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靖海宁疆 造福两岸

日期:2009-05-06 14:23:00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金人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清初名臣良将与其平台、留台、治台

 

金人

 

  清初,随着三藩之乱渐次平定,围绕着台湾割据分裂的郑氏集团和台湾的弃留问题清政府内存在争议,成为亟待解决的政事之一。施琅、姚启圣、李光地等一些名臣良将站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兴台巩疆、保护中国海洋权益的高度,力主平台、留台、治台,最终他们的真知灼见得以实施,对开发祖国宝岛台湾作出贡献,造福两岸人民,功在千秋,利溥后世。

  一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南浔乡(今衙口村)人。出身农户之家,生逢明清鼎革、西方殖民者纷纷东来的大动荡时代。幼年时家中曾为其延师就塾,后因时局动乱,家道中落,他弃文习武,17岁时毅然投军,加入明军参将郑芝龙的水师,以智勇兼备闻名于时,擢为游击将军。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甲申之变,明室倾覆,清兵入主中原,不久南明弘光政权败亡,隆武帝被拥立于福州,郑芝龙被封平国公,但他无意抗清,以筹饷为名,勒索钱财,鬻官卖爵,把持朝政。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郑芝龙被清政府诱降,施琅从之归清。郑成功苦谏其父郑芝龙不可降清,郑芝龙被荣华爵位所动,不肯听从,郑成功遂决意兴兵抗清,并派人邀请施琅加入郑军,共图恢复大计,施琅欣然从命,被授与左先锋之职。他在作战中屡著勋劳,并献计智取厦门,郑军一时军威甚盛。后因在战略方针与筹措军饷方法上与郑成功产生严重分歧,加之他人中伤挑拨,郑成功与施琅从最初的鱼水之欢,导致矛盾日亟,终于酿成施琅父弟被株连杀害的悲剧。二人分道扬镳,成为仇敌。施琅愤而再次降清,郑成功懊悔叹道:“吾不幸结此祸胎,贻将来一大患!”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施琅因功荐升福建水师提督。同年,踞海抗清的郑成功病逝于台湾。施琅向清政府密陈金、厦可取之势,奉旨待机而动。次年,清军大举攻厦,施琅率一路舟师夺取了厦门。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施琅攻克铜山,郑经退据台湾。素谙海务的施琅被清政府晋封靖海将军,并予其专征之权,率舟师进取台湾。但三次进军澎湖与台湾,均为飓风所阻,劳师回棹,无功而返。

  此后,施琅多次上疏,力陈规取澎湖、台湾之策,建议清政府剿抚并用,不失时机地收复台湾,请朝廷定夺。但当时康熙帝年幼,尚未亲政,朝中辅政大臣鳌拜专权,满洲亲贵不谙海战,北方将帅娴于弓马,不习舟楫,视波涛海浪为畏途,对施琅屡兵不克心存疑虑,又因施琅子侄仍在台湾为郑氏效力,影响到清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决策,对台湾郑氏集团由主剿改为主抚。施琅的建议被搁置起来,他奉命内调,封伯爵,任内大臣,投闲置散长达十三年之久。

  三藩之乱期间,郑军卷土重来,进占厦门,与吴三桂等遥相响应,在祖国大陆东南与清军作战,成为清政府的心腹之患。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施琅在台的子侄担任郑将的施世泽、施明良欲为清军内应,密通福建总督姚圣启,准备活捉郑经降清。事泄后,施氏两家七十余口被杀。在清军强大反击下,郑军败退台湾,吴三桂残部龟缩于西南一隅。随着三藩之乱敉平,智擒权臣鳌拜后亲政的少年康熙帝踔厉风发,对冥顽不化的郑氏集团改变了十余年专意招抚的策略,准备武力攻台。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郑经在台暴死,诸弟争权,郑经的长子被杀,年仅12岁的次子郑克塽被权臣拥立。得到台湾内乱纷起、上下离心的情报,福建总督姚圣启向朝廷密陈平台良策,并再次举荐施琅出任攻台重任,施琅的复出与起用对收复台湾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

  姚启圣(1624—1683),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少有图王定霸之志,习武善射。后投身科考,以汉军榜第一名,授广东香山县知县。后遭忌被劾罢职,转而经商致富,广蓄资财。三藩之乱,耿精忠据有全闽之境,进而攻占浙南、赣西,一时声威大振。姚启圣毅然散财纾难,募兵从戎,奔赴清军统帅大将军康亲王杰书军前效力,随军征剿,屡破叛军,后单骑赴耿军兵营,鼓如簧之舌,游说耿精忠,晓以利害,劝其迎降。在清军压境、军饷匮乏、人心浮动、无力再战的情况下,耿精忠再次降清。姚启圣因功升任福建布政使。

  当时,台湾郑经乘三藩之乱,反攻祖国大陆,重夺沿海岛屿,在闽粤沿海地区采用声东击西、速战速决的策略,攻城略地,兵锋甚锐,清廷震动。面对郑军咄咄逼人之势,十万清军裹足不前。为遏制郑军对内地的进攻,扭转颓势,康熙帝将原福建总督郎廷相革职,擢升姚启圣为总督。姚启圣莅任后,面对警报迭至,从容指挥,恢复组建福建水师,针对郑军舍近图远、弃弱攻坚、兵力分散等战略失策,率清军水陆齐发,实施总反攻,郑军遭到重创。为断绝郑军得到沿海居民的接济,清政府重颁禁海迁界法令,不惜一切代价,实行坚壁清野措施。与此同时,姚启圣对郑军招抚有方,言行必果,在漳州设立招抚郑氏官兵的常设机构“来修馆”,不惜重金,招致延揽归顺投诚之人,收到很好的效果。郑军士气低落,人心涣散,难以在祖国大陆立足。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历经对祖国大陆沿海地区七年之久的袭扰,在清军水陆两路夹击下,郑军被迫放弃厦门,铩羽而归,败退台湾。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初,郑经猝死于台,姚启圣先后侦得台湾郑氏集团内乱、政局动荡的密报,向朝廷奏平台之策,他力排众议,再次力荐施琅堪当水师主帅的重任。此前,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福建重建水师时,姚启圣曾有意推举施琅出任水师提督,因当时施琅的子侄在郑军中任职,心存顾忌而未予荐举。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姚启圣向朝廷上《特举能臣疏》,力陈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是最佳人选,愿与全省文武官员具名联保荐贤。清政府未予采纳,调湖广岳州水师总兵官万正色入闽,出任此职。对此,姚圣启仍不肯罢休,再次上疏,坦陈让施琅统领福建水师、万正色调移广东,二人各得其所,各施所长。但此议又被兵部搁置。为了消除朝廷对起用施琅的担心,姚启圣派人经过详查,终于查明施琅的子侄施世泽、施明良投降郑经是假,与清军里应外合,欲擒郑经报效朝廷是真,前后经过俱有实证,历历可凭。为此,他上奏朝廷,要求为施世泽、施明良恢复名誉,从优恤奖,以慰忠魂,并提出愿以自家性命百余口担保,再次疏荐施琅对朝廷并无二心。同时,内阁学士李光地也为施琅的复出起了很大作用。

  三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榕村,福建安溪(今福建省安溪县)人,以“明习兵韬,熟谙海务”著称于时,是康熙朝理学名臣。康熙初年(公元1662年)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他回乡省亲时,遭逢三藩之乱,耿精忠据闽叛清,命官乡绅被迫受伪命者颇多。李光地携眷隐匿于闽南荒山野谷,观望风色,后为形势所迫,李光地被耿精忠网罗召见,虚与委蛇,托词父病,以计脱身。郑经遣使劝其共复明室,被他严拒。他向朝廷输诚,上蜡丸密疏,谍报敌情,献破贼良策,建议清军取道汀州府可轻取福州,捣贼巢穴,被康熙帝视为忠臣,从优议叙,超授侍讲学士。在平叛过程中,他为清军筹措粮糈,犒劳王师,自任前导,不遗余力,被优授学士。返京后,升内阁学士。三藩之乱平定后,清王朝已基本完成大陆的统一,民族矛盾大大缓和,“天下财富耗于三藩”造成的“国赋不足,民生困苦”的局面得到改变,社会经济呈现上升发展态势,统一台湾的条件已趋成熟,康熙帝决意以武力征剿拒不受抚的台湾郑氏集团。当康熙帝向李光地垂询施世泽、施明良在台湾被郑经诛杀一事的真相时,李光地奏称,此乃郑氏的反间计,意在离间朝廷不能重用施琅,并力荐施琅有雄韬伟略,堪充平台重任。盱衡时局,郑经死后,台湾郑氏集团主弱将骄,文武解体,民不堪暴,正是规取的良机,征之必克。此后,康熙帝御门听政,在廷议征台时,许多大臣极力反对,以为台湾海峡风涛莫测,长驱险远,难保万全,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上《三难六不可疏》。但李光地认为主机不可失,宜早下圣裁宸断,进取台湾。次年,当康熙帝让李光地推荐取台良帅时,李光地力主施琅胜此重任。李、施二人不仅是福建同乡,而且颇有交谊。施琅在京赋闲时,二人多有交往,李光地对施琅的才干推崇备至,因此上奏时历数保举施琅的理由:其父子、兄弟先后被郑成功、郑经所杀,与郑氏结成不共戴天的世仇,其心可保;他熟悉海上情形,智勇兼备,实无其比;其人文武全才,并非一勇之夫,他曾长期在郑军任要职,了解郑氏集团内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郑氏官兵一向畏惧施琅的智勇韬略,任用他可收到先声夺人、摧丧敌胆之效。如委以专征之命,其功必成。李光地和姚启圣忠心耿耿,为国举才,施琅子侄被郑氏杀害一事又得到澄清,打消了朝廷的疑虑,因此,康熙帝终于决定起用施琅,复授他为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改任陆路提督。离京赴任前,康熙帝在西苑瀛台赐宴,为施琅饯行,语重心长地叮嘱他,海氛一日不靖,民生一日不宁,希望他抓住战机,收复台湾,不要辜负国家对其寄予的厚望。命令他因时制宜,将军、督、抚、提同征。

  施琅抵达厦门赴任后,担心遇事受人节制掣肘,再次上疏请求专征之权。因姚启圣也早有亲定台湾之志,二人因此产生隔阂,多次具疏驳辩。康熙帝发布谕旨,改命姚、施二人同征。此后,在讨论平台的方略时,姚、施二人在诸如进军路线、风向利用等问题产生分歧,姚启圣主张利用北风,分  攻击,同时进兵澎湖台湾;施琅则主张利用南风、联 进发,先打澎湖后取台湾。二人各持己见,双方争执不下,师期难定。为此,施琅上《决计进剿疏》,再争执掌专征之权,以保征台成功,并表示,如果失败,甘受惩处。经议政王大臣与大学士明珠等人会议,明珠奏称,二人同征,彼此掣肘,不便于行事。建议由施琅一人领兵征台。此议得到康熙帝允肯,下谕:“进剿海寇,关系紧要,着该督、抚同心协力,趱运粮饷,毋致有误”,“施琅相机自行进剿,极为合宜。”至此,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施琅终获专征权。

  失去亲征台湾的机会,姚启圣以社稷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一如既往尽心竭力做好军资供应,辅助施琅平台之役。他昼夜捐修战船,调拨银粮,捐出家中银器、首饰等物,鼓舞士气,将士感叹,甘愿为平台效力用命。

  施琅复任水师提督后,着手选拔将领、操练水师、修造海船等诸项准备工作,密切关注征台的时机,制订征战方案,决定利用夏至前后的南风扬帆出师,出其不意,攻取台湾,以收出奇制胜之效。先夺取台湾的门户咽喉澎湖,再对台湾大举进剿,因剿寓抚,迫使郑氏集团归降。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初,施琅调集舟师于厦门,移师铜山后誓师出征,率领300余艘战船、3万余水陆官兵直驶澎湖,经激战,大败郑军守军,郑军中素有“勇不可挡”之称的总督刘国轩率残部败逃台湾。澎湖海战,清军大获全胜,给台湾郑氏集团以极大震动,岛内上下惊恐,风声鹤唳。施琅抓住良机,施用攻心之法,善待优抚归降、俘虏的郑军官民,继续对台湾郑军分化瓦解,大力进行招抚的同时,加紧备战,休整部队,准备等秋冬北风起时,进兵台湾。台湾郑氏集团由于连年用兵,财政拮据,兵源枯竭,民不堪命,内外交困,人多离叛之心,施琅利用有利态势,积极主动进行招抚,刘国轩劝说郑克塽:“人心风鹤,守则有变,士卒疮痍,战则难料。还是应当请降,以免今后追悔莫及。”郑克塽见大势已去,放弃抵抗而就抚,台岛不战而下。八月十三日,施琅亲往台湾受降。由于姚启圣派人由陆路向朝廷奏捷,比施琅遣人由海路奏报迟,平台之役姚启圣未受到封赏,施琅因功封靖海侯,世袭罔替。八月十五日,中秋佳节,康熙帝身着锦袍登楼赏月,接到施琅题呈的平台捷报,心喜异常,脱下锦袍,送赠施琅。天上皓月当空,圆蟾澄澈,地上四海归一,金瓯无缺,堪称天遂人愿,遥望南天,他欣然命笔,写下《中秋闻海上捷音》一诗: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殊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

  台湾平定后,清政府内对其弃留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议政王大臣会议对此莫衷一是,一些大臣目光如豆,缺乏远见,认为台湾是海外泥丸之地,无足轻重,留恐无益,弃虞有害,主张弃地迁人。对此,姚启圣驰奏,力主台湾断断不可弃。他连上八疏,病逝前仍念念不忘。施琅则上《恭陈台湾弃留疏》,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台湾可留不可弃,晓之以理,陈之以情,主张统辖台湾,巩固边防,维护统一,防止外来侵略,颇有远见卓识。留台之议得到大学士李蔚、侍郎苏拜、都察院左御史赵士麟的赞同与支持,受到从善如流的康熙帝重视,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十四日(公元1684年5月27日),决定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并根据施琅的建议,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厦门道,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屯兵成守。福建,古称“闽”,《周礼·职方氏》称其先民为“七闽”,唐代始有“福建”之称。宋代因其辖有一府五州二军,因称“八闽”。如今台湾入籍,福建的行政设置由八府又增加一府,遂有“九闽”之谓。至此,台湾的行政建制与祖国大陆趋于一致,在政治上与福建连为一体。

  统一台湾后,施琅在台施行了一系列善举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台湾的社会安定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当朝廷议定征收台湾赋税时,施琅上疏,建言台湾初复,财力一时未能裕足,恳请暂时减免一部分钱粮,轻徭薄赋,以苏民困,得到康熙帝允从。郑氏集团归顺后,施琅妥善安置其归顺的官兵,上疏反对将他们迁徙到北方安置,建议在福建原籍就近安插,使他们各遂其生,对投诚的官弁,量才录用,合理收用人才。

  随着台湾平复,清政府废除了禁海与迁界,实行开禁与展界,祖国大陆特别是福建移民蜂涌渡海入台,开荒垦殖,他们胼手胝足,伐山开辟,多历年所,有力地推动了台湾的开发。为了褒奖施琅的平台之功,清政府把台南的大片田地作为勋业地赐予施琅,随征的清军文武将弁也获得赏赐土地。施琅崇尚敦亲睦族,他的晋江族人也纷纷迁台,加入开发建设台湾的行列。其侄施世榜在台湾中部彰化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开凿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八堡圳,推动了全岛的开发,带动了岛内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随着农业的发展,海运贸易与商业日渐兴盛。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清政府在台设有府、县儒学、书院、义学、社学、土番学以及民学六种教育体系,传播儒学思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敦教化,育人才”,施琅平台后即在台南府治西定坊兴办定西坊书院,开台湾兴办书院之先河。紧接着又创办镇北书院、弥陀室书院、竹溪书院、东安坊书院,对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有推动之功,史称“开垦日进,人民富庶,文风丕振”。平台后,施琅坐镇厦门十三年,致力于“通商训农”,在福建和台湾办书院修文庙,修筑桥梁,盖房安民,平粜赈恤,造福桑梓,热心公益事业,推动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两岸人民带来生机。此外,修建寺庙,奉祀海上女神妈祖。在闽台地区修建了多座妈祖庙,其中台南的妈祖庙又名大天后宫,香火鼎盛,至今是名胜古迹,使祖国大陆移民的本土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在台湾得到广泛传播,加上以闽南人为主体的祖国大陆移民抵台后带去通行的汉文字和闽南话成为台湾一种最主要的方言,随着台湾的进一步开发,台湾文化与福建文化日趋一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共同的文化区域——闽台文化。

  晋江博物馆施琅纪念馆的一副对联称颂他:“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将施琅与郑成功相提并论,把施琅视为继郑成功之后开发台湾的先驱者,他们的功绩均可著之竹帛,重诸青史。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