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海峡纵横  > 正文

重视台湾中小政党在两岸交流中的作用

日期:2018-03-20 14:42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刘红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共十九大报告对台论述三度提到要扩大和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三度提到要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已成为新时代对台工作的重要任务。做好这一工作,台湾中小政党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台湾政局来说,中小政党成为影响社会民意的众多火花。对于祖国大陆来说,更是开启了众多做台湾人民工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管道。

  日趋活跃

  中小政党是台湾政治转型的必然产物。蒋经国在生命最后阶段启动“宪政改革”,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严”前后,实施38年的“党禁”被冲垮。在此前后,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闯关成立,1987年8月2日中国自由民主党、9月13日中国民主革新党、11月1日工党和12月25日中国民主正义党成立,揭开了台湾地区组党高潮的序幕。到1989年1月,“动员戡乱时期人民团体组织法”实施,规定只要有30个年满20岁的自由人发起,即可向主管机关申请成立政党,结社组党合法化全部完成,台湾进入自由组党阶段。截至2017年8月底,台湾共有324个政党。中小政党“组党热”一直存在,2016年以来新政党和全台性政治团体就增加45个。或者说,“组党热”在台湾成为一种长盛不衰的社会和政治现象。

  中小政党面世约30年,虽说没有国民党、民社党和青年党那样历史悠久,但大都伴随“宪政改革”而起,在迫使国民党取消一党专制、推进政治转型、建立政党政治制度上出过力。特别是在20年“多党政治”和9年多“两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中小政党更是见缝插针,以小搏大,作为积极参与者,在蓝绿两大阵营的激烈较量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空间,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在国民党、民进党主导的台湾政局中,与拥有47万党员的国民党、拥有40万党员的民进党相比,中小政党规模都不是国、民两党的对手,相差甚大。问题对于中小政党,党员队伍大小很重要,也要看其伸向社会各领域、各角落的政治触角,更要看中小政党作为群体在各自活动区以及对于社会成员提供第三种选择的综合影响力。如在2016年“二合一”选举中,有26个小党及无党籍238名区域和原住民候选人、112名不分区候选人参选,创下“单一选区两票制”实施后中小政党参选民意代表最高纪录,候选人超过总数(556人)一半,致使选举无论参选政党还是候选人都有大幅增加。尽管中小政党在选举时收获不大,仅亲民党、“时代力量”、无党籍等赢得10席,但也是在立法机构竖起了各自战旗,在蓝绿阵营之外开辟了新战线。

  在台湾,中小政党已经走过30年历程,一边是确实难以突破蓝绿两大格局,难以开辟新的中间道路;一边是确实存在中小政党生存的社会土壤和政治空间。无论是从参选到问政,还是扩大各自影响力看,特别是从两岸关系与双方交流交往中的活动和前景看,中小政党都处于活跃期和发展期。

  主要特点

  中小政党具有鲜明的政治特色。一是团结。国、民两党规模大,政治结构复杂,民进党分为“基本教义派”和“务实派”,主要有“执政实力派”“新潮流系”“一边一国连线”“正义连线”和“福利国连线”等派系。国民党有“本土派”“反‘独’派”,主要有“世阀、家族、实力、大佬、官二代”等派别。中小政党基本没有此类情况,本来就规模有限,党员人数不多,大都是志同道合者,因此党内成立派系的可能性不大,领导团结,群体协作,党内恶斗没有必要,一般也不会发生。真有认识和主张不同,那就另外成立政党。此外,党的理念明确,无论是党的公共政策还是两岸政策,基本能够一致。也就是说,就党的基本状况而言,一些能够正常开展活动的中小政党比大党要好。

  二是专一。国民党、民进党作为主导政局和各自阵营的中坚力量,代表面广,涉及社会各个领域,代表不同地区、行业、阶层和群体,关键不仅是实际影响力遍布军公教工商农渔范畴,而且成为各类选举的主要竞争力量。中小政党则不一样,相对集中于某个地区、领域和行业,甚至某个大的宗族、某个生活领域和某个文化区域。也就是党的群众基础相对固定,党的追求目标定向定点,活动区域和政治覆盖范围相对明确。近年来成立的一些中小政党十分活跃,或者说因为在政党轮替过程中、认真总结蓝绿执政的不同经验教训后成立的,所以党的宗旨和目标与现阶段政局特点较为接近,或者说开展活动、扩大宣传更有针对性。

  三是精准。国民党、民进党的政治作为都受到限制。国民党逐渐“本土化”、远离党的初心;民进党无视发展和民生理念,推行“隐性台独”,蔡英文支持率下跌也不调整。两党都是为了巩固基本盘,都是为了赢得选票,因而限制了各自的行动。中小政党与此不同,没有选举压力。对于大多数中小政党来说,赢得选举不是主要任务,更多是为特定地区、行业、阶层和群体各自制定出的政治任务服务。也就是说,在落实党的理念、开展党的工作、扩大党的影响时,不受选举限制,更加放得开。最为典型的是,自2016年9月3日起,各地民众开始走上街头,公开抗议蔡英文当局执政失误、决策错误。这一过程中,中小政党在各自活动区域和行业中的宣传、组织起到关键作用。

  四是蓝绿。蓝绿对立也影响到中小政党的政治立场、主张,中小政党也存在着“台独”和反“台独”两股阵营。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小政党特别是一些比较活跃的中小政党,如亲民党、新党、台湾人民最大党、工党与台湾工党、台湾中华统一促进党、台湾中国民主宪政党、台湾中华妇女党和学习党等,都是接受“九二共识”、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力量。中小政党也被绿营十分看重,最典型的是“台联党”和“时代力量”。尤其“时代力量”由2014年3月冲击和占领立法机构的一批学生和青年组成,在2016年民意代表选举中,在民进党的支持和配合下,赢得3席区域民意代表与2席不分区民意代表,成为立法机构第三大党。在社会分为两大阵营的背景下,中小政党这一情况也不奇怪。中小政党难以改变台湾政坛的颜色,但可以让政坛变得五彩斑斓。

  五是不足。中小政党的问题集中在“小与少”。从中小政党队伍看,由于筹建队伍的领袖、理论和组织人才有限,建党队伍圈子不大。即使像亲民党那样规模的政党,各类人才也不能满足斗争实践的需要,更不要说其他中小政党,有不少是由朋友圈、家族圈、同业圈所组成。由于筹建经费不足,主要依靠创党人的经济实力,造成队伍发展、党的活动有限。人才和经费限制了许多中小政党的发展,必然造成“袖珍型”党的队伍,党主席一般是“百夫长、千夫长”。对于党员人数,民国党称有20万、亲民党称近7万、“台联党”称1.5万,应该是有些水分。由于领导层面、党员队伍和经费支持上的不足,因而党的实力有限,活动规模不大,并且不能正常开展活动,当然党的竞争力、影响力也有限。甚至为数不在少数的小党,先天不足,出现“泡沫化”,成为“开关党”。在台湾政坛和社会上,中小政党能够定期举办党的活动、保持一定影响力的约有50个。能够在政治舞台上,在蓝绿激烈的较量中起到一定作用的有亲民党、新党、“台联党”、“时代力量”、民国党和工党等20个以上。中小政党无论是个党,还是群体,在蓝绿的夹缝中有起舞的空间,但壮大有难度。

  政治作为

  中小政党在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两岸交流砥砺前行方面的作用,是由其在台湾政治和社会上的特殊作用决定的。

  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上的作用,是因为中小政党在台湾政坛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作用力。只要涉及政治、社会、经济资源分配,中小政党必然受到蓝绿阵营的挤压。在第三次政党轮替过程中,就像“时代力量”拉走“台联党”的票,同时取决于民进党的“打压、让步还是扶持”的态度。“时代力量”在社会上和政坛上的突起,台北市出现第三势力执政局面,应该说是民进党间接扶持的结果,这是民进党扩大社会基础、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部署。亲民党、新党和认同“一中宪法”的其他中小政党,是和国民党在一个锅里吃饭,饼没有大,只是如何分配而已。宋楚瑜在“二合一”选举中的得票,源于蓝营基本盘。这是因为“台独”和反“台独”是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台湾的政治和社会形态。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蓝绿两大阵营,决定着台湾的政治和社会走向。因此,中小政党确实不能在台湾政坛和社会上起到“主沉浮、定乾坤”的作用。特别是从检验政党作为大小的主要指标——选举来讲,中小政党没有改变选举版图的能力。从检验政党作为大小的主要指标——制订政策来讲,中小政党和在野的另一大党一样没有参与决策的可能。

  问题是台湾作为个人意志极端化的社会,各行各业各领域都有一批追求个人意志和奋斗目标的人,尤其是议政、参政、批评时政的欲望比较强。同时,蓝绿两大阵营对立,没有压缩中小政党生存的空间,社会上流行的对国民党没信心、对民进党不放心心态,需要第三渠道表达。中小政党则提供了很好的舞台和机会,这是中小政党长盛不衰的社会基础和民意需求。两大阵营较量激烈,面对政治多元的社会和政治构成,都有扩大支持者群体的强烈愿望和现实需求。也就是中小政党成为他们的联合对象,尤其是中小政党的呼应和支持,效果不比同一阵营的大党自己宣传差。因此,党外合作、联合造势、目标一致成为与大党组成统一战线的基调,这是中小政党长盛不衰的政治基础和现实需求。社会、民意、政治和现实基础的存在,是中小政党顽强生命力和作用力的基础。

  由于中小政党政治功能的存在,在两岸交流上,尽管不能制衡执政当局的两岸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挥“少而精”的优势。特别是承认“九二共识”、坚持“两岸一中”的广大中小政党,借助各自的政党平台和群众基础,在台湾可以站在反对“隐性台独”、纠正执政失误运动的第一线,可以积极投入到两岸交流中来。

  政策主张

  中小政党受制于“台独”和反“台独”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制约,有主张“台独”的,更有主张反对“台独”的,在相对活跃的50个左右中小政党中,与亲民党、新党等深蓝一起,绝大多数能够坚持反对“台独”、接受“九二共识”、参与交流交往。

  在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两岸关系砥砺前行方面,中小政党具有较好的政治基础和社会优势。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主张两岸和平统一。台湾工党的两岸政策具有代表性、系统性,主张“一个中国”的认知是维护两岸共存共荣的互动基础,希望两岸朝野党派共同协商议定“两岸和平发展协议”,确保两岸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中华统一促进党更是主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强调“台湾应在‘一国两制’、相互尊重的原则下与大陆和平统一,统一以后整个中国的主权由两岸人民共享”。中国民主宪政党提出,要“以和平统一中国为己任,决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为实行真正的民主宪政,今达成统一中国的使命”。围绕一个中国原则和两岸和平统一,许多中小政党要比大党更为明确。既不赞成国民党的“三不政策”,更是反对民进党的“隐性台独”,虽说这些主张并不能得到全社会的认同,甚至也为蓝营部分人质疑,但是这说明台湾确实在一些地区、领域、行业中有统派存在,他们坚定地站在两岸关系的政治制高点上。

  二是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两个阶段,现阶段是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此,一方面两岸有过8年的实践,在国民党执政期间,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经过两岸共同努力,两岸关系迎来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最好时期。面对蔡英文当局推行“隐性台独”带来的两岸关系紧张,不少中小政党和社会各界一起,更加怀念长达8年的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一方面在此期间,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突破,两岸交流取得一系列成果。尤其是两岸“两会”签署的23项协议等两岸交流取得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成就,已经为两岸社会经济发展融合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不少中小政党更是希望通过自身努力,不仅有落实和平发展成果的良好愿望,更有取得更多成就的迫切要求。就像台湾人民最大党强调的,“期盼两岸永续和平、繁荣发展,心系台湾、胸怀两岸、放眼世界,服务台湾人民与社会”。台湾中华妇女党就强调,要发挥政党力量,两岸关系密不可分,两岸要和平,大家才能有安定的生活。

  三是主张两岸交流。承认“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的中小政党是两岸交流的有生力量。早在1991年4月,全国政协邀请工党主席郑昭明访问祖国大陆,郑昭明成为两岸交流初期、台湾当局严格限制人员往来情况下,首个到祖国大陆参访的台湾政党领袖。人民最大党主席许荣淑,作为民进党创党党员,不顾党的禁令参加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后被民进党开除党籍。多次参加“交流与共享”会议的台湾工党主席谢正一,主张两岸关系的概念不应仅涉及国、共两党,应让两岸更多政党共同参与。台湾进步党认为,“台湾的多元民主,既然都能接受融入世界,没有不能融入同文同种的大陆之理由”。中华妇女党把“推动两岸和平、促进文化交流”作为立党根本之一,认为“两岸关系密不可分,两岸要和平,大家才能有安定的生活,陆配女性都亲眼看到两岸关系变迁,促进两岸和谐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为此,举办过多次包括在祖国大陆的妇女创业研讨会,开设妇女创业辅导讲习班,分享两地妇女创业经验。

  不少中小政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基础上,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现状、推动两岸交流做了很多工作。

  工作要点

  面对蔡英文当局否认“九二共识”、推行“隐性台独”导致两岸关系紧张的新形势,面对国民党纠缠于“一中各表”和“一中同表”的争论,不少中小政党不仅能够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而且也没有迎合那些不符党的宗旨的民意、赢得选举等政治压力,在两岸交流中,因利乘便,因地制宜,能够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

  一是定位和方向。中小政党并不能代表台湾政局的主流力量,也不能决定政局演变的方向,而且也有党的理论、人才和经费等方面不足,活动数量和规模有限,“袖珍型”“泡沫化”等弱点。但党的领导团结,群体协作,无论是党的公共政策还是两岸政策分歧不大;党的群众基础相对固定,党的追求目标定向定点,活动区域和政治覆盖范围相对明确;落实党的理念,开展党的工作,扩大党的影响时,不受选举所限制,更加放得开;特别是一些比较活跃的中小政党,都是接受“九二共识”、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力量。也就是说,中小政党难以改变台湾政坛的颜色,但可以让政坛变得五彩斑斓;中小政党不能改变政治格局,但可以让大党能量弱化;中小政党不能主导政局,但可以增加政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因此,接受“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广大中小政党,从岛内的政治作用和政治地位出发,在两岸关系领域,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两岸交流砥砺前行的桥梁和纽带,是开展反“独”促统工作可以争取和依靠的力量,是国共交流平台之外的特殊交流载体。

  加强与台湾中小政党的交流,应该成为对台工作重点之一,在“三中一青”中应该增加“一中”,即“中南部地区、中低收入、中小企业”加上“中小政党”,变为“四中一青”。关键是要像北京市台盟的“交流与共享”那样,建立与中小政党交流的正常、专门机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工作支持,做出务实、稳定且长远的工作安排,打造两岸交流新平台和新渠道,推动工作持久、深入进行。

  二是工作和重点。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广大中小政党,参加两岸交流的愿望较高、兴趣较大、干劲较足,虽然党小,但不缺为民族、为台湾、为同胞干大业做大事立大功的勇气,怀有推动两岸交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的责任感,行动上也有不少新的思路和思维。30年来,中小政党参与两岸交流已经取得较大成绩,在两岸间的影响日益扩大。参加“交流与共享”的各政党都有参加两岸交流的亮丽成绩单。面对两岸关系新形势,更好发挥台湾中小政党参加两岸交流的积极性,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重点。

  根据中小政党“小而精”的特点,发挥中小政党在两岸交流中的积极作用,在两岸交流不断推进情况下,有利于做台湾人民工作、争取台湾民心、引导台湾“国家认同”、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工作的展开。有利于“应对多元”。无论是两岸交流,还是做台湾人民工作,面对的是台湾多元的政治、社会、意识和思维,需要不同平台、途径、方式和方法,而中小政党本身就是多元的产物,也是多元的方式存在,通过中小政党与台湾多元社会可以完成较好的对接。有利于“深入基层”,绿营干扰、阻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论点之一,就是诬称两岸交流为权贵所用,就是挑起基层民众的情绪。中小政党的工作对象、活动区域、基本政策都是以基层为主,所以借助与中小政党的交流,可以有助于“深入基层”的落实。有利于“重点突破”。在台湾民意、舆情和认同情况下,面对一些人误解、歪曲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现实,只有通过做过细的工作,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由面展开,这样才能提升做台湾人民工作的效果。中小政党自身也好,政治影响区域也好,可以起到很好的“重点效用”,加强与中小政党的交流,无疑于重点突破有意义。有利于“融合发展”。在两岸政治对立难以缓解情况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双方经济社会的融合。融合是双方交流和合作的展开,是双方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的不断增加,是双方认同、接受和相应调整。中小政党扎根基层,长期耕耘,与他们的合作过程,应该是融合的基础性工作。

  积极发挥台湾中小政党在两岸交流中的作用,是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推动两岸关系砥砺前行、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需要,具有特殊意义,应该引起大家重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文化网 | 西藏人权网 | 浙江统促会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