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刘红
过去的一年,台湾政局呈动荡多变的特点,尽管“朝野”实力对比有利于泛蓝军,但是国民党主导政局演变效果不彰。“在野党”尽管实力有限,但在监督“执政”上却一再主动出击。年底县市长选举后新的态势形成,标志着“朝野”之争走到一个新的起点。
马英九执政有得有失
从许多台湾媒体中可以看到,人们不否认马英九是比较理想的政治人物,问题是对于台湾内部事务来说,在公共政策方面,马英九缺少具有说服力的政绩。一是政治创新不明显。新当局及其成员在经受8年“台独执政”的台湾选民面前,没有出台让人信服的政策和决策,没有进行有计划有规模的拨乱反正,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甚至思维没有大的改观,所以从上台到行政团队改组,就没有扬眉吐气过。二是经济绩效不明显。一方面在祖国大陆惠台政策支持下,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台湾经济的损失减少;另一方面台湾经济没有起色,广大选民没有实惠,经济衰退缓解有限。经济复苏缓慢,冲淡了马英九的政绩。三是决策能力不明显。马英九的执政队伍,以2000年前国民党末届当局成员为主体,本来以为是经验丰富、轻车熟路,岂知旧官僚没有新意识,危机处理能力、公共决策能力、主导政局能力、推行新政能力均受到舆论和民意质疑。当然,马英九执政也有成功的一面。受到绝大多数民意肯定的是大陆政策,认为“三通”实现和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建立有利于和平发展。台湾民意普遍肯定“外交休兵”,认为在大陆的配合下,台湾涉外事务方面有进展,特别是台湾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大会观察员和其他一些领域的进展,让广大台湾同胞享受到和平发展的成果。正因为马英九政绩不稳定,所以支持率两度反复,在“莫拉克风灾”后又跌入最低。也正是国民党和马英九做得不够好,本来拥有“一党独大”实力的国民党,至今缩手缩脚,不敢担当,使得民进党在制衡国民党时竟然取得了远远高于自身实力的效果。
县市长选举结果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在12月5日举行的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赢得12席,民进党拿下4席,还有1席为泛蓝军获得。关键是民进党得票率超过四成五,比上届县市长选举增加7个百分点,比2008年大选增加近4个百分点。选举表明,国民党表面平盘实际是输,民进党席次小赢得票率大赢。
对于国民党来说,一是基本盘领先但难阻绿营重点突破和四面开花。国民党和泛蓝军得票五成四,象征基本盘大于泛绿军,可是民进党重点突破取得战果,而且在泛蓝军主要根据地的得票也大幅上升。二是拥有执政优势但受到限制。执政后应有的政治、行政和经济资源,由于政绩不彰而无法彰显效力。三是党内危机得到部分缓解但蓝营内部协调不够。尽管新竹县胜选,但对花莲和其他选区的蓝营团结协作指导不足,中央党部缺乏应有的权威。四是马英九辅选积极但政治光环有所褪色。一方面马英九由于政绩不突出而吸票能力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泛蓝军确实不能对某个人的作用过分依赖。选举结果加深了国民党的危机感,马英九方面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执政要多出政绩,继续巩固县市政治基础,国民党改革要注重效果,为赢得今后“北新中南高”五都选举和大选还要做更多努力。
对于民进党来说,一是基本盘较为巩固。在泛蓝军票仓,民进党候选人得票大幅上升,主攻深入蓝营的宜兰县得手。二是激发党内危机意识。在执政县市只剩三个的情况下,选举又是对蔡英文的合法性、现行政治路线和斗争策略可行性的检验。面对此情此景,泛绿军的危机意识高涨,成为选举的动力。三是党的整体战斗力得到恢复。作为政治上基本摆脱陈水扁影响的一次选举,蔡英文主导下,肆意操弄民粹有所改变,不愠不火打选战,有利于民进党务实、理性形象的重塑。民进党重头人物的助选、辅选重点较为到位。选举结果使蔡英文在民进党内的领导地位与权威得到巩固,民进党整体士气有所提升,为明年的五都选举乃至2012年的大选打下基础。当然内部争权夺利和顽固坚持“台独党纲”问题没有解决,因而民进党很难在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上发挥作用。
国民党推进党的改革
国民党“在野”8年后执政,在政治路线、人事安排、施政观念和政策制订上都做了充分准备,结果令人意外。“一党独大”的国民党,处处迈不开步,从公共政策到大陆政策,一直受到民进党的牵制。政党支持度在四成上下摇摆,执政满意度在三成左右徘徊。在执政一年前后,马英九提出兼任党主席,有意开始推进党内改革。“莫拉克风灾”后,这一部署加快,特别是随着县市长选举辅选工作的需求,党的改革在加速。马英九表示,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国民党是一个知耻、知弊、认错、改错的政党,已经建立百年的老政党,要进一步改革团结。国民党改革的重大标志,是11月18日举行中常委补选和马英九出任党主席,反映出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国民党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反贪,在县市长选举中严查贿选案。特别是针对中常委选举中的贿选问题,从严从重从快查处,以表达国民党执政清除黑金、提升党的形象的决心。重点之二是减少派系干扰,针对党内上层有不同声音、基层有地方派系的现实,马英九开始重组派系,推动派系重组以出现有利于主流派的转变。重点之三是培养接班队伍。国民党“在野”期间,锻炼和培养出马英九这样的政治人物。现今执政后,如何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新一代接班组合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党改革的主要目标,国民党已经把实现马英九连任和胜选2016年选举的希望寄托在党的改革方面。重点之四是提高执政效率。国民党执政不仅“一党独大”的优势没有发挥,而且还遭受来自各方面、包括党内的批评。趁“莫拉克风灾”的民意呼声,马英九结束以国民党旧官僚为主体的行政团队,启用吴敦义、朱立伦等选举和从政精英,结束“执政试验期”,意在开创新阶段。重点之五是继续发挥国民党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2009年10月17日,中国国民党第十八次党代表大会上,把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再度列入国民党政纲。对于国民党来说,只有继续推动两岸大交流、大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让更多台湾同胞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才能继续争取到大部分选民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长期执政。
国民党改革的目标有三,一是改善党的形象,使百年老党再现青春活力;二是增加对政局的主导能力,执政更加成熟;三是增加赢得随后两场选举的可能性,巩固执政基础。实现三大目标的难度很大,需要有政绩、当局正确决策、国民党主要实力派和地方派系的配合,尤其是需要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民进党习惯性思维变化不大
民进党最主要的问题,是还没有适应“在野”这一情况的改变,在离开执政现实后又处在“执政幻觉”之中。与国民党全面推进改革相反,民进党的主要特点是拒绝变革。一是顽固坚持“台独党纲”,面对“台独”已经被台湾主流民意所否定的现实,面对“台独党纲”严重制约党的发展的现实,民进党谁也不敢否认“台独党纲”,这是党的悲哀。二是拒不修正大陆政策。两岸“三通”下和平发展突飞猛进,两岸交流大事好事接连不断,对此民进党的主要作为是,站在民意对立面上,进行干扰、抹黑和破坏,公开宣称其大陆政策不需要进行讨论和修正。三是竞争手段创新不足。民进党在执政期间制订出以搞乱政治、搞乱社会为主要手段的从政路线,下台后依然不改。民进党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议会”路线实力不够,街头抗争胆量不够。四是继续为陈水扁辩护。民进党中不少实力派由于受陈水扁要挟,无法切割,同时担心否定陈水扁而否定民进党的业绩,因而成为贪污犯罪的主要辩护者。民进党不求改革,不思上进,成为影响其转型和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