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海峡纵横  > 正文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及当代意义

日期:2016-10-23 15:29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李昱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为了实现国家统一、民族振兴付出了毕生心血和精力。经过长期艰苦的革命实践,孙中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统一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祖国统一大业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代以来,由于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对外妥协退让,割地赔款,特别是在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难时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先驱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不懈探索。在总结斗争的失败教训中,孙中山认识到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建立共和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统一、民族振兴。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革命果实却被北洋军阀及袁世凯窃取。袁世凯死后,出现了“南北纷争,兵灾迭见,市廛骚扰,闾阎为圩,盗匪乘隙,纵横靡忌,百业凋残,老弱转徙,人民颠连困苦之情状,悚目恫人”之混乱局面。整个社会呈现出“民政之不修,财力之无柱,风俗之淫靡,赌博之纵恣,掳人于郭内不能禁,杀人通衢而不能救”之惨景。整个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四分五裂的境地。国内军阀割据、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的状况,使得孙中山从未停止对于国家统一的思考。在汲取西方国家实现统一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逐步形成。

  二、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内容

  (一)实现国家统一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根本利益。

  首先,孙中山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国家。“中国国土统一已经数千年矣,中国虽已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近世五六百年,十八省土地几如金瓯之固,从无分裂之虞”“是中国民族有统一之形而无分裂之势”。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只有统一才能顺应历史潮流。

  其次,统一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共识,历史上各民族在彼此交往中,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情感。他认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们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往昔无外人交涉之时,则各省人民尤有珍域之见”。近代以来,随着外国侵略不断加深,各民族在共同反对外来侵略之时,“同情关切之感,国人兄弟之亲,以日加深”,中国人民决不允许“分割此风俗齐一、性质相同”之民族。

  第三,孙中山认为只有实现统一,才能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统一,全国便幸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可见,实现国家统一,符合中国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只有国家统一才能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二)实现国家统一必须是民族、领土、军政、内政和财政的完全统一。

  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指出:国家统一必须是“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政之统一”“财政之统一”。同时,他认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他认为,实现民族统一、民族团结是实现其他统一的基础。只有国内各族人民“联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国族团体,结成了国族团体,有了四万万人民的大力量共同去奋斗,无论我们民族处于什么地位,都可以恢复起来”。只有实现民族团结,才能避免内耗,抵御外国侵略,才能集中力量建设国家,实现领土统一、军政统一、内政统一,财政统一。当然,其他统一也必不可少:只有实现领土统一才能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军政统一才能保证国家安定团结,为国家建设提供稳定和平的环境;实现内政统一才能实现国家内部秩序井然;实现财政统一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孙中山提出的民族、领土、军政、内政和财政的完全统一缺一不可,只有实现这“五个完全统一”,才是真正的统一。

  (三)实现国家统一,要反对外国侵略、干涉,反对封建军阀。

  孙中山分析了近代以来旧中国分裂衰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地方豪杰互争雄长,巨十年不统一”,他们“想把各省的地方自己去割据”,建立自己的封建军阀统治。而“万国眈眈虎视”,帝国主义想利用军阀分裂中国、瓜分中国,把中国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他认为要“解决中国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是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因此,在1924年国共两党首次合作时,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宣布:“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孙中山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消灭封建军阀的割据,消灭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才能实现国家统一、民族振兴。

  (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放弃武力统一。

  在实现国家统一的方式上,孙中山认为“有舆论和武力两种”方式。但他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人民害怕战争。因此,他主张要尽最大可能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谋国之道,苟非变出非常,万不得已,不宜轻假兵戎”“因为现在全国人心实在厌乱”。同时,他又科学地分析了舆论和武力的辩证关系,他主张“中国欲勤修军备”“能战而后能和”。只有以坚强的武力做后盾,使自己的军事实力足够强大,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可用和平手段即用和平手段,必须用强力时即可以用强力临之”,在“到不得已的时候,要用武力”统一全国,“非以武力声罪致讨,歼灭群逆,不足以清乱源,定大局”。由此可见,在实现统一的方式上,孙中山充分体现了灵活性,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用和平手段难以实现统一时,为了民族利益,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必须运用武力手段实现统一,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三、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对两岸实现统一的启示

  (一)要增进两岸同胞文化交流,加强两岸同胞的民族情感。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实现和平统一,既是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更是历史发展大势所趋,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但由于历史原因,两岸分离60余年,且由于两岸意识形态差异,李登辉、陈水扁时期20年“去中国化”“台独”教育等因素,使得两岸同胞误解甚深,特别是岛内青年一代国家认同上存在严重认知混乱。实现和平统一,就要加强两岸同胞交流,尤其是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使台湾同胞真正了解海峡两岸的血脉源流,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进他们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使他们认识到,只有统一,才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二)要在“一个中国”框架下,加强两岸经济交流,增强两岸经济联系。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中包括财政统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国家统一天生的促进派”,这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特征,发展市场经济要求打破壁垒,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

  过去8年,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推进了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了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保持了台海局势的和平稳定,使得两岸关系呈现了1949年以来的最好局面。8年来,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先后签署了23项协议。这些协议对于两岸,特别是对于台湾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现在岛内政局变化,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否认“九二共识”,拒绝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定位,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平添了巨大变数。这不仅会使低迷不振的台湾经济更加脆弱不堪,更可能恶化两岸关系,改变来之不易的两岸和平发展关系。因此,两岸的经贸关系与政治基础密切相关,必须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进行两岸经济交流,扩大两岸往来,实现两岸人才、技术、原料、商品互通,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从而推动国家和平统一。

  (三)坚决反对“台独”和外国势力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孙中山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未能实现统一的两大阻力主要是封建军阀和外国干涉势力。而今天,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最大障碍主要是“台独”势力和国外反华势力。因此,要实现国家统一,必须要消除这两大障碍。最近以来,以蔡英文为首的台湾当局,仍抱有“台独”幻想,不断为两岸关系制造困难。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继续对台湾出售武器,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阻扰、破坏两岸统一。当前,民进党当局为了维持其统治,也加紧与境外反华势力勾结,视其为“台独”分裂势力的国际靠山。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在团结岛内爱国人士坚决反对“台独”活动、反对任何国外势力妄图插手中国内政的同时,还应积极应对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的武力支持及对中国大陆的挑衅。《反分裂国家法》已颁布多年,这为我们提供了反“台独”和反分裂的法律武器,如果出现“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时,我们得采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文化网 | 西藏人权网 | 浙江统促会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