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孙中山与台湾的不解之缘

日期:2008-06-04 15:34:00 来源: 作者:齐霁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齐霁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战败的清朝政府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

国第一大宝岛台湾被日本强行割占。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孙中山正是

在甲午战争爆发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

大先行者和爱国主义者,一生非常关注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同胞的命运,关心台湾同胞的革

命事业,并多次亲自赴台湾,与台湾同胞结下了不解之缘。

              孙中山派人到台湾,传播革命火种

  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之后,很快就把革命火种带到日寇铁蹄蹂躏下的台湾。1894年11月,孙中

山在檀香山联络320多位华侨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

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派人分赴各地发展组织。同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即派兴中

会会员杨心如赴台活动,探摸情况。1897年,孙中山又派遣陈少白去台湾。陈少白到台湾后,找到

兴中会会员杨心如,并通过杨心如串联了吴文秀、赵满朝、容祺年等人,于同年12月在台北成立兴

中会台湾分会。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首次在台湾建立据点和开展革命活动,也是台湾同胞

直接参与祖国革命运动的开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

会成立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逐渐传播到台湾,加之孙中山的亲自策划和宣传,成立中国同盟会台

湾分会的时机已经成熟。1910年,同盟会福建支会派会员王兆培赴台湾发展革命组织。他到达台北

后,一面在台北医学校注册修习医学,一面秘密在师友、同学中寻觅革命伙伴,为在台湾建立同盟

会组织打下基础。他终于在同班同学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台南籍的翁俊明。在王兆培的影

响和同盟会革命宗旨的感召下,翁俊明于同年5月1日宣誓加入同盟会,成为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位台

籍会员。9月,中国同盟会设在漳州的机关部任命翁樵(翁俊明的化名)为交通委员,负责发展台湾

的会务,同时宣告台湾同盟会(即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的成立。

                孙中山一生四次莅临台湾

  孙中山不仅派人去台湾建立革命组织,四次莅临台湾,直接与台湾同胞接触,宣传革命思想,

开展革命活动。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以为时机不可失”,决定发动惠州起义,并选定台湾为此次

起义的司令部。9月25日,他自日本乘“台南丸”赴台湾。28日抵达台湾基隆,此后在台北新起町(

今长沙街)的一座楼房内设置起义指挥部,就地聘请军官,并命令他的同学郑士良在广东惠州发动

起义。孙中山在台湾筹措军械,指挥起义的同时,还经常与兴中会台湾分会的同志接触,直接在台

湾播下了革命种子。当时《台湾日日新报》也刊载了革命活动的报道,指出惠州起义的首领“系孙

逸仙”,发动起义的是“欲兴中国之人”,目的是“驱逐满清政府,独立民权政体”。后因日本政

局改变,新任首相命令台湾总督不得与中国革命党人接触,孙中山原来已洽妥的军火援助尽遭断绝

,故起义爆发后,经过半月奋斗,终告失败,孙中山遂自台湾基隆港乘“横滨丸”返回日本。惠州

起义虽然失败,但产生了重大影响,日后孙中山写到:“经此失败而后,回顾中国之人心,已觉与

前有别矣。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

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吾

人睹此情形,中心快慰,不可言状,知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

  1913年3月,革命党人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以后,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兴兵讨袁。但由

于力量悬殊,“二次革命”旋即失败。8月4日,孙中山偕胡汉民等从福州马尾港乘“抚顺丸”号商

船抵达台湾,拟转赴日本。这是孙中山第二次去台湾。台湾总督对孙中山这一次到台湾来相当恐惧

,一面佯装欢迎,一面在孙中山下榻的梅屋敷四周,以安全为名,严加警戒,企图阻止孙中山与抗

日志士联系。但是,罗福星、杨心如、翁俊明等在革命同志的掩护下,终于见到了孙中山,并详细

汇报了台湾情况。孙中山叮嘱罗福星:台湾革命不同于推翻清政府,因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在没有充分的把握时,决不可轻举妄动。

  1917年,段祺瑞废除了《临时约法》,孙中山针锋相对地展开了护法运动。7月中旬,孙中山率

领一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号召护法,各省响应。当时,台湾同胞林祖密(林祖密是台湾台中望

族雾峰林家子弟)决意在闽南响应。经过联络,孙中山正式委任林祖密为闽南军司令,负责闽南护

法军事的进行。林受命后立即在鼓浪屿设立秘密机关,派人到各县布置,建立民军,并组织了两个

县的起义,使粤军进军闽南建立了新的革命基地。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于1918年6月上旬,由汕

头取道台北赴日本。台湾总督因惧怕他向台湾民众宣传革命和爱国思想,不允许他长时间停留。结

果孙中山仅住了一夜便离开台湾转赴日本。

  1924年10月,正当第二次直奉战争激烈进行之际,直系将领冯玉祥受南方革命影响,倒戈回师

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曹锟、吴佩孚的统治,成立临时摄政内阁,致电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

国是。孙中山为谋求祖国和平统一而毅然带病北上。11月15日,孙中山途经台湾,寄港基隆,未曾

上岸。这是孙中山一生中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台湾之行。孙中山先后四次莅临台湾,在台湾同胞

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赢得台湾同胞的敬仰和爱戴。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对台湾同胞的影响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

政府在南京正式诞生,曾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被推为临时参

议院议员,并代表台湾同胞参加了当日晚举行的大总统就职典礼。清帝退位之后,孙中山于2月15日

率文武政要祭明孝陵,向明太祖行祭告礼,丘逢甲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

统时,曾向中外记者表达了收复台湾的意愿,他说:“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

。”

  罗福星是一位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贡献较大的台籍革命英雄。他祖籍广东,生于印度尼西

亚,少时随祖父迁居台湾,他曾在苗栗公学校读过书,因不堪日人的歧视和压迫,于1906年回到祖

国大陆,在厦门加入同盟会,之后被派去爪哇、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新加坡等地,组织华侨参

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1911年回国,参加4月27日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随黄兴攻打两广

总督署,负伤后转移到香港,又经泰国回到巴达维亚。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率南洋义军2000人回国

增援武昌。1912年10月,奉孙中山之命回台湾成立同盟会支部,秘密进行抗日活动。罗福星于10月

13日抵台,秘密发展革命组织,分别以华民会、三点会、同盟会、革命会等名义,招募党员。1913

年3月15日,他在苗栗召开各地抗日志士大会,发表《大革命宣言》,号召台湾人民团结起来,配合

辛亥革命,举行全省大起义,赶走日寇,收复台湾。由于各地积极展开活动,引起敌人极大的注意

。1913年12月18日,罗福星在淡水被日本警察逮捕,在狱中倍受刑逼。1914年3月3日,罗在台北监

狱英勇就义,年仅29岁。

  辛亥革命在台湾一般老百姓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台湾后,台湾社会各

阶层人民都一传十、十传百地奔走相告,连一般家庭妇女和儿童都知道。人们把这个重大事件概括

成三句话:“唐山发生了革命,‘漩桶’已经退位,孙逸仙做了大总统”。台湾从来称呼大陆为“

唐山”,“漩桶”和“宣统”两字谐音,是“尿桶”的土语。台湾人民故意把“宣统”读成“漩桶

”,以表示对清朝统治者的痛恨和蔑视。台湾人民对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等人十分敬仰。当时在上

海发行的对开和四开大小的孙中山、黄兴等人的画像和武昌起义图片,在台湾无论城市和乡村都很

畅销。

               台湾同胞深切怀念孙中山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抵达北京。不久,病重住进协和医院,他在病榻上仍“念念不忘台湾

同胞,关心台湾同胞的革命事业”。1925年2月11日,孙中山病况稍好,就向身边人谈了和日本有关

的三个重要事项,其中又涉及到台湾问题。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台湾同胞无不沉痛哀悼。当时在北京的台湾同胞撰写的挽

联为:“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这副

挽联充分表达了台湾同胞悲痛的心情以及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在上海的台籍同胞于孙中山逝世的

第二天,在发给台湾《民报》的《哀悼中山先生》的通讯中说:“中山先生虽死,中山主义绝不死

;中山先生虽亡,民众运动绝不失败。”

  当孙中山逝世的消息传到台湾岛后,台北、台中、新化等地群众自动集会,悼念孙中山。日本

殖民当局害怕台湾人民爱国意识觉醒,影响其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实行种种压迫手段,阻挠台湾人

民的悼念活动。台北有志社决定3月24日在台湾文化协会的文化讲座开追悼会,会前一天,日本当局

将会中干事传到警察署,强令禁止唱吊歌,禁止演说,并将悼词删去一百多字。尽管如此,台湾人

民仍自发踊跃地参加此次悼念活动。24日夜,台北市滂沱大雨,到会群众仍有5000人之多,会场只

能容纳3000人,许多人冒雨在场外默哀致敬。“入会场者尽佩一黑布条,态度严肃悲戚,自7时起到

10时止,无私行退场者,可见台湾人对先生之热诚。”

  台湾革命青年团还发表了告同胞书:“勿忘台湾!”“台湾的民族是中国的民族!”“台湾的

土地是中国的土地!”“孙中山先生精神不死!”“中国革命成功万岁!”孙中山在台湾的信徒,

著名反帝爱国政治活动家蒋渭水,在各种场合“演说孙先生之历史及其主义”,呼吁台湾同胞“深

深接纳孙先生最后的呼声:和平、奋斗、救中国!”这充分说明孙中山对台湾同胞的影响和台湾同胞

对孙中山的崇敬是非常深刻的。

  台湾爱国同胞在永远怀念孙中山的同时,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誓言,几十年来为台湾的光复、祖

国的统一,不惜流血牺牲、赴汤蹈火、前仆后继,发扬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优良

传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同胞与大陆人民一道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0月25日,台湾光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由衷欢欣,以各种方式欢呼庆贺。台北40

余万市民,“老幼俱易新装,家家遍悬灯彩,相逢道贺,如迎新岁,鞭炮锣鼓之声,响彻云霄,狮

龙遍舞于全市,途为之塞”。“家家户户,祭祖谢神,向先民冥中告知台湾已经回归祖国。”然而

1949年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又与祖国大陆长期处在人为的分裂之中。这既不符合历史

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也违反孙中山先生的谆谆告诫。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进

入21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全有决心、有能力最终解决台湾问

题。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要遵循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携起手来,坚决反对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行

径,共同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