有成。我不后悔留在家乡,谢谢他们一直惦念着大陆的儿。”王桐华说。

  他带回一张台北的地铁线路图,有9个站点被他用笔画了圈,“这些地方,妹妹都带我去了。和台湾妹妹从未谋面却一见如故,只要心在一起,虽隔着海峡,永远也是一家人。”[作者:李国斌 何金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文化网 | 西藏人权网 | 浙江统促会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