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几项问题,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对策:
(一)调整休耕政策,提高粮食自给率
2011年五月台当局“农委会”邀请近百位产官学研齐聚一堂,召开“粮食安全会议”。会议并达成获致14项关键策略及相应措施55项,其中最重要的结论,便是订定岛内粮食自给率在2020年提高至40%,以降低对进口粮食的依赖。足见岛内对此已经有共识。
台湾粮食自给率逐年降低,而休耕面积却是不减反增,可谓是粮食自给率降低的主因,归咎其源由,乃系台当局过去的错误政策所致,提供高额的补助,农民农业所得与休耕补助金额差异不大,变相鼓励农民休耕。此举,不但只是减少耕作面积,休耕时间一久将使地力大幅减损,以后就算要复耕,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职是之故,台当局应调降休耕补助,降低农民的休耕诱因。
(二)以国际标准处理美国牛肉开放问题
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疯牛病(mad cow disease)即牛脑海绵状病变(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简称BSE),是由传染因子引起的牛的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是一种传染性海绵状脑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牛脑发生海绵状病变,并伴随大脑功能退化,临床表现为神经错乱、运动失调、痴呆和死亡。
由于美国2003年发生疯牛病事件,为维护岛内民众的健康,台当局禁止美国牛肉进口。不过在美国强大的压力下,日本、韩国等国家陆续准许有条件开放进口。台湾2005年4月,开放三十个月以下的不带骨牛肉进口,2010年再度开放同月龄带骨牛肉进口。如今美国进一步要求,台湾开放美国牛肉进口之疫病管理问题以及残留有瘦肉精药物的牛肉进口,并以TIFA绑在一起,成为台当局新“内阁”头痛的问题。
论其实际,此问题并非无解,台湾只要禀持国际共通的标准即可解决,台湾可承诺在世界各地订出标准后,追随其规范,若国际上容许肉品使用瘦肉精,台湾必定跟随开放美国相关食品进口。谈判时只要有凭据可依,美国也会接受。
目前全世界仅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及印尼四个国家允许牛肉可以残留瘦肉精,且多为牛肉出口国,允许多与本国产业利益有关。因此,国际上欲通过开放牛肉残留瘦肉精可能性极低。
(三)以台湾整体利益处理农业市场开放
FTA与两岸签署的ECFA有很大的不同,ECFA大陆给予台湾大量的优惠,台湾却未同步大幅度的开放市场或减税。而FTA则是对等的开放,台湾势必需要处理岛内市场开放及调降进口关税的问题。
而台湾农业也是相当棘手的问题,市场开放将直接冲击现有的岛内农业市场。但另一方面台湾刚好透过这个机会,调整台湾农业,2002年台湾加入WTO时,也同样面临类似的状况,台湾农业不但未被击倒,许多农产品还深具国际竞争力。
因此,台当局应及早规划,深刻检讨现有的农产品的竞争优势,鼓励农渔民淘汰缺乏比较利益的产品,协助转做高经济价值的产品。以香蕉为例, 2002年台湾加入WTO,开放农产品市场,对香蕉的需求降低,外销日本的数量骤减,惟岛内产量与种植面积却不减反增。2002年种植面积为10353公顷,生产22.7万公吨,2010年种植面积却暴增至14072公顷,生产28.8万公吨。这样的产量,即使没有进口,岛内也难以消化。故台当局应主动介入,始能解决类似的问题。
(四)强化两岸农业合作交流,抢占大陆市场
签署ECFA后,台湾农业获益匪浅,根据台当局“农委会”统计,ECFA早期收获农产品销中国大陆部分,2011年1至12月出口量为20,317吨,较2010年同期之10,828吨成长88%,出口值为12,564万美元,较2010年同期之5,532万美元大幅成长127%,其中以石斑鱼及茶叶等出口成长最为显著。
ECFA签订后,确实为台湾农业打开销陆的大门,但这只占大陆市场极小的比例,未来还有极大的成长的空间。过去都由农民自行赴大陆单打独斗,效益较不显著,加上农民较缺乏投资与生产的经验,因此赴大陆投资的农民虽不乏成功的案例,惟铩羽而归的农民却更常见。另外,两岸农业间若能强化合作与交流,加强技术、产销、经营、管理及育种的合作,亦可提升台湾农业的竞争力,更认识大陆的农业市场。
因此,本文认为,台当局一方面应强化台商在大陆权益维护,另一方面,台当局农业主管部门也应积极前进大陆,强化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协助农民抢占大陆市场。
(五)老农津贴制度化
老农津贴几乎每逢重大选举,就会被迫加码,已经造成台湾财政的重大负担。职是之故,文章建议,台当局应建立制度化的老农福利制度,例如:建构完整的农民退休制度,始能彻底解决老农津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