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与台湾建省
日期:2008-08-20 09:58:00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金人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金人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岛位于祖国东南海滨,地处海路要冲,四面环海,不仅地腴物博,资源丰富,而且战略地位重要,素有“东南之锁钥”、“七省藩篱”、“南洋门户”之称。正因为如此,台湾成为外国侵略者觊觎与掠夺的目标。从明代起,台湾屡遭外国侵略者的骚扰与蹂躏,台湾各族人民从不屈服,同仇敌忾,奋勇抗击来犯之敌。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向中国边疆侵逼。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以后,法国侵略者派军舰游弋台湾海面,窥伺台湾,淮军将领刘铭传临危受命,慨然应征,赴台筹防,在台湾北部与法国侵略军展开殊死鏖战,先后取得基隆、沪尾(淡水)两次战役大捷,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法国侵略者阴谋霸占台湾的计划,夺得了抗法保台战争的最后胜利,有力地支持了中法战争中其他战场的斗争,最终促使法国议和。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认识到台湾在海防上的重要性,从而转变了治理台湾的政策,一改从前防内为主为御外为主的方针,改消极防御为积极建设,并将台湾升格建为行省,刘铭传出任首任台湾巡抚。
一
十八世纪八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急剧转化。为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瓜分势力范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展开激烈角逐。法国对中国及其友好邻邦越南觊觎日久,企图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中国的西南腹地。为此,不断寻衅滋事,向中、越两国发动不义之战,挑起中法战争。
中国与越南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关系和睦密切。1787年,法国传教士百多禄上书法王路易十六,建议占领越南,建立殖民地,开辟一条进入中国中部的商道。路易十六深纳其说,但他在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被推翻,在断头台上殒命。法国仍做这一迷梦,企图建立一个囊括中国云南、广西、四川和整个印度支那地区在内的“伟大的法兰西东方帝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法国以保护侨民为名,与西班牙联合入侵越南,1862年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一次割地赔款的《西贡条约》。1867年,又侵占了越南南部,从而控制了湄公河三角洲。欲壑难填的法国又准备向北入侵,鲸吞整个越南。1873年11月,法国西贡总督杜白蕾派遣统兵官安邺进占河内。越南阮氏王朝向清政府吁请援救,并邀请刘永福的黑旗军协同抗法。黑旗军是太平天国广西农民军残部,当时移驻在中越边境保胜(今老街)一带,黑旗军闻讯后驰援,1873年12月21日,在河内大败法军,击毙安邺。由于当时法国在与普鲁士的战争中惨败,元气大伤,遂被迫从越南北部撤军。1874年,法国又逼迫懦弱的越南政府签订了第二次《西贡条约》,攫取了控制越南外交和红河通航等特权,变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1875年5月25日,法国公使照会清政府。6月15日,清政府复照,对该条约拒绝承认。
1882年8月,法国又派军队攻占越南中部的顺化,迫使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获得对越南的“保护权”,越南宣布脱离与清政府的宗藩关系。同时,法军加紧对越南北圻的进攻,意在消灭黑旗军和驻守的清军。面对法国的咄咄进逼,清政府与法国之间多次谈判,双方无果而散。中法战争迫在眉睫。
1883年12月11日,法军司令孤拔率领6000名法军,水陆并进,向驻扎在越南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中法战争。
面对强敌的进攻,越南的北宁、太原相继失陷。1884年3月26日,法国向清政府提出6万镑军费的索赔要求。清政府撤换大批疆吏廷臣,全面改组军机处,改调前广西提督、威望素著的老将冯子材驰赴镇南关御敌,同时派李鸿章与法国代表谈判。5月11日,中法双方在天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但未餍其贪欲的法国,6月23日又挑起北黎冲突,被驻守的中国军队击退,法国反诬中国破坏条约,以此为借口,7月12日,以最后通牒的方式照会清政府,要求通饬驻越清军火速撤退,并提出赔偿军费2.5亿法郎的无理要求,还威胁将占领中国一两个港口作为赔款抵押。7月19日,清政府派两江总督曾国荃在上海与法国公使巴德诺谈判,以解决争端。在此期间,法国蓄意制造事端,再启兵衅,将战火燃向中国东南沿海,选定台湾作为进攻目标。
二
在法国公使巴德诺与曾国荃谈判期间,法国背信弃义,决定出动海军,诉诸武力,直接攻击中国本土,并企图占领中国沿海一两个港口,以此讹诈清政府从越南撤军并支付巨额赔款。为此,法国组成远东舰队,任命海军中将孤拔为司令,驶往中国闽、台一带海域。从1884年1月至4月,先后派出军舰八舰次,在福州、厦门、基隆港口游弋,炫耀武力,意在胁迫清政府接受法国条件,并准备随时发动攻击。法国侵略军经多方策划,决定占领台湾作为“担保品”,这是因为台湾地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它远离中国本土,守军力单势薄,易于攻取,占领它不影响列强在华利益,不致引发国际干涉。
其实,清政府对台湾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清初,清政府收复台湾后,1684年将台湾置于福建省的管辖之下,设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长期以来,由于对台湾战略地位重要性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台湾孤悬海外,远隔重洋,无足轻重,缺乏防御外侮的意识,执行“为防台而治台”的消极海防方针,因此台湾防务薄弱,军备废弛。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舰曾五次侵犯台湾,均被台湾军民击退。其后,屡有列强舰队进犯侵扰。1874年5月,日本借口台湾居民误杀琉球渔民,以“保民”为名,派军3000余人,兴兵侵台。清政府闻报,立即派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全权负责台湾防务,并派6000名淮军入台备战。侵台日军因气候炎热,水土不服而疫病流行,又因清政府做好开战准备,因此被迫撤兵,但随后借此吞并了清朝的藩属国琉球。日军侵台之役,促使清政府检讨其治台政策的利弊得失,使清政府认识到加强台湾地区防务和建设的重要,一批有识之士先后向朝廷提出在台湾设省的建议。丁日昌、沈葆桢等大臣一再奏请在台建省,沈葆桢在奏折中提出“仿江苏巡抚分驻苏州之例,移福建巡抚驻台”。由于征询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对此看法而未得同意,清政府遂采取折衷办法,即福建巡抚冬春两季驻台湾,夏秋两季驻福建,往来兼顾两地。但此法施行中颇有不便,闽、台两地事务难以兼顾。1876年12月,刑部侍郎袁保恒提出在台湾设立行省,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的建议,但未被清政府采纳。1884年法军侵台,外患日亟,台湾成为继越南北部的又一个战场,可以说,中法战争成为台湾建省的催化剂。
6月23日,法国制造北黎冲突后,7月13日,由海军中将孤拔为司令的远东舰队驶向台海地区,准备在7月31日最后通牒期满时,攻占基隆作为战争赔款的抵押品。台海危急,战云密布,一触即发。京畿震动,清政府急于选派得力官员镇守台湾。经曾国荃力荐,朝廷决定起用前直隶提督刘铭传,督办台湾防务。5月底,隐居十余年、养疾故里的刘铭传不顾沉疴初愈,接诏后立即启程,奉旨进京。6月23、24日,慈禧太后、光绪帝两次召见刘铭传,刘铭传上《遵筹整顿海防讲求武备折》。6月26日,刘铭传加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7月16日,他仅带亲兵百余人,轻装秘抵基隆,随即巡视海防,先后穿梭于台北、沪尾,检查军事设施,整训军队,组织民团,修筑工事,与诸将研讨防务,积极备战,向朝廷提出海口设防、改建炮台、筹建海军、购买枪械等十条建议,同时,利用战前有限时间对台湾防务和兵力进行调整布防。
8月4日,孤拔命法国远东舰队副司令利比士率三艘军舰进犯基隆。在向守军送递劝降书遭严正拒绝后,5日发动全力猛攻。当时刘铭传正在外巡防,得报后怒不可遏,面对强虏,他决定采取扬长避短的战术,大胆诱敌陆战,以便集中歼灭。5日早,利比士指挥法军猛攻基隆港口炮台,炮台被毁。刘铭传沉着应战,静等法军上岸前来索战,法军抵达基隆山后,遭到清军从东西两侧的迂回包抄,三面夹攻。失去火力优势的法军被分割包围,乱作一团,不战自溃,被清军打得仓皇败退,基隆首战告捷,大挫敌锋,取得毙伤法军二百余人、弃尸百余具,夺得钢炮四门等战利品的胜利。
8月19日,法国政府拟定新条件,向中国索要八千万法郎赔款,十年付清,限二日内答复,被清政府拒绝。8月23日,法国以先期驶入福州马江内的军舰向福建水师发动突袭,福建水师仓猝应战,十一艘战舰被击沉或击伤,官兵殉难者近八百人。法舰又炮轰福州船政局的马尾船厂,岸防设施遭大肆破坏。8月26日,清政府对法国宣战。
9月中旬,孤拔乘法军在马尾获胜的余威,率部再次犯台。集中十一艘舰船,2250名士兵,分兵两路进犯基隆与沪尾。刘铭传对战况经过缜密分析,判定法军是佯攻基隆,实攻沪尾,他认为如沪尾失,则台北危,台北失,则全台不保,难以挽回。因此,他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撤出基隆,驰援沪尾。孤拔率部轻取基隆后,得到的是炮台被轰毁、煤矿被破坏、房屋被烧光的一片废墟,攻占基隆成为徒劳无益之举。当他挥师进攻沪尾时,主动撤出基隆,赢得时间加强了沪尾设防、架设了新购大炮的刘铭传决定与法军陆战,一决雌雄。10月8日,双方展开决战。成竹在胸的刘铭传指挥若定,他重施诱兵之计,先以老弱残卒在海滨与法军接仗,示弱于敌,且战且退,法军以为清军兵穷饷绌,紧追不舍,不料想深入到埋伏圈中,道旁伏兵四起,法军被绝对优势兵力的清军分路合击,枪弹雨注,杀声震天,刘铭传“躬冒烟弹,为士卒先”,率兵奋力拼杀,法军溃败,被清军追击到海岸,死伤三四百人,俘获的十四名法军被枭首示众。沪尾大捷使法军损伤惨重,孤拔不得不放弃北上向直隶沿海进行骚扰的计划。
10月23日,恼羞成怒的法国政府,出动军舰二十余艘,纠集四千余兵力,封锁台湾海峡,妄图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困死台湾军民。刘铭传亲率台湾军民,战斗中他短衣草履卧山野,每战亲任先锋,与将士同甘共苦,上下用命,坚决抵御侵略,凭险固守,屡摧强虏,誓与侵略军作持久战,抗法保台十个多月,彻底粉碎了法国侵略者武装占领台湾的图谋,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侮、誓死捍卫疆土、守护家园的英勇气慨。
1885年3月,法舰骚扰浙江镇海,守军发炮还击,法舰逃逸,孤拔的座舰被击中,孤拔身受重伤,6月1日,毙命于澎湖岛。
与此前后,在越南战场上,东、西两个战场,清军均转败为胜。在东线战场,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亲冒锋镝,身先士卒,与法军激战,毙敌千余,乘胜收复谅山,取得镇南关大捷;在西线战场,岑毓英、刘永福大败法军于临洮,收复十余州县,法军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民众上街游行,茹费理内阁倒台。
三
中法战争结束后,清廷有关台湾建省旧话重提。在中法战争中,清朝海军力量薄弱,台湾防务不足恃,一旦外援阻绝,难以自守。清政府得出教训,切实体会到台湾一岛关系到海防全局,从而认识到台湾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防御能力,须派大臣专门驻扎,办理岛内事务。因此,朝廷中展开创建海军、加强台防的讨论。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诏准左宗棠奏请,决定台湾与福建划疆而治,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筹备台湾建省事宜。刘铭传被任命为第一位台湾巡抚,历时多年的台湾建省一事终于得以实现。
当台湾建省的谕旨传到福建,闽浙总督杨昌浚当即表示遵旨而行。但传到台湾时,刘铭传提出异议,他根据台湾战后实情,向朝廷上《台湾暂难改省折》,对台湾的善后,特别是战后的政治、经济建设提出练兵、设防、抚番、清赋等多种主张。但清政府对台湾建省态度坚决,再次下谕旨,令杨昌浚与刘传铭会商分省事宜。1886年2月,杨昌浚遵旨赴台,探视病中的刘铭传,二人相谈甚欢。4月,刘铭传赴闽,在福州与杨昌浚协商台湾建省方略。两度往返协商,闽、台分治方案正式提出。6月13日,向朝廷奏报《遵议台湾建省事宜折》。随后,刘铭传积极筹划建省,对台湾进行区域规划,将彰化定为省垣,名台湾府。全省置三府、一州、五厅、十一县,奠定了后来台湾地区行政区划的基础。至1888年,真正实现闽、台分治,刘铭传正式启用“福建台湾巡抚”关防,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第二十个行省。
刘铭传前后在台八年,在任台湾巡抚的六年中,锐意改革,对全岛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进行全面整顿,大刀阔斧扩展各项建设,练军队以厚兵力,筑炮台以严海防,设制造局、军械所以造兵器,集捐输以充经费,厚礼聘以聚人才,抚生番以开疆土,丈田地以纠隐圃,编保甲以别良莠,移穷民以垦荒地,兴织造以杜漏卮,惠商贾以广交易,筑铁路以便交通,架电线以灵消息,购船舶以增航路,立公司以结商团,聘西医以疗疾疫,建学堂以施教育,置隘勇以密巡防,兴水利以资灌溉,开矿产以集材料,铸货币以便民生,革税法以维国计。刘铭传在台创新实施的一切新政,奠定了台湾近代化规模的雏形,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其功业足与台湾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