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海峡纵横  > 正文

马英九主政台湾后两岸关系新态势

日期:2008-07-16 10:40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李家泉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李家泉

 

  马英九先生已于5月20日宣布就职,并发表了就职演说,他的讲话,总体上是好的,各方对他充满期待。

  自1949年以来,“两蒋”主政台湾40年,李扁主政20年。从“两蒋”到李扁,这是一个转折点,两岸由“正统”之争转向“主权”之争,即由“一个中国”之争,转向“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之争。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会否成为一个新的转折点,即由两个主权实体之争,再转向一个主权实体之争,并进而转向一个新的统一的中国呢?这是大家非常关注和期待的问题。

  现在,马英九上台,陈水扁下台,看来两岸和平发展共创双赢的可能性已大大增加了。

马英九上台后的“四大变化”

  岛内政治板块的变化。过去8年,台湾岛内的两大政治板块,基本上是平局。蓝营比重虽稍大,但因绿营掌控了政权,表面上蓝大于绿,实际上是绿大于蓝。而现在情况变了。全台25个县市,除了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五个“农业县”以外,其余则是一片蓝天。即使这五个农业县,绿营也只是微弱多数。还有,“立法院”113个席位,蓝营占87席(其中国民党81席),占3/4。所以,现在的蓝明显大于绿。

  岛内民众心态的变化。过去的民进党为了掌控政权,大炒“急独”意识形态,大刮“去中国化”的邪风,“红帽子”满天飞。马英九以高票当选,说明这样做已经不行了。如今在台湾岛内,民心思安,民心思和、民心思变、民心思治,这是岛内民众心态的主流和最大变化。

  两岸对垒形势的变化。过去的海峡上空,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不知什么时候会“擦枪走火”。如今的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主张恢复海基会和海协的功能,恢复两岸“两会”的接触和协商;主张周末包机常态化,尽快实现“直航”;主张强化两岸经贸关系,开放陆资入台和大陆观光客入台;主张为大陆台资松绑,取消40%金额的限制;主张部分承认大陆学历,也欢迎大陆学生投考台湾的大学等等。凡此都说明,海峡两岸有可能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合作与和平发展时期。

  5月12日四川发生的大地震,深深牵动着海峡两岸的“同胞情”和“同胞爱”,这对两岸和平合作与和平发展或许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政党三角关系的变化。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把海峡两岸的三个主要政党,即共产党(红)、国民党(蓝)、民进党(绿)比喻为一个中国内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关系”。2005年以来,以当时国民党主席连战到访祖国大陆为“契机”,出现了“国共和解”迹象。所憾国民党当时并不是台湾的执政党,国共所推动的“两岸经贸论坛”,虽达成不少有益于两岸经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共识以至协议,然都无法付诸实践。现在已经不同了,国民党已在台湾成为执政党,国共关系有可能成为两岸政党三角关系的主导力量。

  以上这四点变化,是空前的,至关重要的,它可能是实现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开始,是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开始,是迈入两岸和平合作与和平发展的开始,也可能是缔结两岸和平协议和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开始。

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马英九已经上台了,这是国民党去台湾以后的第五任领导人。马英九祖籍湖南,生于香港,长于台湾,留学美国,这四个地区,三个都在中国,情况也各不相同。他出身和成长于一个还没有统一的中国,父亲马鹤凌是国民党员,马英九自幼年到中青年,都是一位受国民党和美国教育影响很深的人。

  马英九上任,从好的方面看,他不会搞“台独”,而且是反对“台独”的,这是我们感到宽心和放心的一点。但另一方面,他对祖国大陆,对中国共产党,也还是陌生的,有一定戒心的,要从他手中来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执政后马英九团队,在两岸事务上,在经贸关系上,在直航、“三通”、交流交往上,以及在台商投资大陆和开放大陆资金入台、大陆游客赴台、熊猫入台等许多方面,都可能松绑,但是根据其就职演说,很难指望在他执政期间,两岸关系的政治方面会有什么重大突破。

  马英九是一个很稳健的人,也是一个很小心谨慎的人。他当选以后,有高兴的一面,也有感到压力的一面,经常自说“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他来说,还存在以下问题:

  两岸对立太久,积怨很深,积累的问题也太多了。尤其是民进党执政八年,蓄意制造两岸对立,大搞“去中国化”,留下的问题和后遗症也实在太多了,决不是短时间就能消除的。

  民进党虽然败选,但得票率仍有41%,有540多万张票,尤其是“深绿”和“基本教义派”,他们决不会死心,不会就此罢休,还会卷土重来,少数“急独”分子更有可能利用各种机会,对新政权进行干扰和破坏。

  美国乐见民进党下台,但也不会放松对台湾新政权的控制,日本也会积极给予配合。美国的对台政策是“不统、不独、不战”,今后很可能会将对台战略重点由“防独”转向“防统”。

  马英九本人,是在长期的国共对立、两岸对立、美中对立中成长起来的,对新中国缺乏了解,兼之有“外省人”身份,顾虑较多,不想也不敢在两岸政策上迈大步。

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看法

  关于“九二共识”。一个时期以来,国民党和马英九先生始终坚持“九二共识”,这一次的“就职演说”也谈到了。然而,“九二共识” 是什么?各方还有不同的解读。笔者看不一定再争论了,求同存异就好。例如马英九讲的“九二共识”是“一中各表”,即“一个中国、各自表述”。这里最重要的,自然是“一中”,只要能认同“一中”,至于它的“内涵”,可以按马英九讲的“互不承认也互不否认”。那就是求“一中”之同,存“各表”之异。

  关于“中华民国”。这个所谓“国号”,在台湾已经用了六十年了。这次“就职演说”,马英九最后还要呼喊“中华民国万岁!”这对他是不能不喊的。对于这个称号,民进党反对,国民党坚持,两党围绕这个称号所进行的斗争已有多年。马英九及蓝营里的很多人对这个称号有感情,是可以理解的,它毕竟是以“一中宪法”为基础的,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国民党坚持“一中”而民进党不要“一中”。

  关于“国际空间”。这包括外交承认、参加国际组织等,这些问题都必须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才能讨论解决。

  什么是“主体性”。台湾岛内许多人,无论蓝营绿营,都强烈主张要保持台湾的“主体性”,但什么叫“主体性”?一种是“台独”的主体性,认为只有“主权独立”才有“主体性”,这是不对的;笔者个人认为,“一个中国”原则下的“高度自治”才是最好的“主体性”。中国的“主权”属于“一中”,是整体的,统一的,不可以分割。我们绝不可离开“一中”去谈“主体性”,也不可离开“主权”去谈“治权”。
      
  什么是“和平统一”。这个问题,看起来理解上还有不同。很多人把和平统一看得难度很高,连马英九先生都感叹“自己有生之年恐难于看到”。而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台湾著名学者王晓波教授数年前就说过:两岸其实早就是“一国两制”了。道理很简单:如果彼此都不否认两岸同属于“一中”,那就更不可否认双方实行的是“两制”了。既然如此,那又为什么还要讲统一呢?那是因为,它只是“客观存在”,还没有主观认同,台湾还不承认,两岸还没有“共识”。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客观存在”,通过谈判协商,转化为一种“共识”,一种“主观认同”,也就是说,进而把两岸现状共识化、法律化、合理化和正常化,那就算是完成“和平统一”了!至于两岸更高层级的整合,那是后人的事,现在可以不谈。如此则两岸实际上离和平统一并不是像马先生和有些人所想象的那么遥远。

  如今,主张“台湾独立”的民进党已下台,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的国民党已执政,海峡两岸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晴朗天气,也很可能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马英九先生在“就职演说”中提到,前不久萧万长先生在博鳌与胡锦涛会面时,提出“十六字”方针,即“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还提到,最近胡锦涛主席在北京会见连战先生时,也提出“十六字”方针,即“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两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就是都主张搁置争议,共创双赢。但愿这是两岸关系一个新的转折点,一个新时代的真正开始。是时候了,两岸人民应团结起来,携手共进,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共同创造两岸更美好的明天!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文化网 | 西藏人权网 | 浙江统促会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