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台湾建省及其意义

日期:2008-05-16 14:37:00 来源: 作者:宋淑玉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台湾建省,是由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海疆发生危机,清廷审时度势而作出的一项正确决断。因此,台湾建省不仅是台湾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台湾建省,不仅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和发展,也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其历史与现实意义深远而重大。

  早在康熙年间郑氏集团归顺后,清廷即在台湾设知府管辖,隶属于福建省。1874年,日、美互相勾结侵入台湾南部的琅峤。为处理“琅峤事件”,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奉命赴台。经实地勘查,于当年12月奏请仿江苏巡抚分驻苏州之例,移福建巡抚于台湾,以便就近管理。此奏折呈报清廷后,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建议分省,以专责成;一是专派重臣,驻台督办,数年后再设省。后经谕准,实行“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两地兼顾。

  1883年,法国蓄意挑起侵华战争,次年将战火引烧到东南沿海,并确定台湾为侵占目标。此次战争暴露出清政府海军力量薄弱、台湾防御不强的弱点。清政府从战争中切实认识到台湾一岛关系海防全局,台湾不能过于依赖福建,必须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防御能力。战后,清廷内部进行了一次加强海防的讨论,台湾问题成为此次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上折,分析了台湾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的形势,比较了十年中先后提出的“巡抚分驻”、“兼顾省台”、“简派重臣”、“建省分治”诸方案,建议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所有台澎一切应办事宜,概归该抚一手经理,庶事有专责,于台防善后大有裨益”。大臣们赞成台湾建省的居多数。1885年10月12日(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慈禧太后据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会同议奏的结果,颁诏决定:“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福建巡抚事,即着闽浙总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详细筹议,奏明办理。”以此为标志,清廷正式决定设立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事实上,台湾建省是有一个酝酿筹划过程的,从下诏建省到闽台实现分治,历时近3年。这既与分治需要解决诸多问题有关,也与刘铭传的暂缓建省主张有关。台湾建省“懿旨”传到福建,闽浙总督杨昌浚遵旨奏请颁关防,声明一切改设事宜会商抚臣督同司道,悉心筹议。但传到台湾后,刘铭传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中法战争结束后,“驻台办防”的刘铭传曾要求巡抚开缺,专办台湾。后来奉旨不准开缺,而是令闽浙总督杨昌浚兼署福建巡抚,刘铭传则负责整顿台湾善后问题。建省谕旨颁布后,刘铭传上“台湾暂难改省折”,认为建省的条件尚未成熟,主张先办防务、练兵、清赋等,待财政充裕,条件成熟再行改省。

  刘铭传的奏折送至京城后,1886年1月16日(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光绪帝谕曰:“台湾为南洋门户,业经钦奉懿旨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刘铭传所请从缓改设巡抚,着毋庸议。……台湾虽设行省,必须与福建联成一气,如甘肃、新疆之制,庶可内外相维。着杨昌浚、刘铭传详细会商,奏明办理。”这是清廷关于台湾建省的第二次重要谕旨,不仅坚持台湾必须立即改省,而且采纳了刘铭传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建省原则,即“必须与福建联成一气”。后来台湾曾被称为“福建台湾省”,就是以此为据的。

  同年3月,杨昌浚赴台探望刘铭传,并就分省事宜与刘铭传交换意见。杨、刘这次会商的最大成果是就内地协济台湾款项达成了一致。不久,杨昌浚提出台湾经费已有着落,闽、台应于4月1日即行分省,但刘铭传未予同意。4月27日,清廷见福建督抚迟迟未将分省事宜会商具奏,再次谕之,令将台湾改设之事,妥速议奏,毋稍迟延。5月25日,刘铭传病愈后赴福建会晤杨昌浚,继续商谈分省事务。6月7日,刘铭传上折表示将遵旨筹办建省事务。7月14日,刘、杨会衔上《遵议台湾建省事宜折》,提出商定的台湾建省事宜16条,经谕准施行。

  上折后,刘铭传到台湾诸岛屿实地查勘,之后拟定了一份《筹议改设台湾郡县疏》,于10月3日会同杨昌浚上报朝廷。获准后颁布实行。新的行政区划方案,“建置之法,恃险与势,分治之道,贵均而平”,且按“防务为治台要领”的原则,将全台湾分为南、中、北及后山四路,由原来的2府8县4厅改为3府1州11县5厅。期间,刘铭传还奏请吏部颁发新铸关防、印信,以便应用。并派新任布库大使沈锡荣专程至京领取。 闽、台分省后,台湾省的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正轨。1888年3月1日(光绪十四年正月十九日),刘铭传接受“福建台湾巡抚关防”。5月11日,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杨昌浚开始启用新关防。至此,台湾建省工作宣告结束。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的第20个行省。

  台湾建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并实现的,其历史与现实意义深远而重大。

  第一,政治上,清政府在台湾设行省,直辖于中央政府,意义在于提升台湾的行政层级和政治地位,其影响及于现实。一方面,台湾建省后,设台北、台湾、台南三府,增设云林、苗栗两县,台东直隶州,添设直隶州判驻花莲,扩大基隆辖区。1894年(光绪二十年),台湾又添设南雅厅,归台北府领辖。至此,基本奠定了今日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另一方面,台湾建省充分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建省之后,按照清政府的建省原则,台湾仍与福建保留着若干行政上的关系,台湾省的全称为“福建台湾省”,台湾省最高行政长官台湾巡抚的关防全文是“福建台湾巡抚关防”。台湾省的这种特殊性并不意味着闽浙总督对台湾行政权限的干预,而在于维系台湾与福建内地的原有联系,使之更具整体性。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1945年,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胜利收复台湾,并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的明确规定付诸实施。 自1971年联合国2758号决议后,“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不断得到广泛的国际认同。由此可见,自清廷在台湾建省后,台湾一直为中国行政建制中的一省。目前台湾海峡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台湾不是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其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地位没有也永远不可能改变。

  第二,军事上,台湾特殊的边陲海岛的战略地位,使台湾建省与和平时期一般意义上的分官设治迥然不同,带有明显的筹防御外性质。清政府是在外患频繁的情况下,逐步加强对台湾的重视,其具体作法是采取另设一省的积极措施。中法战争后,刘铭传首先着手加强台湾防务,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纵观全局,澎湖一岛非独全台门户,实亦南北洋关键要区。守台必先守澎,保南北洋亦必须以澎、厦为筦钥。”澎湖关系台湾,台湾关系中国。刘铭传依靠各省协济共购置洋炮31尊,水雷80具。在台湾、澎湖各港口修筑新式炮台10座。而且清廷应准刘铭传之请,升澎湖副将为总兵,以协办广东海防,着深悉外洋火器精微的吴宏洛任之。为应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刘铭传还加强部队训练,整顿营伍积习。这些措施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有助于抑制日本觊觎台湾东北部附属岛屿的阴谋,台湾作为东南海疆屏藩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

  第三,经济上,台湾建省使台湾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台湾建省之所以会酝酿那么长时间,主要原因是当时台湾的经济规模比较小,财政方面尚无法独立。后经首任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与闽浙总督杨昌浚及户部反复协商,最后落实,由福建每年协济台湾饷银44万两,户部从五海关税收中协饷36万两,以5年为限。福建及中央的协饷,对解决台湾建省初期的财政困难起了很大作用。台湾建省后,刘铭传锐意推动各项新式改革,清丈土地,改良税制,健全财政制度,为台湾的现代化建设奠下良好的基础。在刘铭传任内,台湾的财政收入有了很大增长,从每年的90万两增长到300万两。五年以后,福建和中央的协饷就被取消了,台湾迅速地从一个靠中央和邻省财政补贴的省份,成为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省份。可以说,刘铭传是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奠基人。台湾著名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中亦称刘铭传“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

  第四,文化上,台湾建省加强了台湾同胞与大陆人民的文化联系,同沐于中华文明之中。建省后,刘铭传奋力开山抚番,让土著居民接受现代文明;鼓励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福建移民构成了台湾人口的主体;建造连通台湾与福建的水路电线,特备邮船往来于台湾省各港口及福州、上海,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联系。随着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过渡,移民文化在台湾生根、繁衍。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多层面的,它广泛表现于语言、艺术、风俗习惯、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民间信仰等,几乎渗透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湾文化的根基正是在此期间奠定的。以后台湾文化的演变不管如何复杂,这个文化基因始终起着潜在而强大的影响。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