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谢郁 刘佳雁
陈水扁上台以后,在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推行“去中国化”政策,
千方百计地弱化台湾民众的“中国情结”,这是台湾当局推动“渐进式台独”的一个重要步骤,已
对和平统一构成重大危害。
推行“去中国化”政策的做法
陈水扁上台以来,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制造两岸对抗,同时全面推行“去中国化”政策,
为台湾最终走向独立铺路。其主要做法包括:
全面清除带有“中国”象征的“政治符号”,以“台湾”替代“中华民国”。在行政机构、驻
外单位的称谓及标志上做文章,全力去除与“中国”有关的名称、符号、象征等。陈水扁当政不久
后,就指令所有“驻外”单位,将“外交”场合使用的物品如会议请柬、宴客菜单、座位牌号上面
象征“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国徽”改为“国旗”或“梅花”标志,同时要求“外交部”把所有
“非邦交国”的代表处直接冠以“台湾”名称,首先在美国、欧盟等国新设的办事处开始实施。今
年初,陈水扁在“台独”组织大会上正式宣布,“外交部”将在新版的“中华民国护照”上,加注
英文“TAIWAN”(台湾)字样。台“外交部”甚至以冻结补助款为手段强令台“中国国际法学会”
英文年报更名为“ROC-Taiwan”,该学会最后被迫将英文年报由Chinese改为Chinese(Taiwan)。以
上这些处心积虑的动作,就是为了“使国际间忘掉中华民国的存在,习惯于用‘台湾’作为国家的
名称”。
上台后,陈水扁迫不及待地将“总统府”大楼上悬挂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标语牌拆除,
又以“不合时宜”为由,废止带有“中国版图”图样和“中华民国国旗”标志的台“新闻局”局徽
,在“新闻局”新出版的“中华民国年鉴”英文版封面上加注“TAIWAN”字样,并将首页的“中华
民国全图”移至书末,代之以台湾区域图。在新发行的“国歌”影片中去除原有“中华民国”的内
容,代之以“台湾人生命力”的新主题。台《中央日报》发表社论指出:“这明显是要变更我们国
家的立场,避免台湾与中国大陆联系与接近”。
值得注意的是,台当局还在酝酿以“公民投票”方式进行“国会改造”,并准备完全背弃“五
权宪法”体制、确立“总统制”,分阶段完成“修宪”,从“宪政体制”上彻底摆脱“中华民国”
的框架,逐步实现“台独制宪”。在文化教育领域继续大搞“文化台独”,培养以台湾为主体的文
化认同。
1、 刻意区隔“台湾文化”和“中国文化”,彰显所谓“台湾本化文化”。陈水扁上台后,重
用了一批具有浓厚“台独”倾向的文人、学者出掌“国史馆”、“故宫博物院”等重要学术团体和
文化机构要津,扶持、培养“台独”御用学术力量,从事排斥中国文化、强化台湾“本土文化”的
研究与推广。将隶属“总统府”的“国史馆”改成了“(民进)党史馆”,主导出版了《从“戒严
”到“解严”》一书,将民进党的所谓“民主运动史”定位为“台湾政治史”,用民进党史取代台
湾史。陈水扁任命的“台独”人士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后,宣称要将“故宫博物院”改名
为“万国博物馆”,增列台湾“本土文物”及“世界文物”,而现有的文物则列为“中国文物”,
其将台湾历史与中国历史分割开来、自外于中国文化的意图十分明显。
2、 摈弃汉语拼音,弱化汉语教育,强行推动“台语”教学。2000年3月,台有关部门在当局的
授意下推翻了先行的“汉语拼音方案”,通过所谓“通用拼音法”,目的是“要建立台湾独立运用
的拼音系统”。2001年3月底,台当局又公布了“本土化教育”政策,决定在中小学开设“乡土语言
”课,规定中小学生必须在闽南语、客家话和原住民语中选修一种,以弱化和冲淡“国语”(普通
话)在台湾的地位。目前,台“教育部”正在着手编纂闽南语、客家语和原住民语教材,以顺利推
动“乡土语言”教学,力图改变青少年的母语认同。
3、 推行教育“台湾化”,进行“去中国化”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教育。台当局从2001年8月新学
年开始推行“乡土教学”,大量删减中小学教材中关于中国历史、地理、人文的内容,将李登辉授
意下完成的具有浓厚“台独”倾向的《认识台湾》教科书,从中学推广至小学。强行对台湾中小学
生进行台湾本土历史、地理、社会、人文的教育。与之相配套的,台当局还推出具体措施,鼓励公
立大学增加设立“台湾文学系”,将原有的“中文系”归并至“外国文学系”。台“基督教长老教
会”把持的真理大学最早设立了台湾文学系,目前包括成功大学、淡江大学、清华大学、台北师范
学院、高雄师范大学等也已设立或正在筹设台湾文学系、所。此外,处于对“青天白日旗”的忌讳
,一些民进党执政县市的中小学校园已不再搞升旗仪式,并在校园内取缔任何象征“中华民国”的
传统标记。台当局还推出“地方基层文化生活扎根计划”,推动成立了一批具有浓厚“本土”色彩
的博物馆如“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从
今年起将这些新设文化、文物馆作为加强青少年认识台湾文化的重要基地。
全面推行“台独”政治“绿化”
陈水扁上台后,大量延揽“台独”分子“入阁”,或出任“总统府国策顾问”、“资政”和“
顾问”,而一些在“去中国化”政策上有抵触的官员如“教育部长”曾志朗等则遭到了撤换。同时
,为淡化国民党的影响力,陈水扁当局一上台即着手调整过去由国民党主控的“公营”企事业单位
、有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和金融机构的决策层的人事,大批“台独”及其亲近人士成为这些机构、团
体的董事长、理事长等。国民党从大陆带至台湾的“行政院”组织面临着质的调整,“侨委会”、
“蒙藏委员会”等是否合并或废弃早就成为焦点。为体现公务员录用的“本土”色彩,现“国史馆
”馆长张炎宪甚至建议“考试院考选部”将公务员高普考应考科目中的“中国史学史”与“史学方
法论”合为一科,将“中国制度史”改为“台湾近代史”,再增考“日本近代史”。
在进行人事“本土化”、“台湾化”的同时,台当局还不遗余力地推动学术与民间团体“本土
化”和“正名”活动。陈水扁上台以来,不仅容忍、放任一些激进的“台独”组织鼓噪“台湾正名
”活动,成立“本土”学术团体,冠以“台湾”名称取代“中华民国”,还继“中华民国经济学会
”和“中国比较法学会”更名为“台湾经济学会”、“台湾法学会”后,另有“台湾管理科学会”
和“台湾产业科技推动协会”等团体相继成立。据悉,台湾一些大型企业如“中钢”、“中油”等
也有更名为“台钢”、“台油”的可能。
在军队中加紧推行“本土化”和强化“台独化“的教育
为实现军队的“台湾化”,陈水扁上台后加大了提拔“本土”将领的力度,仅2001年一年时间
就先后提升了1位上将、5位中将和30位少将,并对“国安局”、“中央情报局”等军情系统人事进
行大调整,强力推行军队领导“本土化”。2001年2月,台湾军队中“政战教育”取消了长期以来坚
持的反“台独”教育,将陈水扁的《台湾之子》下发到台军基层,并将陈水扁对军队的讲话结集出
版作为官兵读本,要求官兵领会其“台独”理念,大力实行“台独化政战教育”,以谋求在军队中
确立“与大陆作战是台军方主要任务”的意识。同年3月和5月,台“国防部”连续两次发文,强令
三军全部清除基地营区所有有关宣传“统一中国”、“复兴中华文化”、反对“台独”等标语和口
号。
“去中国化”的实质及其危害
陈水扁当局“去中国化”政策的目的是使台湾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逐渐
从中国的母体中脱离出去,最终走向“独立”。
“去中国化”政策企图从根源上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文化上的联系,培养所谓的“台湾文化主
体意识”,为“台独”寻找依据。
“台湾文化主体论”是早期“台独”分子经常鼓吹的一种论调,其中心内容就是强调“台湾文
化不同于中国文化”,声称“文化上的认同会被中国利用实施政治上和文化上的统一制”,要回归
“台湾主体意识及主体文化”。陈水扁上台后在文教及意识形态领域一系列的“去中国化”政策与
措施,与上述“台独”论调是一脉相乘的。其目的在于从根源上割断台湾文化与祖国文化的天然联
系,淡化中国文化对台湾民众的影响,用“台独文化”对他们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洗脑,使其
远离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从意识形态上拒绝认同中国文化,进而抗拒统一。一旦产生这样
的效果,将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台独”作家李乔讲得很清楚,“何以要从文化层面来主张‘台
独’呢?因为这才是‘台独’的根本,这样的‘台独’才最有效果,也最彻底。”
向台湾民众灌输“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意识,弱化其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培植分裂主义土
壤。
长期以来,“台独”分子一直强调“台湾人不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已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
,民进党的“文化政策白皮书”曾经提出“当前台湾民族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对中华民族、中国人及
相关的中国政府的反抗”。陈水扁上台后动作频频,从驻外机构到文教单位、从军营标语到教科书
,凡与“中国”有关的称谓、符号、标志、象征、内容等,无不去之而后快,代之以梅花图案、“
台湾”字样,突显所谓“民进党主政后的新国家形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以潜移默化、日积
月累的方式,侵蚀台湾民众的“中国情结”,影响其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尤其是向广大青少年灌
输“台湾人不等同于中国人”,“台湾的民主化就是要建立台湾人自己的新国家”的思想,在深层
次上影响岛内民意趋向,培植分裂主义的土壤,营造“台独”气候。
“去中国化”政策是陈水扁当局“渐进式台独”的重要步骤,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台独”
从陈水扁一年多来的所作所为,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两岸政策实际上分内外两层: 外层是以
所谓“四不一没有”作为承诺的保护壳,其主要作用是应付来自大陆及国际社会的“反独”压力,
维持一个稳定与安全的外在环境,争取时间和空间;内层则是通过各种“去中国化”的动作,孵化
并催生实质上的“两国论”,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量化积累,最终破壳而出的是“台独”的最终实
现,这就是岛内媒体归纳的“孵蛋论”。陈水扁和民进党认为,目前需要的是培养一个“全新的、
完全局限于对台湾的认同”的社会环境,等到时机成熟,一切水到渠成。“届时,美国对已经成为
现实的独立将无话可说,中国大陆则已不再可能对台使用武力。”
渐进式的“台独”更加隐蔽,对岛内民众更具欺骗性
如果说,李登辉推行分裂路线的主要特点是千方百计地凸显“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急于
在国际上树立一个“法理上独立”的台湾,而陈水扁追求“独立”的方式则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
日积月累地“去中国化”的进程,将“台独”根植在台湾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是一种迂回式的、更
加隐蔽、更具危害性的“台独”。由于其利用了台湾民众希望当家作主的心理,打出“台湾主体意
识”的旗号,而且不会像李登辉的“两国论”那样立即引发两岸的冲突与危机,因而更易于为台湾
民众所接受。陈水扁宣布台湾护照封面加注“TAIWAN”后,东森民调显示,近半数的台湾民众表示
赞同,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这意味着“台独”。
今后一个时期,陈水扁当局推行“去中国化”的政策将会继续体现在台湾社会的许多层面,随
着其对政局控制能力的上升,步伐还会有所加快,任其发展下去,性质及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因
此,必须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遏制,否则任其发展下去,将成为推进两岸和平统
一的重大障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