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日本明治维新后出兵台湾事件之探讨

日期:2008-06-04 15:35:00 来源: 作者:刘锋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目前,在台湾岛内,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亲日分子大肆鼓吹“日台一体”、“日本是台湾永久的

朋友”的言论,竭力美化日本侵台的史实,给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大业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和障碍。

然而,认真研究日本与台湾地区关系史便不难发现,近代历史上日本对台湾的一系列举动,皆是出

于其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这其中,发生于1874年的日本出兵台湾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于

这次出兵,日本政府事先进行了认真的部署和准备。尽管这次出兵持续时间不长,也并未引起大规

模的战争,但日本还是从中获取了不少的利益,并为其1895年占领台湾创造了条件。了解这段史实

,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代中日关系,了解近代清政府对台统治政策的变化,也有助于我们看清日

本侵略台湾的历史真面目。

               日本明治维新后出兵台湾事件之探讨

                      刘锋

  1874年,刚刚走上明治维新之路的日本,实施了蓄谋已久的出兵台湾计划。这次出兵是近代日

本第一次向国外派兵,尽管并未引发中日大战,持续时间也不长,但对中日两国的发展还是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

                  日本出兵台湾的背景

  日本在明治维新初期,由于新政的推行打破了封建社会原有的各种关系,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

的动荡和不安。为了转移国内民众视线,稳定社会秩序,日本政府内部出现了对外侵略扩充的主张

,要求推行大陆政策及南进政策的呼声也甚嚣尘上。正在日本思考如何向外侵略扩张之时,发生了

琉球贡船事件。1871年11月,3艘琉球贡船遇风飘至台湾附近,一艘八重山船飘至台湾南部一小岛,

46名船员遇救,除一人染疾身亡之外,其余45人都被安全送至台湾府城;一艘太平山船飘至高雄附

近藩地,船员逃离藩地,抵达台湾府城,后来则顺利返乡;另一艘太平山船飘北瑶湾,遇礁倾覆,

船上69人,3人中途淹毙,66人幸存登陆,54人被高士佛、牡丹两社的藩民杀害,所余的12人为汉民

所救,后被送至府城,与先至的八重山船员一起被送往福州琉球馆,然后由福州乘船返回了琉球。

这起事件传至日本国内之后,鹿儿县参事大山纲良、熊本镇台鹿儿岛分营营长桦山资纪、外务卿副

岛种臣等极力主张借机出兵台湾,日本政府遂于1872年册封琉球王尚泰为“藩主”,强迫琉球与其

建立宗藩关系,这为将来以“保民”名义出兵台湾及吞并琉球埋下了伏笔。1872年9月,原美国驻厦

门领事李仙得在返国途中,路经日本。在美国驻日领事德朗的积极引荐之下,李仙得与副岛种臣进

行了会晤,建议日本出兵台湾。由于李仙得熟悉中国国情,外交经验丰富,且曾多次深入台湾山地

与藩民接触,对台湾的情形比较了解,因此,日本政府分外重视他的建议。

  在有了出兵台湾的意向之后,日本为此进行了细致的准备。首先,在外交交往中寻找出兵台湾

的借口。1873年,日本以换约及庆贺同治帝亲政为名,派副岛种臣来华,换约觐见完毕后,副岛派

外务大臣柳原前光到总理衙门进行试探。柳原称“台湾生番戕害琉球人民,拟遣人向生番处诘问”

。总理衙门大臣毛昶熙、董恂答曰:“台湾二岛(台湾和琉球)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在

于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预贵国事,而过烦问?”柳原问:“贵国恤琉人,而不惩台藩为何

?”毛、董答曰:“杀人者皆生藩,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还说“生藩之横暴未能制服

,乃是我政教未逮所致。”从清政府官员的答词中,日本找到了侵台的口实,即生藩之地地处“化

外”,属“政教未逮”之地,非中国领土,日本自然可以出兵。其次,派人对台湾进行了详细的侦

察。自1873年起,福岛礼介、水野遵、桦山资纪、成富清风、城岛谦藏、儿玉利国等人陆续进入台

湾,他们积极了解各地地形,测绘地图,打探藩界情况和地方的军事布置,为以后日军的军事行动

打下了基础。

  在准备出兵台湾的同时,日本也觊觎着朝鲜,且征韩的呼声在日本国内更为高涨,许多人认为

征服朝鲜比出兵台湾更为重要。但到了1873年底,日本国内的政局发生了变化。岩仓具视、大久保

利通、本户孝允等人自欧洲考察归来后,认为日本征服朝鲜的时机尚不成熟,坚决反对征朝。以西

乡隆盛为代表的征韩急进派因此而辞职下野。朝野之间对峙激烈,在野的反抗力量相继发动了“神

风连之乱”、“秋月之乱”、“获之乱”、“左贺之乱”。时局动荡不安,为了安抚急进派,稳定

社会,日本政府决定出兵台湾。1874年初,日政府拟订通过《台湾藩地处分要略》;接着,于太政

官内置都督府,任命西乡从道为“台湾藩地事物都督”,大藏卿大隈重信为“台湾藩地事物局长官

”,聘请李仙得为该局二等官;在长崎设台湾事物支局,组织了兵士3600多人的“台湾生藩探险队

”;雇佣美国现役海军少校凯瑟尔为参谋,让美国退役工兵中尉华逊指导阵地工程的建筑;调派“

日进”、“盂长”、“有功”三艘兵舰及“三邦”运输船,并租用英美轮船负责运输部队及军火。

1874年4月9日,西乡从道率众由东京出发至长崎。就在此时,英、俄、意、西等国相继对日本出兵

台湾提出了异议,就连一向支持日本的美国也改变了立场,要求美国人民及轮船不得参与此次行动

。在这种外交压力之下,日本政府决定中止出兵,但西乡从道不接受命令,于4月17日率士兵300余

人乘“有功号”开航,4月30日抵厦门,在厦门停泊6天之后,与5月7日抵达台湾南部琅峤。

  日军扎营于琅峤社寮之后,一面张贴安民告示,一面派人接触小麻里头目伊沙等平埔族酋长,

诱其归降。之后,日军开始采取军事行动,5月18日、19日,巡哨日军在保力、四重溪一带与藩民交

锋;22日,日军兵分两路,对石门进行前后夹攻,占领了石门3;6月2日始,日军兵分三路,分别从

石门、枫港、竹社对牡丹、高士佛等社进行大举进攻;6月3日,日军攻入牡丹社。由于一些藩民逃

入内山,日军乃派兵戍守石门内双溪口,在枫社及龟仔角社设置分营,并加紧了对将琅峤的军事占

领。在相持20多天之后,日人雇佣统埔林九、猴洞陈阿三等人进入内山进行诱降,牡丹、高士佛、

尔乃等社头目见形势已难抗拒,遂出山投降。之后,日军在龟山等地建筑营房,建立都督府,开设

医院,修建桥梁,开地屯田,进行着长驻当地的准备。

  对于日本出兵台湾的准备,经过英、法、西等国的提示之后清政府才加以注意。1874年5月8日

,闽浙总督李鹤年接到了日本出兵台湾的照会;11日总理衙门照会日本,诘责日军侵台;14日,总

理衙门奏报朝廷,“请钦派闻望素著、熟悉详情之大员,带领轮船,前往台湾生藩一带,察看情形

,妥筹办理”。清廷乃派沈葆桢带领轮船兵,“以巡阅为名”,前往视察,并调派福建布政使潘帮

同筹划,后又改授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全权负责台湾海防。沈葆桢与

李鹤年等人相商,提出了联外交、储利器、储人才、台湾镇、道会商,沈葆桢提出了对付日军的三

项措施,即理喻、设防和开禁。6月22日,潘 等即与西乡隆盛会晤,至25日止,双方进行了多次会

谈,但均未有结果。同时,沈葆桢注意加强台湾的海防和兵力布置,在安平、澎湖诸岛修筑炮台;

在台厦之间铺设电线;从德国购买洋枪;以台湾镇总兵张其光、台湾道夏献纶率兵分驻南北两路,

令署镇曾元福组训南北乡团;奏请购买铁甲船、调派军队增防台湾;以“扬武”、“飞云”、“安

澜”、“靖远”、“镇威”、“伏波”六艘军舰常驻澎湖,“福星一号”驻防台北,“万年一号”

驻防厦门,“济南一号”驻防福州;“永保”、“琛航”、“大雅”三船充当运输舰,另派一船在

闽、沪之间测海、通消息;开工马尾船厂,赶造船只。此外,沈葆桢还派人负责开山抚藩工作。

  清廷调兵入台、加强台湾海防的行动引起了日本的警惕,日本加强了对华军事准备,不断增兵

台湾。一时间,中日双方剑拔弩张,形势十分紧张。但就战争而言,双方都有顾忌。在日本方面,

主要顾忌有:本国国力尚不强盛,社会尚不安定;在国际上,英、美等国反对日本出兵台湾;清廷

积极在台布防。在中国方面,顾忌有:正值国贫力弱,海防空虚,自忖无力战胜日本;另外,新疆

、越南等地的边疆危机严重,已耗费了政府大量精力,政府无力他顾。在这种情况下,中日双方都

希望能够通过谈判解决问题。7月中旬,日本派柳原前光出使中国进行谈判,8月1日,又任命大久保

利通为全权大臣,委派其赴华谈判。9月10日,大久保利通抵达北京。从9月14日至10月底,中日双

方又举行了7次会谈。前4次会谈,双方争论的主要是台湾藩界归属问题及中国政府对台湾生藩杀害

外国漂民事件的处理是否妥当。10月18日,在第5次会谈中,大久保提出“此时须有名目,方可使本

国兵回去”,要求清政府补偿其出兵费用;20日,在第6次的会谈中,中方同意“酌量抚恤”,要求

日本退兵,由中国自己查办外国飘民在台遇难事件;23日,第7次会谈因“抚恤”数目发生分歧而未

果;25日,大久保与柳原分别递交照会给总理衙门,声称要离华回国。这之后,由于英国公使威妥

玛出面进行调停,中日双方终于在10月31日签定了《北京专条》,其内容如下:

  照得各国人民应有保护不致受害之处,应由各国自行设法保全,如在何国有事,应由何国自行

查办。兹以台湾生藩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日本国本意为该藩是问,遂遣兵往彼,向生藩等

诘责,今与中国议明退兵善后办法,开刑三条于后:1、日本国此次所办,原为保民依据,起见,中

国不指以为不是;2、前次所有遇害难民之家,中国定给抚恤银两,日本所在该处修道、建房等件,

中国愿留自用,先行议定筹补银两,别有议办之据;3、所有此事两国一切往来公文,彼此撤回注销

,永为罢论,至于该处生藩,中国自宜设法妥为约束,以期永保航客不能再受凶害。

  另有《会议评单》规定中国先准给抚恤银10万两,日军于12月20日全行退出后,中国准给日本

在台修道、建房等费用银40万两。1874年12月23日,日军撤离台湾,至此,日本出兵台湾事件宣告

结束。

  在对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的背景、经过及结局进行了分析之后,我对此次事件有以下几点认识



  1、清政府软弱可欺、中国国力衰微是日本敢于向台湾出兵的主要原因

  19世纪上半叶,正当英、法、德、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壮大的时候,统治中国的清

王朝却日益腐败,国库入不敷出,国防力量薄弱,国力日呈颓势。1840年,英国挑起了鸦片战争,

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紧接着,法、美、俄等列强也相继涌来。为了维护其统治,腐朽的

清政府与西方侵略者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领土被侵占,主权被践踏。目睹中

国被侵略、被奴役的状况,日本一方面引以为戒,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明治维新之路,另一方面则积

极窥探侵略中国的时机,希望能象西方列强一样,从中国身上攫取巨额财富和利益。正是基于对中

国国力及清王朝统治情况的了解,日本才敢于在刚刚走上维新道路、羽翼尚不丰满的情况下出兵台

湾,这行动本身也体现了其对中国的轻视。因此,可以认为,1874年日本敢于向中国出兵的主要原

因就在于中国的国力衰弱和清政府的软弱可欺。

  2、清政府对于日本的出兵行动缺乏应有的警惕性

  前面提到,1873年,柳原前光就曾以“台湾生番戕害琉球人民,拟遣人向生番处诘问”的话语

试探清政府,尽管当时清朝官员坚持藩地为中国领土、生藩杀害琉球飘民事件应有中国自己进行处

理,但他们并未对柳原的话产生警惕,没有考虑到日本真的会出兵台湾。对于桦山资纪、成富清风

等人在台湾的调查活动,台湾地方政府也未加注意。如1874年3月,城野遵等在琅峤一带测绘地图,

打狗关税务司英国人爱格尔将此情况通知台湾地方官员。台湾道竟称:“牡丹社系属藩界,彼自寻

事,在我势难止。”4月份,西乡从道率侵台士兵离开长崎,英国公使威妥玛文函询问总理衙门,清

政府方得知此事,但仍半信半疑。之后,法国翻译微里亚、西班牙使臣丁美霞、海关总税务司英国

人赫德相继告之,清政府才开始重视。此外,西乡从道率兵抵厦之后,在厦门停留了6天,积极作侵

台之准备,地方官员虽曾派人前去诘问,但最终并未深究。日本出兵台湾是蓄谋已久的结果,为此

,日本进行了认真的准备。若深究起来,许多迹象都暴露出日本出兵侵台的企图,令人遗憾的是,

清政府并未对这些迹象产生警惕,在心理、外交、军事上都没有对日军侵台加以防范,这是十分不

应该的。

  3、中日交涉中,清政府坚持了中国对台湾的所有权,同时也暴露出了外交工作的不成熟

  纵观该事件始末,不难发现,在中日交涉、辩论中,清政府一直坚持台湾藩地为中国领土,这

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清政府的外交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成熟之处,最突出表现有:a、政府外交

人员没有外交远见、不了解国际公法,以致在与日人的交谈中轻易为对方抓住把柄。如总理衙门大

臣毛昶熙、董恂在答复柳原时,将生藩之地称为“政教未逮”的“化外”之地,本想为清政府开脱

责任,但却被日本抓住了口实;b、在中日交涉中,缺乏审时度势的能力,不敢表示出强硬的态度。

其实当时的日本也不敢轻言战争,且欺软怕硬是日本的传统习惯,如果清政府不被其强硬的假面所

吓倒,也适当的采用强硬的策略,相信该事件的结果不会如此对中国不利。

  4、日本出兵台湾,促使了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和改变治台政策

  正是因为自己海防空虚、战舰陈旧,自知无力战胜日本,清政府才会在谈判中妥协退让,以致

于签定《北京专条》。因此,在处理完该事件之后,从1874年11月到1875年5月,清政府内部进行了

一次关于海防问题的大讨论,在用人、练兵、造船、坚器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海防的措施。1875年5月

,清廷发布上谕,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从

此走上了正轨。此外,日本此次侵台,不仅使得清政府提高了对日本的警惕,也使得清政府对台湾

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改变了“台湾之患率有内生,鲜有外至”的印象,治台政策由内防为

主转为御外为主。沈葆桢和丁日昌相继来台,实施了一系列的善后措施,如添设郡县、开山抚藩、

招垦开禁、加强海防、整顿营务、充实军备等,不但增强了台湾的海防历练,亦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密切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对台湾的“外防内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该事件更加显示了清王朝的软弱可欺,刺激了日本称霸亚洲及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在《北京专条》中,日本的出兵行为被称为“保民义举”(这等于承认了日本对琉球的所有权

),中国要向日本偿银50万两。可以说,通过此次出兵,日本亲身体验到了中国的软弱可欺,这大

大鼓舞了它向外扩张、称霸亚洲的野心。同时,中国这种受了欺负还要倒贴钱的行为也暴露了清政

府底气不足、不敢言战的窘境,使得西方列强更加轻视中国,从而更肆无忌惮的加快了侵略中国的

步伐。

  6、在准备出兵以及出兵的过程中,日本加深了对台湾的了解,为1895年的入侵打下了基础

  如前所述,在出兵台湾之前,日本即派桦山资纪、水野遵等人赴台进行实地调查。出兵台湾之

后,经过在台的军事行动及生活,日人对台湾的地理、气候、港湾、物产、风俗人情等有了更深的

了解,同时,还积累了不少与台民打交道的经验,这些了解和经验对其1895年的侵台行动有着不小

的帮助。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