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张钫先生与千唐志斋

日期:2008-06-02 13:50:00 来源: 作者:赵社民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赵社民

  千唐志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45公里的新安县铁门镇,是我国唐代墓志石刻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原系国民党起义将军、第二届全国政协委 员、新安铁门人张钫先生所建造,珍藏了自西晋、北魏以来,特别是唐代墓志石刻。我国近代著名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曾为其题额“千唐志斋”,并于尾部附有短跋:“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 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故名“千唐志斋”。铁门,古称“阙门”,是张钫先生的故乡。 其地两山对峙,涧水东流,旧有“百二关山严凤阙”之誉。张钫,字伯英,号友石老人。清末毕业 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早年参加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的重要策动者之一。民国初 ,任陕西陆军第二师师长。孙中山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时,张钫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 令。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以及民政、建设 厅厅长等职务。解放战争时期,起义于川西。建国后,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为新中国文史资料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1966年5月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

  千唐志斋是蛰庐的一部分。蛰庐系张钫先生的花园,始建于1921年。是年夏,在陕西任“靖国 军”副总司令的张钫,在返乡为父守丧期间,购地百亩,建为花园。花园建成时,适逢康有为游陕 过豫,乘兴挥毫,为蛰庐题额、赠联、赋诗、书跋,使蛰庐大为增色。

  张钫先生一生酷爱金石字画,曾与章太炎、康有为、于右任、王广庆等人交往密切,喜好鉴赏 考证古物。而洛阳号称十三王朝古都,自东周至隋、唐、宋、明都是人文荟萃之地。城北邙山东西 绵延百余公里,北望黄河,南临洛水,土厚水低,宜于殡葬,自古有“生在苏杭,葬于北邙”之说 。历代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富户巨贾,皆迷信邙山为风水宝地,甚至有殁于江南塞北者,临终嘱 其子孙还葬北邙,以致有“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邙山古墓之多,竟“无卧牛之地 ”。同时,也使这里盗墓之风盛行,盗墓者盗其陪葬品,墓石则无人问津,大多散落于民间、田埂 、荒野。清末修陇海铁路时,取线邙山脚下,掘出的古墓石志弃置路边田野亦不在少数。张钫先生 看到如此重要之文物竟无人顾及,出于爱好和保护文物之心,便广为搜罗,并在其“蛰庐”辟地建 斋。在收藏过程中,曾与于右任先生商定,凡“魏志”皆归于氏,运至陕西三原,而“唐志”全属 张氏,使千唐志斋成为祖国大陆唐志最为集中之地。

  千唐志斋于1936年竣工,斋室包括一走廊、三天井、大小拱式砖窑十五孔,外走廊连接“蛰庐 ”,各天井之间均有过道相通。绝大部分志石镶嵌于窑洞的内壁和三个长方形天井院及一道走廊的 里外墙壁上,其余未镶嵌之志石。除抗战时期捐赠陕西省博物馆数百块外,其它历经战乱,多数散 佚。现储石刻,共有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占历代出土唐志总数的四分之一多。另有西晋、北 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代墓志 268件,还有墓志盖以及书法、绘画、造像、经 幢等石刻艺术品。千唐志斋所存墓志从唐代第一个年号武德(公元 618年)到最后一个年号天佑( 公元 904年),几乎每个年号都有。这些石志记载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军事 、社会风俗及典章制度等,如武则天改元、武则天造字、安史之乱等,堪称为一部石刻的唐史。千 唐志斋又是研究书法的宝库,它集书法名家的作品于一室,有唐代的颜、柳、欧、褚,宋代的米芾 、元代的赵孟 、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王峰,还有世人鲜见的唐代诗人王昌龄、政治家狄仁杰的 书迹。也有章太炎、康有为、李根源、冯玉祥、蒋介石的手迹或墨迹。

  张钫先生此举为保护唐朝及历代文物立下了汗马功劳。1986年6月,正值张钫先生诞辰100周年 、逝世20周年之际,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等单位按照张钫先生临终遗嘱和海内外子女 的愿望,将张先生骨灰移葬于“蜇庐”花园之中。张钫墓坐落在“蛰庐”的东北隅,是其第九子张 广益亲手设计。墓园占地81平方米,地坪划为81格,赭红色后屏墙上有81条涂金竖线,象征着先生 生活了81年。墓旁立有蒋介石、于右任等人祝张母七十寿辰的颂词石碑。墓周苍松翠柏,鲜花簇簇 ,护卫着长眠在这里的爱国将军。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书艺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进行文化交流,旅游观光,港、澳、台 同胞亦络绎不绝。今天的千唐志斋已成为联络海内外同胞的文化纽带。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