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从破冰到统合

日期:2009-09-15 07:33:00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王震亚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30年来海峡两岸的文学互动

王震亚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海峡两岸处于隔绝的状态。但是,同文同种的两岸同胞,仍通过文学领域的交流得以沟通。当然,这种交流是历经曲折的。

破冰艰难,绕道第三地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为海峡两岸关系由对立走向对话敞开了大门。但是,当时两岸的文学交流起步维艰,一度不得不绕道第三地以实现互动。

  在美国,由于中美建交,台湾旅美作家聂华苓与其丈夫安格尔(美国诗人)共同创办的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WP”,为尚处封闭的海峡两岸作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这里,1980年,祖国大陆作家艾青、王蒙、袁可嘉终于有了与台湾诗人吴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1982年,台湾作家杨逵与祖国大陆评论家冯牧在这里相遇,度过了“同参加文学讨论、同吃、同参观游览”的美好时光。而1981年,老作家吴组缃赴美参加“鲁迅及其遗产”国际学术讨论会,与其仰幕已久的旅美台湾作家白先勇得以相识、相交。
 
  在香港,因为香港的特殊地位,香港文坛亦成为沟通两岸文学的一个重要渠道。不过,最初的交流仍遇到了困难。1981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出面主办有两岸三地作家共同参与的“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研讨会”。来自内地的作家代表团,由黄药眠带队,包括唐弢、罗荪、柯灵、辛笛、丁景唐、田仲济、叶子铭、刘锡诚、楼栖、林焕平、吴宏聪、理由等人。然而,原定出席会议的台湾作家陈纪滢、氩弦、洛夫却因台湾当局不发签证而未能成行。不过,陈纪滢还是设法送来了一篇题为《四十年代中国文学之演变》的论文。至于台湾诗人余光中,虽然到会,却不得不用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的名义。

  在新加坡,1983年,《星洲日报》与人民协会、写作人协会、新加坡文艺研究会联合主办首届国际华文文艺营。参加者既有祖国大陆的艾青、萧军、萧乾,又有台湾的洛夫、余光中。两年后,在第二届国际华文文艺营的告别宴会上,更是出现了感人的一幕:台湾作家三毛有感于今后可能回不了祖国大陆,而请求同时莅会的祖国大陆作家姚雪垠以“大陆父老”的身份亲亲她的面颊。

  1981年11月,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从事中国新诗研究工作的台湾诗人、学者高準到祖国大陆访学三十天,期间,高準与中国作家协会及上海作家协会负责人进行交流,见到了艾青、严辰、杜运燮、辛笛等研究对象,并与谢冕等学者座谈。工作之余,他还去了西安、成都、重庆、武汉、上海等地,登泰山,逛西湖,游绍兴,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遗憾的是,1982年,当他申请返台时,却遭到台湾在美国旧金山协调处的阻挠,直至1984年4月18日才得以返台。

作品互动,呈一时之盛

  较之作家交流的艰辛,作品互动要相对容易一些。

  在祖国大陆,现有资料表明,先是1979年的《上海文学》第3期与《当代》第1期率先发表了台湾旅美作家聂华苓的《爱国奖券》与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之后,《十月》、《作品》、《长江》、《收获》等刊物,又陆续刊发了於梨华、杨青矗、王拓、陈映真、李黎等台湾作家的作品。

  以单篇发表于报刊为开端,台湾文学作品的面世,迅速发展到出版作品集、单行本。1979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印了《台湾小说选》,第二年,北京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与广西人民出版社亦分别推出了《台湾轶事》(聂华苓)、《西江月》(李黎)与《白先勇小说选》等。再后,各种作品集纷纷面世。

  如今,台湾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有了祖国大陆版,而且,很多作家还出了文集、全集或系列。如,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林海音文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陈映真文集》、九州出版社的《黄春明作品集》、花城出版社的《白先勇文集》、花城出版社的《琼瑶全集》、海南出版社的《高阳历史小说系列》、安徽教育出版社的《余光中选集》、海天出版社的《罗兰散文》、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张晓风散文系列》、广东旅游出版社的《三毛作品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李敖大全集》等。

  与台湾文学作品在祖国大陆的传播相同步,祖国大陆对这些作品及其作者的研究也在这30年里取得了迅速的发展。1980年,《文学评论》与《新文学论丛》分别刊出潘翠菁的《台湾省作家——钟理和》与张葆莘的《旅居海外的台湾作家》。随之,评介、论析台湾作家及作品的文章与专著逐渐增多,加速了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比如80年代后期开始陆续出版的《透视琼瑶的世界》、《描绘历史风云的奇才:高阳的小说和人生》等。进而,把两岸文学作品放在一起,加以整体观照,譬如《海峡两岸小说论评》、《台湾与大陆小说比较论》、《扬子江和阿里山的对话——海峡两岸文学比较》、《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与《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2002)等。这些作品与论著表明:两岸同源,心心相印,虽然形貌有异,却能形成互补。

  在台湾,从1979年5月下旬到1983年,祖国大陆的伤痕文学一度成为台湾文坛的热门话题。先是《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转载了巴金的《怀念萧珊》,接着又刊登了不少同类内容的作品。此后,祖国大陆作家白桦、张贤亮、王蒙、高晓声等人的作品,也在台湾陆续出版。1984年,台湾诗刊《创世纪》还策划了《大陆朦胧诗特辑》。

  当然,彼时的台湾介绍祖国大陆的伤痕文学、朦胧诗,有些是出于政治的考量,着眼于所谓的“反抗”意识。但后来再介绍祖国大陆作家的作品,也开始注重其艺术价值,并附以文学评论。比如:1986年5月至9月,《联合文学》陆续刊出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会餐》等作品,并配上陈炳藻、谭嘉等人的评论; 1987年3月,《文星》也推出《大陆新探》专辑,除刊登阿城小传和印象记外,还附上了三篇评论,论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随之,莫言、苏童、叶兆言、余华、汪曾祺等人的作品也大举进入台湾的小说市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亦在90年代的台湾畅销,且掀起了文化散文热。

  在此期间,台湾的许多家出版社陆续开始出版祖国大陆作家的专集、合集,如希代、海风、谷风、洪范等。据台湾学者陈信元统计,自1984年至1990年底,共有200多部祖国大陆当代文学作品在台湾出版。

作家互访,单向到双向

  早在1979年,全国政协就宣布,邀请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参观访问,并准备组织祖国大陆各界人士去台湾参观访问。遗憾的是,台湾方面却提出了所谓的“三不政策”,宣称台湾当局与中共“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在此情况下,两岸作家的直接交往仍举步维艰。

  1987年7月15日,台湾地区解除从1949年5月开始实行的戒严;10月起,又开放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在此情况下,两岸作家间的交流与互动才有了新的转机。不过,由于台湾当局依然禁止祖国大陆居民进入台湾进行交流,所以在开初的几年间,两岸交流仍呈单向状态,主要是台湾作家借寻根问祖、探亲访友之机来祖国大陆交流研讨。1988年,台湾作家胡秋原、柏杨,诗人洛夫等,纷纷跨越海峡,奔赴祖国大陆各地。作家施叔青更是获台湾《中国时报》副刊赞助,采访了15位有代表性的祖国大陆作家,和他们作“对话实录”,并整理成《文坛的反思与前瞻——施叔青与大陆作家对话》一书,于1989年在台港两地出版。1989年,台湾诗人、作家郑愁予以及高阳、琼瑶、三毛、席幕蓉等人亦先后来祖国大陆探亲访友或参加学术会议。同年8月,台湾作家林焕彰等一行七人首次组团访问祖国大陆,与祖国大陆同行探讨两岸儿童文学的交流、发展与繁荣问题。1990年2月,陈映真率“中国统一联盟代表团”到北京访问,为民族的和谐而奔忙;5月,林海音在阔别41年后来到祖国大陆,发现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台湾藏书太少,便在返台后立刻寄来四大箱书,是其主办的“纯文学出版社”的全部出版物。

  进入90年代,台湾当局开始逐步放宽限制,于是,由单向发展为双向交流。1992年10月,余秋雨访台,与白先勇相谈甚欢。同年12月,研究台湾文学的刘登翰和作家袁和平获准访台,与台湾诗人痖弦、洛夫、商禽,小说家白先勇、朱西宁、苏伟贞及学者李瑞腾汇聚一堂。此后,李準、邓友梅、王蒙、陆文夫、从维熙、铁凝、王安忆、莫言、余秋雨、古继堂、古远清、杨匡汉、刘登翰、陈思和、曹惠民等祖国大陆作家、学者都曾访问台湾,与台湾同行交流。

  这种交流与互动,意义重大。正如白先勇所言:“两岸虽在政治制度上有所不同,但毕竟是从同一个文化出来,一遇到人性或文学上的问题,所走的路多少会有所相近。”所以,“文学是两岸人民心灵沟通的一个重要媒介。”商禽也表示:“若能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开始,无形中一切的隔阂都会慢慢消失,也能得到一些较真实的东西。”刘登翰亦说:“差异本身就是一种特色,由差异造成不同的观念,经过严肃的辩论,反而对学术有益处。”

历经曲折,共创新愿景

  进入新世纪,虽然民进党一意孤行,推行“去中国化”的政策,少数“台独”文论家霸占台湾高校中的文学教育,妄图使中国文学系在台湾成为“外国文学系”,使得两岸间的文学交流再遇曲折,但闸门已开,潮流涌动,“台独”逆流终究难以改变两岸交流、民族和谐的大趋势。

  近年来,两岸间的文学交流依然兴盛。据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CIP数据统计显示,从2001年1月至2008年9月,祖国大陆共出版“台湾相关图书”(包括直接引进的台湾出版物与两岸作家、学者关于台湾的论著)2925种,涉及328家出版社。两岸作家与出版社还携起手来,共创佳作。或同时出书,如2001年,祖国大陆学者陈友冰的新著《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台湾的“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在两岸同步出版;2005年,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遍地枭雄》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文汇出版社和台湾的麦田出版社同时出版。或共同执笔,如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遐秋与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共同主编《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2006年,祖国大陆与台湾出版界联合打造两岸儿童文学佳作丛书“浅浅的海峡”。这种联手,是两岸资源的充分利用;这种联手,是从交流走向统合的有益尝试。

  如今,台湾的“联合报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都不限制祖国大陆作家。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获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台湾《中国时报》1996年度的“好作品奖”,郭雪波的《大漠魂》获台湾第18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首奖等。而祖国大陆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主持评选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中,也包括了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白先勇的《台北人》、王文兴的《家变》和陈映真的《将军族》等。近些年,涵盖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已经出版了一二十种。对此,北京大学教授谢冕早就指出:“文学中国的整合业已在悄悄形成。这种弥合历史裂痕的工作,带给当今中国的显然不限于文学自身的意义。”

  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更迭,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更为这种交流与统合创造了适宜的氛围。当年9月19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亲率出版界及相关产业共475家单位赴台,与台湾书业界共同举办系列纪念活动。其中包括以“庆祝·回顾·联谊·展望”为主题的“纪念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周年座谈会”、以“从破冰之旅走向统合之路”为主题的“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周年成果图片展”、以“华文出版在全球化发展下应扮演的角色”为主题的第13届华文出版联谊会议暨两岸四地华文出版论坛、以“书香两岸·情系中华”为主题的第9届祖国大陆书展和第4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等。纪念活动除在台北设主会场外,还在台中、台南和高雄三市设分会场,展览展销祖国大陆图书,把纪念活动扩展至台岛大部。期间,祖国大陆、台湾各有四名作家在主会场现场签售。王立群、刘醒龙等作家还与台湾读者现场交流。

  早在2000年9月,柏杨在题为“温暖可以使残冰消尽”的专题演讲中就说过:“世界上两个族群被认为最难同化:一是犹太人,他们坚持他们的宗教,一是中华人,我们坚持我们的文字。”“方块字有它最大的魅力,那就是它强烈地凝聚了中华语族群。在五千年历史上,我们经历过约三百年的大分裂时代和约六十年的小分裂时代,各独立王国虽然各有各的主权,但大家却都是用的同一方块字,而方块字带来的统一意识,遂成为国家追求的最高目标,使分裂终于合而为一。”他认为,“中华人兄弟姐妹,经过一番互不相容的年代,最后自然会回归原始起点”。

  此话说得好。当现实面临诡谲复杂的态势时,文学是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并能提供真正对话的平台;而当现实出现新的转机时,文学又是开创新局面的重要助力。因为两岸民众都能从彼岸的文学中发现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时代背景和人生体验,发现两岸民众声气相求、心心相印的共同愿景。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