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陈水扁在台北市任市长时,忽发奇想地将位于市中心的介寿路更名为“凯达格兰大道”,将介
寿路前的广场定名为“凯达格兰广场”,并美其名曰:重视原住民。他上台后,这条大道和广场,
从此便阅尽世道冷暖,尝尽人生滋味,也历史地见证了台湾社会在民进党执政后不断地向下沉沦的
痛苦现实。
“凯达格兰”大道是走秀舞台
从直升机上俯瞰,“凯达格兰”大道与“凯达格兰”广场呈T字形。在这个T形舞台上,多少政
治人物在这里走秀,上演了一幕幕耐人寻味的活剧。
当2000年5月20日,T形舞台的序幕拉开时,“凯达格兰”大道彩灯高挂,“凯达格兰”广场绿
旗招展,陈水扁的就职“秀”就在这里发表。
就职“秀”之后,陈水扁头一个动作就是拆除“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标语牌,此举不啻向世
人表明他要义无反顾地走上“台独”不归路。与此相呼应的则是拼凑其亲信班子,短短2年多时间就
撤换了3任“行政院长”,不难看穿陈水扁向后倒退的急切心情。 如此滥权,“凯达格兰”大道除
了见证政局动荡,又遑论“见证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台上陈水扁这般作秀,台下李登辉亦不让专擅。李登辉虽然已下野,仍然退而不休。由李登辉
之友会、“台联党”等团体组织的“5·11台湾正名游行”,是其无数“走秀”活动之一。绵延数公
里的队伍,在“凯达格兰”广场以亲吻大地的动作表达“去中国化”的诉求。无疑,李登辉的信徒
,正以所谓“正名”之类小动作代其“精神领袖”延续着“台独”的政治理念。
数十个海外的“独派”团体,在每年3月18日也要来这里凑热闹,其中就有那么一位“国策顾问
”金美龄。他们发起所谓“台湾站起来”大游行,以纪念“3·18”这个历史性日子。而队伍最后照
例要在“凯达格兰”大道上结束其丑陋表演。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台湾之子”还是“台湾之父”,无论是岛内的还是海外的,“台独”
分子在自家门前耍把戏,总归是小格局,难有成大气候者。
“凯达格兰”大道是个火药桶
政治人物在T形台上走秀,是一种难耐的表现欲;而民众最终走向“凯达格兰”大道,凸现的是
台湾当局与民众的对立。当游行队伍一支接一支走过,承载了民众太多怨愤的“凯达格兰”大道,
犹如即将引爆的火药桶。
最常光顾“凯达格兰”大道的是“中国统一联盟”等统派团体。反对“台独”、和平统一,一
直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无疑,“凯达格兰”大道来来往往最多的,也是这样的队伍。其中,人
们最常看到的是“统联”主席王津平先生在景福门前带领队伍集会的身影,他虽时遭“台独”人士
围殴,为统一献身的理念却矢志不渝。岛内有这样的志士仁人,统一的目标何愁遥远?
最赢得人们尊敬的一支队伍是斯文的教书先生。近年来,岛内教师待遇每况愈下,教师尊严受
到践踏,教育改革紊乱无序……终于迫使10万教师忍无可忍,在“9·28”教师节走上“凯达格兰”
大道陈情。教书先生斯文扫地,这是台湾50年教育史上头一遭,也是台湾社会向下沉沦的真实写照
。
最具震憾力的一支队伍是农渔民。2002年11月23日中午,2300辆大客车载着12万农渔民,从岛
内各县市拥入台北市,一场以“抢救农渔业和农渔民”为诉求的台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游行,在“
神农大帝”巨型雕像的引导下,如滚滚铁流席卷“凯达格兰”大道。台湾中南部农渔民,一向被视
为台湾当局的“铁票”,如今却以大军压境之势直逼“凯达格兰”大道,使陈水遍声望一落千丈,
焦头烂额的“行政院长”一连三次提出辞呈,最后以二位“部长”解职草草收场。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国民党引领的队伍。从前国民党执政的时候,不问民间疾苦,下野后才痛感
失去民心就意味着丢失政权,才反过来带领民众上街游行。例如,2001年底国民党在台湾22个县市
同步举行“反失业、要工作、救经济”大游行,国民党主席连战担任游行总指挥。这是国民党在台
湾50多年第一次走上街头。
“凯达格兰”大道是历史的长镜头
“凯达格兰”大道是历史的长镜头,不知摄下了多少人间悲喜剧。
2002年年底香港《信报》发表了《台湾乱象A to Z》的文章,罗列了近年台湾社会的种种乱象
。这里再撷取几个发生在“凯达格兰”大道上的镜头,以为佐证。
镜头之一:因聘用艾滋病人追债而出名的台湾“黑道状元”董念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忽发奇想地手捧99朵红玫瑰,率领24辆名贵房车浩浩荡荡驶向“凯达格兰”大道,向仍是小姑独处
的吕秀莲求婚。花车上贴着“吕秀莲,嫁给我吧”的海报,当车队行驶到贵阳路时,被如临大敌的
大批军警拦截。董念台称此举是经过审慎考虑的,既如此“这个婚不求也罢”。问题是台湾社会早
已乱象丛生、积弊沉重,执政当局都飞短流长、惊爆绯闻,更何况民间上演的这一出令人啼笑皆非
的小小闹剧了。
镜头之二 :2002年“秋斗”是岛内劳工固定的第12个秋季游行活动,二千多名劳工举着劳工失
业“活不起”、房价太高“住不起”、学费太贵“读不起”、托儿重担“生不起”、健保双涨“病
不起”、劳退不保“老不起”的“六不起”黑幡,在“凯达格兰”大道集会。与历年不同的是,只
见前导的两辆大卡车将满满的30吨垃圾轰然倒下,劳工则将手上拿的一袋袋垃圾丢向政府机关。主
办单位表示,垃圾脏而无用,但不能保障劳工的“政府”更无用;在市中心前堆起“垃圾山”,用
意在渲染执政当局为“垃圾政府”。
镜头之三:原住民歌手张惠妹曾以劲歌风靡两岸,在“凯达格兰”广场举行“5·20”就职典礼
时,却无辜地被拉去唱“国歌”。作为歌手,张惠妹并没有罪,倒是那些在台面上“走秀”的政治
人物乱“抓差”,搞乱了社会秩序。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发出的是一种声音。在原住民世世代
代居住的故土将被改建为“国家”森林公园时,人们看到她不仅在“立法院”抗争,而且还看到她
绑上布条带领原住民走上“凯达格兰”大道的身姿。原住民是一个弱势团体,政治人物将一条街道
改名为原住民族称只为“做秀”,丝毫没使原住民得到一点实质好处。
“凯达格兰”大道是一部历史书
“凯达格兰”大道是一部历史书,充满着厚重的沧桑感。
“凯达格兰”大道附近有三大标志性建筑,在暖暖的太阳下,三座建筑物鼎足而立,诉说着各
自不俗的经历。
日本割据台湾13年后,大兴土木建起的象征权力的总督府,地点就在后来台北市重庆南路、介
寿路口。这座陈水扁所谓“我身后的这栋建筑”,充满了罪恶的渊薮。当年任民政长官的后藤新平
,曾极力主张总督府享有贩售鸦片的独占权,并声称其利润可用在民众健康福利上。而事实恰恰相
反,鸦片专卖的利润,用得最多的是镇压台湾人民反抗的警察费用。对于这样一座充满罪恶、龌龊
的建筑,台湾民意原本要将它改作历史博物馆。
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金碧辉煌,建材和装潢都不输五星级大饭店。本来,在国民党执政时期,
这里和中央党部大楼是同一位“主人”。如今,世易时移,“百年老店”风光不再,透过国民党中
央党部大楼的玻璃幕墙,倒T形楼依然历历在目,尽收眼底,而那里的“主人”却已经易位。从
2000年大选败北以来,国民党内就不时有声浪频传,要求党中央迁出这栋富贵大楼,以展现国民党
洗尽铅华、深刻反省的决心。但是,已经下野的国民党,依然放不下老大的身段,这座豪华气派的
中央党部大楼留给国民党的只能是往事不堪回首。
迈步进入“凯达格兰”广场之侧的图书馆,除了依然能够感受中华历史文化深厚的底蕴外,这
座图书圣殿也在悄然地发生一些变化。据《中华民国史民族史》记载,台湾平埔族群分为十族,凯
达加兰别名凯达格兰是其中之一族。本来,在岛内研究平埔族,是属于主流典范下的“学术鸡肋”
,而今日俨然成为本土史学中的“学术新宠”,何也?陈水扁“去中国化”使然也。
“凯达格兰”大道的沉思
夕阳西下,“凯达格兰”大道呈现出别样的景象。笔者曾经数度访问祖国宝岛,为台湾历史文
化寻根。有段时间去图书馆搜集资料,几乎天天走过这里。笔直的“凯达格兰”大道无所依傍,令
人有一种无助感;“凯达格兰”广场空空荡荡,虽然少了戒严时期的几分恐怖,却多了绿色执政的
一点阴森。远望着历经近百年风雨剥蚀的倒T形的主建筑物,隐约感觉其底部已老朽动摇,而直立的
像根烟囱似的主楼又显单薄,摇摇欲坠。走在“凯达格兰”大道上,缺少的是一份安全感。
当年,以“为蒋介石祝寿”命名的“介寿路”,显然含有威权时代的痕迹,改个名字亦无妨。
而陈水扁之改名,所谓“重视原住民”云云,纯系障人耳目,根本在对“介寿”二字的仇恨。近闻
民进党开办凯达格兰学校,目的是培养“未来国家领袖”,好让国民党永世不得翻身。具有讽刺意
味的是,校长陈师孟其人是曾被称为蒋介石挚友的陈布雷先生的孙子。然而,相对于其祖父陈布雷
之一代孤忠,陈师孟投靠扁政府,人们不解的是其心头有何怨忿,更难解的是民进党的仇恨何时能
了?!
“凯达格兰”大道是个T形舞台,多少政治人物曾在这里走秀;“凯达格兰”大道是个火药桶,
承载了民众太多的怨愤;“凯达格兰”大道是个长镜头,不知摄下了多少岛内的人间悲喜剧;“凯
达格兰”大道是一部历史书,充满着厚重的沧桑感。内涵丰富的“凯达格兰”大道在默默地、默默
地见证:凡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终将被人民所唾弃。
由“凯达格兰”大道放眼望去,“凯达格兰”大道只是台湾的一个缩影而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