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两岸嘉宾参访快手公司 探讨海峡两岸网络文化差异

日期:2019-08-21 22:50:00 来源: 作者: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参加第七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的近30名嘉宾参访了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中国台湾望8月21日北京讯 (记者 李杰)“我原本印象中“快手”平台上很多都是娱乐内容,没想到它的科技含量这么高,不仅涉及到大数据、人工智能,还有科普、互助、扶贫功能,感到很震撼。”来自台湾的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执行长陈韵竹如此总结参访快手公司后的感受。

  今天下午,参加第七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的近30名嘉宾参访了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这些嘉宾有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和青年代表,他们通过参访了解“快手”这个如今在大陆非常火爆的网民记录和分享生活的平台,感知两岸网络文化业界生态,并在交流中探讨两岸青年在网络时代的新机遇。

  快手作为近年来快速崛起的短视频平台,诞生于2011年3月,最初是一款用来制作、分享GIF图片的手机应用。2012年11月,快手从纯粹的工具应用转型为短视频社区,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流量成本的下降,快手在2015年以后迎来快速发展。

  在人们的印象中,快手上似乎都是一些有趣而搞笑的短视频,由于它十分“接地气”,就忽略了其背后的高科技支撑。据快手科技政务合作总监李震介绍,快手用户每天上传原创视频约1500万条视频信息,仅审核工作就是天量,更不要说对存储技术和硬件的要求。快手采用机器进行语音、画面识别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背后依靠的是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支撑,公司总部员工4000余人,外地员工5000余人,平均年龄28岁,由谷歌、苹果、Facebook、微软等前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领衔,大量的审核工作人员之外,研发技术人员占比40%+,可见快手对科技的追求。

  快手科技副总裁宋婷婷介绍,快手网红们有的每月收入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但是快手的关键词不仅仅有“记录与分享”,还有“平等与普惠”、“真实与向善”,快手这几年非常重视扶贫与公益,通过与贫困地区进行合作,帮助农民通过直播平台销售产品,开创了扶贫的创新实践。

  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生冯宁默是在台陆配,现在台湾政治大学读书,作为一个对两岸网络和媒体文化都有一些了解的青年,她通过切身感受谈到了一些两岸网络文化方面的落差。她表示,台湾青年用得较多的是Facebook(脸谱网)、Instagram(照片墙)、Tik Tok(抖音短视频国际版)等,这几年微信、微博用的人数也在增加,快手这样在大陆流行的app在台湾用户相对较少。因为我们了解到的世界是有差异的,这样双方在沟通时候就会有落差。她认为,台湾作为一个海岛,与大陆隔绝很久,同时台湾地区以闽南文化为主体,而大陆是一个很复杂的、各地都很不一样但又有一个高度共识的社会,所以她觉得这可能会给两岸融合方面的带来一定的挑战,希望能够通过媒体和网络交流来弥平这些落差。

  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执行长陈韵竹表示,今天来快手公司现场参观,第一印象就是大陆的用户流量、规模可能是岛内无法想象的。快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还有科普、互助、扶贫等功能,令人感到很震撼。陈韵竹表示自己之前做过调研,知道广西一位下乡扶贫的干部,就是用快手上传短视频销售产品,帮助很多当地人实现脱贫,因此她对这个功能表示赞赏。谈到岛内青年人的网络平台,陈韵竹说,台湾本土的短视频平台比较少,身边人比较喜欢用Facebook上的“即时动态”功能,分享后保存一段时间就消失了,不会在网络平台上留下什么痕迹。另外,台湾人主要分享的内容就是生活类。而大陆好多人都是段子手,发了很多搞笑的东西,很有幽默感。

  台湾全球新闻网大陆社社长巫月桦表示,自己以往参加的交流活动都是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参加网络媒体论坛还是第一次,希望借这个机会了解更多两岸媒体业界的信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互联网行业未来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完)

两岸嘉宾参访快手公司。(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两岸嘉宾参访快手公司。(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两岸嘉宾参访快手公司专利墙。(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快手科技副总裁宋婷婷。(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快手科技政务合作总监李震介绍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快手公司简介平台上视频内容分类。(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