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马关条约》与台湾

日期:2008-06-10 10:47:00 来源: 作者:史坤杰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史坤杰

  编者按:今年4月17日,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110周年,1895年,日本通过“甲午战 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霸占台湾,直至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后,中国政府 才重新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有关台湾的全部史实及法律都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

  1894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 争进行了8个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次年4月17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 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马关条约》与割台始末

  日本对台湾的野心由来已久。早在16至17世纪,日本就曾数次出兵窥伺台湾。19世纪后半叶,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摆脱了西方列强的压迫, 进而成为亚洲唯一可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国家,日本从此走上了与西方列强一样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侵略扩张的主要对象是隔海相望的中国,对中国的侵略则是从台湾开始的。1874年5月,日本 发兵侵略台湾。当时的日本军力不是很强,在台湾人民的奋勇抵抗下,日军损伤惨重。鉴于武力征 服难以得逞,日本遂改用外交手段,以在台驻兵和驻地向清政府进行讹诈勒索,攫取白银50万两。 1894年2月,朝鲜东学道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出兵侵入朝鲜,并于7月25日在朝鲜半岛海面突然 向清政府的北洋舰队军舰发起攻击。三日后,侵朝日军又在陆地向清军开战。8月1日,清朝政府被 迫对日宣战,由日本蓄意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中日开战后,主持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訢通过赫德,请英国联合俄、美、法、德等国“调停” 。同时清政府成立督办军务处,“著派恭亲王督办军务,所有各路统兵大员,均归节制”。奕訢上 任后,一力主和,约各国驻华公使至总理衙门,请求调停中日战事,又在总理衙门会见美国公使田 贝,请求美国出面调停。田贝提出“朝鲜为自主,并议赔偿兵费”等作为中日和谈先决条件,但光 绪帝反对议和。之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清军在朝鲜、辽东战场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 政府失去了与日本讨价还价的最后筹码,在派往日本谈判的“全权大臣”尚书衔总理衙门大臣、户 部侍郎张荫桓和兵部右侍郎、湖南巡抚邵友濂被逐回后,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北洋大臣、直隶总 督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谈判。

  1895年 3月13日,李鸿章等人乘坐德轮“礼裕”、“公义”号,悬挂“中国头等议和大臣”旗 帜,启程直奔日本马关。随从出访的有李鸿章世子李经方,随员伍廷芳、马建忠,以及美国顾问、 前国务卿科士达等。李鸿章一行人在 3月20日上了马关议和之地春帆楼,并在此和日本总理大臣伊 藤博文进行了三次谈判,由于日本方面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李鸿章一直不敢答应。值得一提的是 ,当中日第三次谈判结束后,在李鸿章乘轿从春帆楼返回驿馆的途中,受到了一个日本浪人的袭击 ,当场昏死过去。李鸿章遇刺的消息一经传扬出去,立即引起各国舆论的关注,纷纷对中国表示同 情。面对强大的国际压力,日本方面主动提出无条件停战21天,但日本的整个谈判条件并未让步。 在清政府的授意下,李鸿章在 4月17日与伊藤博文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双方争执了几个小时,日 方丝毫不肯让步,最后,李鸿章不得不在日方拟定的谈判草约上签了字,这便是丧权辱国的《马关 条约》。5月2日,奕訢会同奕劻等人请光绪帝批准条约,当时光绪帝尚在迟疑中,“问各国回电可 稍后否?”孙毓汶力言各国不可恃,奕訢“无语”,默不表态。光绪帝不得不于次日在条约上用宝, 并令伍廷芳等赴烟台换约。翁同龢等主张延期换约,奕訢却以“不换约则兵祸立至”为由,赞成立 即换约。5月8日,中日两方在顺德饭店互换条约,《马关条约》正式生效。5月17日,清廷发布“罪 己诏”,宣示万不得已批准和约之苦衷。其最后一节说:“嗣后我君臣上下,唯当艰苦一心,痛除 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朕于中外臣工 ,有厚望焉。”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向日本赔款白银 2万万(亿)两;割让辽东 半岛;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 设厂,增开通商口岸等。至此,台湾被割让,遭受日本的殖民统治长达50年之久。

              《马关条约》与抗日浪潮

  《马关条约》割台的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群情愤慨,全台人民如“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 ,奔走相告,聚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四野”。悲愤无可抑制的台北人民鸣锣罢市,民众拥围 抚署,高呼:“宁战死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的口号,坚决反对割台。户部尚书翁同、湖广总 督张之洞等朝廷重臣也表示反对割台,时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也多次上奏,指出割台的极大危害性 。台湾在籍户部主事丘逢甲,三次刺血上书,痛陈割台危害,希望朝廷能废约再战。但清政府被日 本侵略者的武力所吓倒,最终割台自保。

  当条约被正式批准,割台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时,台湾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自发组织起来, 从日军登陆台湾的第一天起,就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台湾人民在祖国大陆官民的支持下,自发组织 起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抗日斗争。台湾人民的抗日浪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马关 条约》签定后的反割台斗争,第二个阶段是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

  《马关条约》签定后,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侵占,他们坚持了近 半年,打死击伤日军3.2万多人;1895年5月16日,丘逢甲等一批台籍士绅试图以“自主”的办法抵 抗日本的占领,建立“台湾民主国”,并邀请台湾巡抚唐景崧任总统,但随着唐景崧私自逃回大陆 ,12天之后,这个“民主国”即告解体。日军继续南进,遭到了抗日义军的顽强抵抗。抗日义军在 台北的深坑、云林铁国山、嘉义台南之间的番仔山、凤山附近及屏东潮州等山区先后建立抗日据点 。抗日军民队伍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他们进攻日寇军营,袭击日寇官署,抗击敌人一次又一 次的疯狂扫荡。因为力量悬殊,岛内人民的反抗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达50年之久 。在侵占台湾的50年里,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进行大肆毁灭性经济掠夺,同时 还大力推行“皇民化运动”,企图迫使台湾人民疏离乃至忘记自己的祖国,淡化和泯灭中华民族意 识,成为日本天皇的顺民和奴才。例如: 强迫台湾人改日本姓、说日本话; 按日本习惯规范日常生 活;在学校普及日语; 开设日本文化课;从日本大量向台湾移民。面对日本殖民者的血腥统治,英 勇的台湾人民从未屈服过,他们一直与侵略者进行着顽强的斗争,一次次地掀起了有组织的民族解 放运动的高潮,提出了“支持中国工农革命”、“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 鲜明的战斗口号。在台湾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鼓舞下,居住在台中浊水溪上游雾社的高山族同 胞,因不满日本人的剥削欺凌,于1930年10月27日举行武装暴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雾社起义” 。在起义中,雾社人民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他们用自己鲜血和生命,为台湾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 历史,谱写了极其悲壮的一页。自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一踏上台湾的土地起,台湾人民就高举起武装 反抗的旗帜。台湾人民用各种方式的反抗,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不断打击着日本侵略者的殖民 统治。

  日本帝国主义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了彻底驱逐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收复包 括台湾在内的祖国领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的 抗战。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斗争中,台湾人民多次举行暴动和起义,有的还建立了秘密的抗日团 体,进行抗日的宣传活动和组织斗争,许多台湾民众纷纷加入到祖国抗战的行列中来。他们或者到 重庆,或者去延安,积极参加抗日工作。他们在祖国大陆先后组织了台湾革命青年大同盟、台湾革 命民族总同盟、台湾革命团体联合会、台湾革命同盟会等抗日组织,进行抗日活动。台湾人民抵抗 日本殖民者的一系列活动对配合祖国大陆的抗日作战和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1945年 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沦丧了50年之久的台湾省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抗日 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所取得的一次空前的伟大胜利。台湾人民为反对割让台 湾,为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地英勇斗争了半个世纪,终于达到 了“讨伐倭奴,恢复台澎之地”的目的。他们可歌可泣的斗争在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 的一页。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