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驳“台湾地位未定”与“法理台独”论
以“法理台独”为基本政治诉求的民进党自成立至现在,炮制了诸多旨在改变台湾政治地位,使台湾脱离中国的“台独”谬论。在这些“台独”论调中,“台湾地位未定论”则被民进党奉为“法理台独”的理论基础。陈水扁上台后所鼓吹的诸如“公投、自决、制宪、修宪、宪改”等等“台独”主张,无一不与这个违背逻辑常识、罔顾法理的奇谈怪论相联系。因此,弄清此论的出笼背景,揭露其荒谬以及建立在此论基础上的“法理台独”的违法性极有必要。
“台湾地位未定论”出笼的背景
几十年来,“旧金山和约”、“华日和约”一直被“台独”鼓吹者宣扬为“台湾地位未定”的法理依据。那么,这两个和约到底为何物?它们是在什么样情况下出笼的?它们真的能够证实台湾的政治地位“未定”吗?中国及世界各国政府为什么不承认它的合法性呢?这还得从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和1951年9月召开的“旧金山和会”说起。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并于1895年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侵占台湾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收回了自己的领土台湾。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在美国出兵朝鲜的同时,杜鲁门总统提出“台湾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到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联合国考虑”,并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1951年9月,美国单方面邀请了52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对日和会”,签署所谓“旧金山和约”,因该合约没有明确将台湾、澎湖归还中国写入文本,而以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及要求”来做模糊表述。1952年4月,在美国的压力之下,台湾当局与日本签订“华日和约”。该和约在对台湾地位的表述上,沿用了“旧金山和约”的提法,即日本放弃台湾、澎湖列岛,而没有明确写明归还给谁。两个和约关于日本放弃台湾、澎湖之说,使得“台独”分子如获至宝,大肆鼓吹,以为找到了 “台湾地位未定”的法理依据。
两个“和约”不能得出
“台湾地位未定”之结论
“旧金山和约”和“华日和约”被“台独”人士奉为“台湾地位未定论”的重要法理依据。其理由是“和约”仅宣称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的所有权利,并没有说明把台、澎归还给中国。但是,“台独”分子却有意回避这样一些事实:一是“和约”的违法性,二是“和约”条文中对台湾属于中国的间接承认,三是“和约”早已被废弃等事实。
第一,“旧金山和约”与《联合国家宣言》的抵触。
1942年1月,对德国、日本、意大利宣战的26个为对抗共同的敌人而联合的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声明并约定以全力对轴心国作战,决不单独停战和讲和。其后,参加国陆续增加,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都是参加国。
1951年8月,美国向参加上述宣言的国家发出和平会议的邀请帖时,却绕过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对日作战的最主要的国家——中国。1951年9月,签署所谓“旧金山和约”时,苏联、波兰、捷克三国虽出席会议,但由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被邀请以及对条约内容不满等等理由而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由于当时中国、印度、缅甸等国没有参加“和会”,苏联为首的一些东欧国家拒绝签署“和约”,所以,“旧金山和约”不足以视为对日的全面讲和。
由于《联合国家宣言》规定了加入宣言的国家不得单独与德、日、意签署和约,换言之,如果要与战败国日本签署和约,就必须以全体一致行动和同意为前提。在缺少中国参加和没有苏联等国的签署的情况下,显然“旧金山和约”是不符合《联合国家宣言》的限制性规定的。由于中国不是“和约”的当事国,所以该“旧金山和约”对中国丝毫不能产生法律效力。所以,“旧金山和约”不仅是非法的,而且也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
第二,“旧金山和约”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无条件投降书》的抵触。
关于台湾在战后的法律地位问题,1943年由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由中、美、英、苏四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已做了明确规定,台湾属于中国。《日本无条件投降书》也明确表示将台湾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公认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法条约。事实上,在这两个条约签署后几年中,美国等其他盟国曾多次声明,明确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然而,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给自己进入台湾海峡制造借口,食言自肥,抛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并且在没有中国参加,在许多国家拒绝签字的情况下,签订了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精神相背的“旧金山和约”。
《日本无条件投降书》同样具有国际法条约的性质。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书》的第一条中,日本政府承认:“接受美、中、英三国政府首领于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在波茨坦所发表,其后又经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所加入之公告所列举之条款。”第六条称“忠实执行《波茨坦公告》之各项条款……”。“投降书”中这些对《波茨坦公告》的承诺,实际上等于承认将台湾归还中国。此后,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已经完全确立。
由此可见,“旧金山和约”违反了一系列国际法条约的规定,该和约所炮制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不仅违反历史事实和有关国际法的规定,而且分明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
第三、“旧金山和约”条文不能推理出“台湾地位未定”。
由美国操纵的“对日和会”,以及在“和约”中对中国应享受的权利,即对台湾政治地位做出的不公正表述,是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反映。尽管如此,客观地说,人们从该“和约”的文本中得不出“台湾地位未定”的结论。
与国际法相抵触、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旧金山和约”,在对台湾等地法律地位的表述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日本“放弃对台湾与澎湖诸岛之一切权利”后台湾属于哪个国家,但是该“和约”的第八条中明确规定:日本必须“承认盟国现在或今后为结束自1939年9月1日开始的战争状态而缔结的一切条约,以及盟国为恢复和平而订的任何其它协定的完全效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包括美、英、苏、中)所订的协定包括《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明确规定日本在战争结束后必须将台湾归还中国。所以,《旧金山和约》中,虽然第二条字面上没有规定日本放弃后的台湾的归属,但第八条已明确交代了台湾属于中国。
第四,“华日和约”间接承认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
在美国的操纵下,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与日本于1952年4月签订了“华日和约”。该“和约”文本的第二条在关于台湾、澎湖等地的法律地位问题上虽然套用了“旧金山和约”的说法,以日本的“放弃”来表述,但是,该条约第四条规定:“兹承认中国与日本国间在中华民国三十年即公历一千九百四十一年十二月九日以前所缔结之一切条约、专约及协定,均因战争结果而归于无效。”由此,不难推理出,在这些被规定为无效的条约中,当然包含着1895年割占台湾的《马关条约》,因此,废除《马关条约》的结果,台湾就当然归属其原来的主权者,即归属中国。
第五、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一法律地位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
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不仅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中有明确规定,而且得到了联合国和全世界与中国建交的160多个国家的确认。
1979年,中美两国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强调,“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在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第三条中关于台湾问题的文字表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同样,凡与中国建交的其他国家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说明,台湾属于中国不仅有国际法依据,而且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承认,漏洞百出的“旧金山和约”早已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综上所述:台湾属于中国是毋庸置疑的,“台湾地位未定论”是毫无道理的。
“法理台独”违法背理
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当局,自2000年上台后,为了实现其“台独”迷梦,在岛内大肆鼓吹的“台湾不属于中国”、“台湾住民有权对其前途公投,有权自己决定是否独立”以及“宪改、修宪、制宪”等等,这些论调看似孤立,实则皆出于“台湾地位未定论”一源。民进党当局的上述种种“台独”理论和主张,都是建立在自欺欺人的“台湾地位未定”的虚幻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为台湾的政治地位不是“未定”,而是早已“确定”;台湾不仅是自古属于中国,在法律上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且在事实上从日本投降开始就重新处于中国的管理之下。“未定”之说,只不过是“台独”分子无视事实和逻辑混乱而发出的胡言乱语。由于“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失据和荒谬,决定了由此产生的其它“法理台独”主张的违法和背理。民进党当局的这种违背法理不但不会达到其“台独”的目的,而且将会殃及自身及2300万台湾同胞。
值得警惕的是,在与“旧金山和约”相关的两个主要国家美国和日本早已通过与中国多项联合公报或声明,自我否定了“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情况下,台湾当局竟从历史坟墓中搜罗出这一不值一驳的谬论死抱着不放,坚持其“法理台独”活动,足见其藐视国际社会、挑战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狂人心态。
民进党在岛内推行的系统性“台独”活动,使得台湾问题更趋复杂,但这既构不成“台湾地位未定”,也构不成中国的领土台湾可以独立的依据。台湾作为中国范围内的一个地区,无论其领导人如何变更,都是中国一个地区政权的变化;当前两岸不正常的分离状态,不可能成为一个中国之内海峡两岸的常态,更不应该成为台湾可自行立“国”的依据。无论岛内少数人如何处心积虑炮制“台独”理论,玩弄“台独”花样,都不能从领土归属上改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事实。因为,“法理台独”既违法,又无理;因为,祖国大陆有对付“法理台独”的法律武器《反分裂国家法》,有能够战胜一切分裂势力,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强大武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