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自今年4月陈水扁宣布“放权”以来,台湾政局进入了新的转换期,民进党内政治生态出现了新的调整。从表面上看来,民进党正沿着两个相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是苏贞昌势力不断增强,陈水扁在权力结构中越来越被边缘化;另一方面民进党全代会则通过解散派系的决议,显示出加强党内权威、改变民进党运作模式以维护权力中心的意图。民进党的这两种发展方向既反映了前一段时间党内政治生态演变的结果,同时也反映出民进党内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民进党内的“后扁时代”已经来临,但后扁时代的权力结构形态却尚未底定,“台独”路线在新的形势下正在进行调整。这种情况对台湾政局及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将产生何种影响,颇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民进党内的政治生态进入转换期
在民进党的诸位“天王”中,苏贞昌的位置已变得越来越重要,被认为是陈水扁宣示“放权”后的最大获益者。在扩大与各派系结盟的情况下,最后形成以苏贞昌为首的“泛苏系”在30席应选中执委中掌握17席,也握有过半中常委席次,已几近掌握民进党权力核心。在这种情况下,苏贞昌接班的态势似乎越来越明朗,民进党政治生态演变的路线也似乎越来越清晰。
但是苏贞昌的“大选”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相较于陈水扁在1999年所形成的声势,苏贞昌并没有达到在党内众望所归的地步。就目前的情势而言,苏贞昌面临着几种压力。在“四大天王”中,由于谢长廷失去舞台,被迫参选胜选渺茫的台北市长,格局渐低,基本上已无力与苏贞昌竞争。但是吕秀莲与游锡堃决不甘心让苏贞昌势力坐大。如日益感到孤单的吕秀莲近期就动作频频,又是组“联盟”,又是搞“论坛”,自搭舞台,不断对外放话,试图结合朝野力量,趁陈水扁弊案缠身之机,开辟第二战场,争取有利地位。
而李登辉“台联党”近期的政治动作,对苏贞昌地位之巩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更超越吕、游、谢的影响。“台联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在单一选区两票制下避免泡沫化的命运。尽管2008年“总统”候选人一旦确定,“台联党”仍会支持民进党的候选人,但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一定会采取强化“台独”立场上的策略,与民进党争夺深绿的选票。因此,“台联党”将对民进党和苏贞昌构成相当大的牵制。
至于陈水扁与苏贞昌之间的关系更是微妙。一方面从体制上来说,苏贞昌的权力来源于陈水扁,要对陈水扁负责,一旦出现问题可能首先成为替罪羊。至少在新“总统”候选人确定之前,苏贞昌必须仰陈水扁的鼻息。另一方面,弊案缠身的陈水扁为了自保,又不得不宣布“放权”,而自己则向“台独基本教义派”靠拢。这样一来对苏贞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为“台独基本教义派”“保扁”是有条件的:一是陈水扁必须坚持“本土路线”,以帮其摆脱困境的方式来换取陈水扁的“正名”、“制宪”,在“未来两年尽力推动,至少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二是陈水扁必须看紧苏贞昌,严防其在两岸经贸问题上偏离“积极管理”的政策。故而从近几个月陈水扁的有关言论来看,往往与苏贞昌、蔡英文有意推动的较为务实、开放的两岸政策很不同调。“经续会”后,面对李登辉“台联党”的强力反弹,陈水扁又在“世台会”年会等多个场合一再强调“积极管理”的两岸经贸政策不变。这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碍于“急独派”的牵制,陈水扁“下放”权力给苏贞昌是有限度的,苏贞昌、蔡英文所推动的两岸政策不能超越“急独派”所能容忍的程度。
同时,考虑到民进党内部权力的平衡,包括“泛苏系”在内的党内各派系目前采取“保扁”的策略,从而给了陈水扁喘息的时间。可以说,由于苏贞昌等人出于权力考量而采取的“保扁”策略,不但使民进党内酝酿已久的“党政合议”机制胎死腹中,还通过了以维护权力中心为目标的解散派系决议。而且,在这次“全代会”上,陈水扁“权力下放,视同停权”的字眼也在最后一刻被删除。所以说,如果目前的“倒扁风潮”不能构成对扁的致命打击,那么在一段时间内,在党内权力结构的转换中,陈水扁仍然可以发挥“余热”,继续扮演民进党“共主”的角色。
惯性思维与民进党的未来发展
在民进党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长期的沉淀,已经形成了若干思维定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进党的权力结构、运作方式、整体路线的发展。归纳起来,这些思维定势大致有以下几种:
族群诉求仍是政治动员的高阶手段。台湾是一个选举型的社会,各个政党都挖空心思进行政治动员,提出的诉求口号也五花八门。在众多的诉求中,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对“本土化”与“主体性”的构建。这种动员方式一般在低层级的选举如县市长、村镇里长选举中较少出现,而在高层级的选举,特别是最高领导人的选举中却屡见功效,不断泛滥。
族群诉求在2005年春连、宋访问祖国大陆时,曾一度被认为已经失去了选举动员效果。但不久前围绕着“罢免案”的朝野攻防所反映出的事实却证明,恐怕不能作如是观。族群动员的长期存在在于其有效性和廉价性,只要这个工具依然有效,民进党决不会轻易放弃。正如困顿当中的陈水扁日前所说:“民进党是靠本土意识起家,才能获得那么多信仰本土的南部民众支持,尤其是‘台湾主体意识’这块神主牌,那是民进党的饭碗,不能给人抢走。”
选举技术可以弥补执政能力与政治道德的缺失。民进党对选举技巧操作之精娴,是众议咸同之事。而在民进党内,对选举技术甚至达到了迷信的程度。民进党人士甚至公开吹捧“阿扁是选举动物”。即使今年在连番弊案的冲击下,民进党面临着严重的执政危机,党籍“立委”林为洲宣布因对民进党失望而退党引起舆论大哗之后,陈水扁却骄傲地宣称,几年来他如何在各方看衰下,“一路过关斩将打赢一次又一次选战,引领民进党度过危机”。对选举技术的迷信,也是民进党在执政能力上少做追求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的道理,对选举技术的迷信也是导致民进党政治操守快速滑坡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说,工具的有效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执政能力的不足和道德价值的缺失。
选择性正义和选择性批判依旧有效。选择性正义和选择性批判是族群分裂的必然恶果,同时反过来它又会对族群分裂起到强化作用。在民进党内,“只有‘立场’,没有‘是非’”。在这种背景下,所有的观念、政策、事物等都被分类成蓝绿两套尺码,而且绝对是立场先于一切。从高层政客到普通选民,均被罗织在这个结构当中。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肚子扁扁,票投阿扁”、“坏孩子也要疼”、“要教训阿扁,得由我们绿营自己来,轮不到泛蓝”……
从目前来看,民进党内部虽然有对贪渎行为检讨的声音,但是对上述影响民进党基本发展方向的惯性思维却没有多少反省,而外部环境显然也还没有形成足以让民进党被迫放弃这些惯性思维的客观条件和压力。所以说,民进党未来的发展,无论是岛内政策还是两岸政策,无论是对党内权力结构布局的调整还是选举动员方式的运用等各个方面,均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在岛内凝聚“台独”意识形态的共识,维护权力中心,在变动中寻求权力结构的新平衡,以实现民进党的继续执政,将是民进党未来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苏修路线”与两岸关系的近期走向
虽然在台湾当局的政策体系中,两岸政策其实处于相当边缘的地位,但是也因为如此,它经常成为被操弄的工具。台湾政局发展的混沌,同时也增加了两岸关系发展走向的复杂性。
两岸政策走向对苏贞昌的政治前途而言至关重要,也是对他的最大考验。具体来说,“两岸政策再不松绑,就别想在不到两年内提振台湾的经济,当然就拿不出成绩面对下次大选”。但是对两岸政策松绑的幅度太大,则又会引发“急独派”的反弹,而“急独派”的意向,“对只剩下死忠铁票的民进党又更加重要”。所以苏面临两难的处境,必须在两岸政策上有相当的技巧才能左右逢源。
大致而言,苏贞昌上任六个多月来的两岸政策可以用“台湾主体性、政策主动性”来概括,围绕两岸政策,相继有若干务实和小步幅开放的措施出台。继对两岸节日和专案包机松绑之后,在日前结束的“经续会”上,在蔡英文的强势主导下,将“台联党”极力杯葛的两岸直航、放宽大陆投资上限以及开放银行赴大陆投资等主张,强行列入“其他意见”。近日又在放宽大陆商务人员赴台、推动大陆旅客入台观光等方面动作频频。苏贞昌、蔡英文主导的这些开放举措,幅度其实很小,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反映出“苏修路线”在两岸政策上开始探路,试水温。
从表面上来看,陈水扁、苏贞昌在两岸政策上很不同调,但种种迹象表明,这条“苏修路线”如果不是得到陈水扁的私下“首肯”,至少也得了“默许”,甚至不排除是陈水扁、苏贞昌共同谋划的一种“策略”,不然苏贞昌、蔡英文何以胆敢冒绿营之大不韪,公开修正陈水扁“积极管理”的两岸经贸政策?道理至明:在陈水扁看来,要想像李登辉一样,保证自己下台后不被“清算”,并能在台湾政坛上继续发挥政治影响力,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倒向“急独派”,取代已来日无多的李登辉,成为“急独派”的“共主”;二是民进党必须继续执政。二者缺一不可。而他与有意竞逐“总统”宝座的苏贞昌却正可“分工合作”、各取所需:即由陈水扁负责炒作急“独”议题,蒙骗“急独派”,稳住“台独”基本盘;而苏贞昌则通过推动所谓“苏修路线”,负责拉拢工商企业界和中间选民,扩大支持票源,争取赢得2008年大选,保住民进党的执政地位。可见,陈水扁、苏贞昌表面上存在分歧,实则在唱双簧,扮演不同角色,目标一致,殊途同归。这就是为何陈水扁在“急独派”的场子一再叫嚣“积极管理”,而在“经续会”上致词时却闭口不提,仅只抽象地谈到坚持“本土路线”云云,并对苏贞昌所推动的开放举措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宽纵态度。
“苏修路线”的实质就是:如何通过技术层面的处理,减少两岸交流不断扩大对意识形态坚持所造成的冲击,甚至能以两岸交流的适度开放补强其对“台独”意识形态的坚持。这是一种新的两岸关系处理模式。它一方面放弃了以“台独”意识形态捆绑两岸政策的僵化思维,通过“政经分离”的方式,逐步将意识形态与两岸经济交流区隔开来,同时又要在坚持“台独”基本路线与开放两岸交流之间寻找平衡点,在不放弃坚持基本意识形态的情况下谋求最大的经济与政治利益。
对于苏贞昌来说,如何在短期内提升经济,稳住民进党的阵脚,既要争取“台独基本教义派”的支持,又要为2008年的“总统”选举交出亮丽的成绩单,将是两岸政策上的主要着墨之处。而关系到两岸关系根本性定位的敏感问题既不在他的权限之内,同时也不是他想触碰的问题。所以,苏贞昌在两岸政策的调整中,对“台独”路线坚持的刚性可能会相对减弱,但是对“台湾主体性”的坚持则会加强。
这是一条有别于陈水扁、李登辉为代表的旧“台独”路线的新“台独”路线。这条路线以苏贞昌、蔡英文为代表,以党内包括“新潮流”在内的“泛苏系”为后盾,以工商企业界为后援。“新潮流”含泪保扁,实则“保苏”,为保“新潮流”所主张的这条新“台独”路线得以贯彻实施。目前新、旧“台独”路线尚处在“战略相峙阶段”,苏贞昌暂时保持低调,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敢走得太快太远。但如果年底北、高两市选举绿营再度遭受惨败,至少到明年“苏、蔡配”确定为2008年“总统”候选人之后,苏贞昌、蔡英文的权力基础得以稳固,其所代表的这条新“台独”路线势必逐渐占踞上风,成为绿营的主流路线。当然,台湾政局充满变数,如果陈水扁被迫提前辞职下台,或发生其他重大变故,那一切又另当别论了。
如果上述判断不谬,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态势应该是:两岸经贸方面,在技术上可以操作,而又在实质上能得到利益的部分(如大陆民众赴台观光等),台湾当局会优先开放,甚至全面直接“三通”的实现都不是不可能;而在政治层面,不仅两岸之间在“一个中国”问题上仍难有交集,两岸政治僵局仍难以打破,而且陈水扁、李登辉所代表的旧“台独”路线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仍会兴风作浪,并且不排除从体制外推动“正名”、“制宪”等急“独”步骤,挑战两岸关系,制造台海局势的紧张。总之,两岸局势仍会在交流不断扩大与政治对抗乖离中不断摆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破除的一个惯性思维就是:两岸交流的加强和台湾当局对两岸交流的日益开放并不一定意味着“台独”的空间越来越小,相反,“台独”势力会在新的形势下寻找到新的生存方式,如何因应台湾当局的这种政策调整,应该成为大陆未来对台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所以,两岸关系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说虽然趋向缓和,但只要“台独”势力仍然掌握着岛内的执政权,这种缓和就只能是暂时的、不稳定的,潜伏的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对此,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应保持高度警惕,作好因应准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