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12月 3日,被视为2008年“大选”前哨战的“三合一”(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长)选举 揭晓。在关键的县市长选举部分,国民党以绝对的优势战胜民进党,获得14席(泛蓝军共17席), 民进党只在南部地区获得 6席。这是自1997年县市长选举以来、自2000年大选失败以来,国民党取 得的前所未有的大胜利,也是民进党建党以来的最大挫败。国民党气势上扬,马英九向2008年跨出 了坚实的一大步。陈水扁领导权威和影响力大幅下降,民进党“长期执政”图谋面临重大挑战。
蓝绿地方政治版图重新改写,“蓝长绿消”态势初步形成,“北蓝南绿”结构发生微妙变化。
此次“三合一”选举虽是一次地方及基层选举,但选举结果直接关系到各政党的基层实力、蓝 绿两大阵营气势的升降和政党实力的消长,关系到蓝绿重要政治人物的政治前途,尤其是选举还被 视为陈水扁的“施政期中考”、马英九的“党主席资格考”、民进党所谓“四大天王”接班排位的 行情战、2007年“立委”和2008年大选的前哨战。蓝、绿阵营,尤其是国、民两党,无不高度动员 ,猛砸资源,全力搏杀。共计有76人竞逐23席县市长,1693人争夺901名县市议员,790人争夺 319 个乡镇市长。
选举结果,就县市长席次而言,国民党由原来的8席一跃而为14席,台湾省人口最多的台北县、 有“民主圣地”之称的宜兰县和嘉义市等重要指标性县市,全部由绿转蓝。民进党由原来的10席跌 至 6席。亲民党仅守住连江县,新党仍保有金门县,无党籍吴俊立(原为国民党员)攻下台东县。 整体而言,泛蓝阵营共获得17个县市,泛绿阵营仅有 6席(加上高雄市,其执政面积仅占台湾地区 总面积的30%,执政人口仅占台湾地区总人口的25%)。
就县市长得票数与得票率而言,国民党获得 452万多票,得票率50.96%,比上届猛增15.81%; 国、亲、新三党得票率53.2%,比上届的47.4%增加近6个百分点。民进党获得372万多票,得票率 41.95%,比上届减少3.32%,是近12年来县市长选举以来得票率最差的一次。绿军得票率仅43.08% ,比上届下降2.22%。蓝军此次得票464万多,绿军382万多,蓝大赢绿82万票。
县市议员和乡镇市长选举结果反映了国民党坚实的基层实力。县市议员应选 901席,其中国民 党获408席,民进党192席,亲民党31席,台联党11席,新党2席,无党籍及未经政党推荐者256席。 国民党仍在地方议会取得明显优势,民进党则大幅成长近50席。乡镇市长应选 319席,其中国民党 173席,民进党35席,亲民党3席,台联党挂零,其他党籍1席,无党籍107席。国民党基层实力仍然 雄厚,民进党则小幅增长8席。此次“三合一”县市长选举的投票率为66.22%,略低于上届的66.45% 。县市议员、乡镇市长投票率为66.25%。
与2001年县市长选举相比,此次县市长选举结果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过去“蓝消绿长”的态势扭转为“蓝长绿消”。近10多年来岛内历次重大选举的结果呈 现“蓝消绿长”态势。然而此次县市长选举,国民党大胜,民进党惨败。泛蓝军无论席次、得票率 、得票数,还是执政地区面积与人口,均大幅增长,而泛绿军则全面下降。国民党下滑势头得到有 效遏制,民进党上升势头遭受重挫。
第二,泛蓝版图大幅扩张,泛绿版图大幅压缩,“北蓝南绿”的基本板块开始发生变化。长期 以来,台湾政治版图呈现“北蓝南绿”的结构,岛内舆论更认为深蓝的新党、亲民党与外省人的马 英九无法跨过浊水溪,而陈水扁寄望此次选举,“巩固南部、突破中部、挺进北部”,但选举结果 冲垮了陈水扁巩固地方政治版图的政治防线。民进党不仅丢失长期执政的台北县、宜兰县,中部地 区一无所获,而且失掉南部的嘉义市;台南县、市和屏东县险胜国民党候选人,说明维系其政权根 基的南部票仓开始动摇。最终,泛绿军执政防线退居浊水溪以南,地方执政版图被逼向台湾西南部 的一角。相反,国民党不但击退民进党挥师北上的企图,收复台北县、宜兰县,把北部县市连成一 片,而且在桃园县、新竹县、市、苗粟县、台中县、市、南投县等台湾中部建立起坚实的防线。最 主要的是,国民党成功跨过浊水溪,向泛绿军南部票仓挺进,嘉义市就是泛蓝军未来进军南部地区 的滩头堡。
民进党的腐败、“马旋风”的效应和选民的理智是决定选举结果的关键。
民进党提名不少具有知名度的政务官、“立委”参选,预估有可能拿到14席县市长,陈水扁也 扬言“县市长过半”,但选举结果却是民进党惨败,国民党大胜。这是蓝绿基本盘、选战大环境、 选战策略、双方主帅的形象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陈水扁当局执政无能,民进党自毁“清廉”、“改革”形象,导致传统支持者失望和中 间选民反感,是民进党败选的最主要原因。陈水扁当局执政五年多来政绩不彰,导致民众生活水平 下降,痛苦指数升高,早已引起民众不满。岛内舆论认为,选举结果是对陈水扁的不信任投票,是 对民进党上台以来政绩的总体检。民进党上台以来贪污腐化,迅速沉沦;选前引爆的“高雄捷运弊 案”等众多弊案,牵涉众多民进党党政高层;“新闻局”威胁关闭揭发弊案的TVBS电视台,引发风 波。民进党丢失“清廉”、“改革”的核心价值,对民进党选情造成重大冲击。虽然陈水扁快刀斩 乱麻,迅速开除涉案党员,在最后关头喊出“改革、揭弊、反亲中”的激情口号,宣布改革军公教 退休金18%优惠存款利率,但无法转移焦点,难以扭转败局。
其次,“马英九效应”展现实力,马英九成功地将民众对他的期待转化为党籍候选人的选票, 是国民党胜选的重要因素。马英九形象清新,讲求诚信,与陈水扁贪污腐败、权谋善变的形象形成 鲜明对照。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开始推动党内改革,在选举过程中坚持“反黑金”立场,向 选民展现了国民党的新形象。不只泛蓝选民寄望马英九2008年选举夺回执政权,中间选民、甚至浅 绿选民也将马英九视为“台湾新的政治憧憬”。国民党将此次选举定位为“马主席的第一仗”,为 党籍候选人辅选的马英九更在投票前36小时打出“县市长不过半,要辞党主席”的策略,不但巩固 了泛蓝基本盘,还成功催出了政党意识不强、但却对马英九有所期待的中间选民,瓜分了一部分对 陈水扁当局失望的浅绿选票,为国民党大胜发挥了临门一脚的关键作用。此外,国民党锁定“反贪 污、反腐败”主轴,在最后阶段更将选战主调拉高到政党对决、陈水扁马英九对决,争取到不少中 间选民。
再次,蓝绿基本盘与内部是否团结,是影响选举结果的基本因素。上次县市长选举,绿军得票 率45%,略逊于蓝军的47%。此次蓝军在多数选区有效整合,形势自然对民进党不利。另一方面,一 连串弊案削弱民进党“四大天王”的助选光环,更引发民进党派系内斗。民进党接班卡位战加上台 联党的叫板,削弱了泛绿阵营的凝聚力。国民党高层维持团结大局,形成“团结的国民党对抗分裂 的民进党”的选举形势。
第四,民进党靠攻击国民党威权体制、操纵族群议题、统独议题骗取选票的伎俩逐渐失灵。陈 水扁没有政绩,泛绿军主要靠煽动悲情(猛攻国民党威权体制时代的不公不义)、鼓吹“民粹”( “本土牌”、“统独牌”)、造谣中伤、陷害对手等手法骗取选票。但民进党 5年执政的残酷政治 现实,使选民开始觉醒,逐渐认清陈水扁当局的本质和民进党低劣选举手法的虚伪;尤其是连战宋 楚瑜成功访问大陆,受到岛内民众的高度肯定,陈水扁过去屡试不爽的“本土牌”、“联共卖台牌 ”等伎俩逐渐失效。台中市和第一大县台北县分别由外省籍的胡志强、周锡玮当选,国民党候选人 在“民主圣地”宜兰县、嘉义市胜选,在绿色大本营台南县、市和屏东县以微弱票数败选,就是最 好的说明。
马英九“泛蓝盟主”地位确立,国亲合并动能大大增强,国民党2008年夺回执政权的机会大增。
马英九成功打赢就任党主席以来的第一仗,高分通过“资格考”,不只巩固党内领导地位,更 奠定了他成为泛蓝盟主不可动摇的地位,未来推动党内改革的阻力势将减小,推动党务将更为顺畅。
宋楚瑜对泛蓝选民的影响进一步削弱,亲民党内要求“国亲合并”的呼声增大,未来泛蓝“实 质整合”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12月 8日,亲民党“国亲合并协商五人小组”拜会马英九,达成“ 国亲合并分阶段进行”、2007年“立委”选举之后“实质合并”的共识。
国民党士气大振,形象提升,泛蓝选民将更加团结,加之地方和基层绝对多数的执政资源成为 马英九进军2008年的坚实后盾。《联合报》12月 5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68%的民众支持马英九代 表国民党角逐2008年大选,63%的民众期待2008年“换党做”。
必须指出,县市长选举结果对2008年大选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国民党大胜,并 不代表可以从此步入重新执政的坦途。一方面,在政绩如此之差、弊案如此之严重的情况下,泛绿 军得票率只比上届县市长选举少 2个多百分点,这说明泛绿基本盘仍然比较稳固。另一方面,国民 党胜选,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民进党腐败,而非国民党形象的根本变化。中间选民此次严重警告丧失 理想、快速腐化沉沦的民进党,并不代表未来他们就一定支持国民党。未来国民党县市长能否拿出 政绩,国民党改革能否得到民众认同,马英九省籍包袱的负面影响有多大,泛蓝能否真正团结,民 进党庞大的行政资源能发挥多大作用,这些变数对马英九都是巨大挑战。马英九在胜选之夜提醒泛 蓝支持者“高兴一个晚上就好”,说明他对未来的严峻形势有充分的认识。
陈水扁政治影响力下降,民进党内权力与路线斗争将更加激烈,未来发展进入艰难的盘整期。
陈水扁“期中考”惨败,“阿扁光环”褪色,“阿扁选举神话”破灭,选后民调满意度更跌至 21% 的历史最低点。党内各方人马以“检讨败选责任”、“扩大党内参与”、“加速党内改革”为 名,挑战陈水扁领导权威。在未来两年多的任期内,陈水扁对岛内政局和民进党的影响力将迅速下 降,昔日“阿扁独尊”的局面难以为继,“权力跛脚”现象将越来越明显。
选后,党主席苏贞昌辞职,谢长廷暂时留任察看,各派系围绕党主席选举、执政当局改组、接 班部署的权力斗争将更加激烈。民进党所谓“四大天王”声望遭受不同程度的挫伤,接班布局面临 重新洗牌。随着2008年大选日期的临近,“四大天王”的接班卡位战将更加激烈,陈水扁防止权力 跛脚与中生代接班卡位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党内各派系、学运世代将围绕是否继续推动“新民进党 运动”、是否调整“台独”路线展开激烈的路线之争。
台当局调整大陆经贸政策压力增大,两岸关系将进一步朝正面、健康的方向发展。
客观而言,此次选举为地方性选举,对两岸关系不会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美国不可能改变 “以台制华”战略,陈水扁和民进党难以摆脱“台独基本教义派”牵制,不可能接受一个中国原则 ,因而两岸政治僵局短期内仍难打破,“三通”、直航仍面临较大难度。但台湾当局调整大陆经贸 政策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两岸关系走向缓和、朝着有利于大陆方向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未来发展 空间将不断扩大。
大陆今年以来务实调整对台政策,尤其是出台《反分裂国家法》,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确立 了两岸关系朝缓和方向发展的大框架。美国商会、欧洲商会等主要外资机构、国际舆论、岛内工商 界都期待陈水扁败选后开放“三通”,大幅放开大陆经贸政策。谢长廷、吕秀莲等民进党重要人物 、党内“务实派”也主张顺应民意,正视两岸“三通”、直航的重要性。从选举结果看,陈水扁“ 抹红”马英九的策略没有效果,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手法也没有得到选民支持;而胜选的国民党将 对现行的大陆政策更具信心,未来将加大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和党际交流的力度。
出于缓解各方压力、发展岛内经济、与国民党争夺大陆政策主导权以及争取选票的考虑,陈水 扁在稳定党内、岛内局势后,有可能在继续坚持“台独”立场的同时,策略性地放开大陆经贸政策 ,比如放宽现有的台商赴大陆投资净值上限 40%、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与大陆协商客货运包机 等。当然,陈水扁通过挑激两岸关系、凝聚内部团结、巩固泛绿选票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