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海峡纵横  > 正文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日期:2013-02-23 09:33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马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2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起点,出现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挑战。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

  当前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加,不利因素受到遏制,只要两岸双方有诚意并加以努力,未来两岸关系前景看好。

  一是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连任,国民党继续执政。马英九的连任与泛蓝政治力量在立法机构占有多数的席次,不仅使国民党能够继续基本主导台湾政局的演变,而且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岛内政治环境得以稳定与维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与必要条件,经过台湾选举的洗礼,“九二共识”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化,甚至其内涵进一步得到丰富,如“九二共识”的经济性更加突出,民生性更加凸显,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得到巩固与强化。马英九的两岸和平与开放的政治路线得到民众的支持,有利于两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明确了对台工作的总体布局和努力目标。十八大报告体现了对台方针政策一以贯之的继承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开拓进取的前瞻性。报告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这些基本要求,构成了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重要途径、强大动力和必要条件。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主张、新论述。提出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祖国大陆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确立了这一重要思想作为对台大政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把坚持“九二共识”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正式文件,表明了祖国大陆对“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重视;提出两岸双方应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强调加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建设。通过平等协商,强化两岸在经济、文教、人员往来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机制化,以利于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并且形成不可逆转的趋势;主张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并对此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等。

  三是台湾主流民意认可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发展两岸关系提供了强大动力。岛内民众普遍赞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发展两岸关系的期望增加,对“台独”分裂势力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质疑增大。民调显示,马英九当局大陆政策一直获得大多数民众支持,赞成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比例达70%左右,对“两会”签署各项协议协商结果满意度达60%以上。两项民调结果表明,认同“九二共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台湾主流民意,包括中南部在内的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看法发生积极变化,敌意降低、好感增加,“反中”、“仇中”心态有所淡化。岛内多数民众的认可和主流民意的支持,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四是两岸经济和交流进一步深化,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先后签署18项主要涉及经济、民生的协议,尤其是成功签署和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率先在经济领域取得突破。交流交往日益深化,为发展两岸关系增添了情感推力,有利于两岸克服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障碍、解决可能衍生的各种问题和危机。

  五是国际环境持续改善,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减少了外部干扰。进入21世纪,国际力量继续发生新的变化,国际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化,形成难以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台湾问题上,外部势力的影响力趋向削弱,大环境对发展两岸关系日渐利多。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挑战

  当前,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势必更多地浮出台面,考验着两岸的智慧和勇气。

  一是国际空间问题。长期以来,双方在对外关系上处于“零和”状态,直至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两岸双方对抗的情形才开始化解,台湾得以派遣连战代表马英九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高峰会,以“中华台北”名义、“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争取到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主办权。

  但接下来延伸到“更广国际空间的开拓”则比较困难。一旦国际空间问题的开拓两岸未能有事先沟通或默契,那么新的一波两岸在对外关系上的冲突,将构成和谐两岸关系发展的障碍。

  二是两岸政治谈判问题。十八大明确提出,“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祖国大陆的态度很明确,希望进行两岸政治谈判。祖国大陆自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建议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起,到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再到十八大提出“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对台政策的一贯立场就是通过谈判,就“1949年以来中国内战应予结束”的问题进行协商,以求最后达成协议。

  但是,马英九对两岸政治谈判仍有顾虑。比如,两岸触碰政治议题恐将陷入僵局,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而不利;台湾内部国、民两党在两岸议题上严重对立,政治谈判将促使国、民两党对立进一步激化。还有金融危机和欧债冲击,影响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的红利的感受度;还有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一国两制”的接受度不高;美、日对改变两岸现状并不乐见。所以,马英九任内签署和平协议有难度。

  三是“台独”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隐忧。尽管“台独”主张在岛内正逐渐失去市场,“‘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成为主流认知,但“台独”分裂势力仍有一定能量,还具备干扰破坏两岸关系的较强能力。从选后一段时间看,“台独”基本教义派仍不肯悔改,部分理性人士有所反思,骨干力量倾向维持既有立场,伴随而来的还有种种藏锋守拙、伺机东山再起的韬晦之策,但每逢两岸关系可能有所发展,特别是政治协商对话、经济合作开放、交流交往拓展、军事安全接触等方面运作的风声,即便是捕风捉影,他们仍立刻撕下反思的外衣,故态复萌,进行牵制干扰破坏。可见,“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仍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挑战和破坏因素。正因为如此,祖国大陆提出要“巩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努力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继续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使台湾民众真正认识到台湾和大陆不能对立和分割,维护两岸关系继续稳定发展的宏观框架”。

  未来三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可能走向

  一是两岸经济关系。在已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持续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台湾将充分运用与依靠祖国大陆庞大的市场,以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两岸在金融合作、货币清算机制、产业交流与合作及“陆资入台”等方面将有较大的进展。

  二是两岸“两会”协商制度。“两会”协商将依然是“先经济”、“再教育文化”、“后政治”的次序,优先协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后续的“投资保障”、“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争端解决机制”等四项协议的谈判,再逐步进行教育、文化等议题的协商,最后才有可能触及政治议题方面的协商。“两会”事务性问题上有可能实现综合性的互设办事处,以处理两岸交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是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两岸文教交流的持续、扩大与深化是大势所趋,两岸教育协议有可能签署,文化协议的签署尚待努力。

  四是两岸政治协商。两岸和平协议或者是和平制度化的议题是否有希望成为两岸智库双方讨论的议题,取决于马英九团队的决断力、魄力与届时两岸关系的进展情况及国际社会对此的反应。其实,有了民意的支持,马英九完全可以贯彻追求两岸和解的理念,在两岸关系上迈大步,毕竟“政治对话的议题迟早都须面对或排上议事日程”。台湾知名人士苏起也认为:“台湾是个海岛,一定要藉助外面的力量,心态上不能只管经济、不管政治”,两岸关系中政经不能切割。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巩固深化、制度化应是马英九赢得其历史定位的主要着力点。

  所以,两岸双方都应该用新的思维来实现两岸政治谈判的突破。两岸政治谈判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有怎样的条件限制,两岸之间的症结问题迟早要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应秉持先易后难的程序,比如两岸可从不敏感或低敏感的问题或两岸经贸社会文化交流领域所衍生的政治问题着手进行协商,然后逐步过渡到“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等高度敏感的政治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三年两岸关系的发展奠定和平发展的架构。只要这个框架或架构确定了,今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方向就不会改变,这种持续和平发展的路径也一定会得到两岸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未来三年,即便签不了和平协议,也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寻求政治对话,进而进行政治谈判。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文化网 | 西藏人权网 | 浙江统促会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