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闽台两地物资交流的历史渊源

日期:2010-01-07 14:34:00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杨瑞荣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杨瑞荣

 

  闽北的基础产业是农业,千百年来,辛勤的闽北人在此耕作生息,使之成为物产富庶的地区。闽北盛产水稻、小麦、甘薯等,被誉为“福建粮仓”。闽北林木总蓄积量1亿多立方米,被誉为“南方林海”、“绿色金库”。闽北茶笋连山,出产绿茶、红茶、白茶等,武夷岩茶、北苑茶更是享誉海外。闽北人利用瓷土制作加工陶瓷,有青白瓷、青瓷、黑釉瓷等,尤以宋代的黑釉“建盏”最负盛名。

  闽江是福建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60992平方公里,富屯溪、建溪、沙溪是闽江的三大支流。闽江不但是闽北与台湾地区交往的便捷通道,而且是两地物资交流的“黄金水道”。明清时期,闽江航运就异常繁忙,汀州、闽清、永泰、建宁及江西等船帮多在这一流域从事水上运输,鸡公船、矮坡船、马坦船、柴荡船、雀船仔、乌蓬船等成群结队,逶迤闽江及其支流,可谓“千帆远连天”。延建邵汀上四府的粮、纸、笋、菇、茶、瓷、图书等土特产及工艺品销往沿海各地及海外。下游的海产品、盐、干果杂货亦由此上溯,销往闽北各地或经闽江北上进入内陆地区。闽江沿岸的樟湖香山村仓峡“蒙泉”摩崖石刻是明代蔡潮留下的遗迹。据载,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时任漕运督使的蔡潮从闽江押运朝廷贡品、赋金上京,夜宿仓峡铺驿站,有感而发写下此二字。这方石刻虽然没有直接记录闽江水运的盛况,但蔡潮此行足以证明当年的闽江是闽北物资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

  闽北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有茶叶、陶瓷、稻米、木材、笋、纸等,这些物资通过对外贸易,源源不断地输往台湾,成为闽北与台湾物资交流的大宗产品。两地的物资交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十数种:

  日用品类主要有陶瓷、纸。闽北有良好的瓷土资源,早在宋、元间,闽北就已窑场林立,有建阳中布窑、武夷山遇林亭窑、南平茶洋窑、光泽茅店窑、圃城大口窑、邵武青云窑、松溪回场窑等80余处,产品有青白瓷、青瓷、黑釉瓷等,其中建阳所产的“建盏”茶器更是蜚声海内外。这些瓷器从闽江航道输往福州、泉州等地,再销往日本、朝鲜及南洋群岛诸国或邻近地区。泉州港是宋代我国四大贸易港之一,其中后渚港在中世纪被誉为世界“东方第一大港”,闽北陶瓷经此外销数量甚多。傅宋良《闽北宋元瓷器外销初探》一文认为,宋赵汝适《诸藩志》一书中记载泉州港外销瓷器中的青白瓷,部分“应属闽北窑口的产品”。该文还说,元汪大渊《岛珍志略》记载瓷器外销的地方44个,其中通过泉州港外销瓷器数量最多,而闽北建窑、大口窑等上乘产品亦多从泉州港扬帆出海。考古发现,泉州港府后山市舶司遗址出土的陶瓷中,“建瓷、吉州黑釉瓷的出土数占第四位”。此外,闽北所产的黑釉碗盏、青瓷划花碗、青白釉碗等,在我国的澎湖列岛、西沙群岛也时有出土,足见闽北瓷器早年就通过贸易或民间往来远销海外与台湾。

  唐宋以来,闽北各地造纸业繁盛,作坊林立,从业者数以万计。建阳的“建阳扣”、邵武的毛边纸、南平的“玉扣纸”皆为大宗出口产品,也是输台的紧俏商品。民国期间,还有外地人专营闽西北纸业的商行。如莆田县北高镇的林时霖、林祥霖兄弟,他们在福州下杭街开设聚源发溪纸行,专营闽西北所产的溪纸、白料纸、甲纸等,并印上“林聚美”牌号,销往台湾等地。现在,闽北造纸企业还为数不少,其中祭祀纸产量甚丰,每年输台数量有数千吨。

  粮食、茶叶也是闽北对台贸易的大宗产品。闽北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福建重点产茶区,所产之茶统称为“建茶”。早在唐宋时期,建瓯的北苑茶、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就名扬海内外。清康熙末年,曾任巡台御史的黄叔璥对当年闽台贸易的地区和货物来源述说很详细,“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于漳州则载丝线、漳纱、剪绒、纸料、烟、布、草席、砖、瓦、小杉料……泉州则载磁器、纸张;兴化则载杉板、砖、瓦;福州则载大小杉料、干笋、香菇;建宁则载茶……”显而易见,“建茶”在台湾很有销路。台湾商家也看好茶事之利,积极从事闽北茶叶的贩运或加工。如20世纪20年代初,原籍泉州的台商许堆金与其堂弟许加禄及同乡许文道到武夷山投资设厂,用半岩小种加工成“茶员”、“龙须茶”及禅薄花茶,在台湾设庄经销。

  通过茶叶贸易,福建各地茶种传到台湾,成为台湾诸多茶叶品种的起源。如台湾的香橼茶、皋卢茶源自福建的“绿芽佛手”;台湾的水仙茶、铁观音亦源自福建,而台湾的“青心乌龙”和“冻顶乌龙”则源自闽北。据《建茶志》载:清嘉庆时,台湾茶商柯朝从闽北建瓯带回乌龙茶苗,繁殖成今日台湾当家品种青心乌龙。《台湾通史》说得更详尽,“嘉庆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鱼桀鱼坑,发育甚佳。继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甚丰,遂互相传植”。台湾茶叶界认为,这是台湾乌龙茶的起源。建瓯市桂林有块碑文,详细记载了台湾吴振铎教授一行为台湾乌龙茶寻根访祖取得的成果。碑文书:“采制半发酵的乌龙茶树品种,其栽培与加工技术均源自福建。引入台湾后,迄今已成为台湾茶区的主要栽培良种。”“经考察证实,桂林村的百年矮脚乌龙老树,正是台湾的青心乌龙品种。”台湾的冻顶乌龙则源自武夷山。据载,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台湾青年林凤池赴京应考后入武夷山,携乌龙茶苗36株归台湾植于冻顶山,为台湾名茶‘冻顶乌龙’之祖”。闽北乌龙茶传入台湾后,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仅青心乌龙就占台湾茶叶种植面积的60%以上。台湾的冻顶乌龙更负盛名,六七十公顷的冻顶山,上百户人家均种茶,所制茶每斤售价达5万元新台币。从1976年开始,鹿谷乡农会每年还举办春、冬茶赛展销会。现在,除茶叶生产外,鹿谷乡的茶农还在茶文化上做文章,他们把茶广泛运用于食品乃至家庭保健用品之中,如茶菜、茶果冻、茶鸡尾酒、茶牛舌饼以及茶棕、茶枕等,从闽北引种的乌龙茶成为台湾鹿谷乡的一大经济支柱。

  粮食是闽北与台湾进行物资交流的另一大宗产品。闽北延平区有一个“五月十三日关公纪念日“,传说炉下镇的维端16岁到台湾做米生意,一次,台湾某官员回福建省亲,托其在台湾掌管大印两个月。此官省亲回台湾后,举荐维端进京当邮差。某日接一公函,要求五月十三日送达,因得关公相助如期到达,维端得以平安。于是,当地就以五月十三日为关公纪念日,并流传至今。维端其人替台湾官员掌管大印固然只可当做传说,但历史上闽北与台湾的贸易往来却从未停止过。据《南平文史资料》载,早时闽江沿岸商贸多有台湾米输来内地,说明闽北与台湾早就有粮食贸易往来。

  闽北盛产稻谷,是福建粮食的主要产区。据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的数字统计,当时闽北三府就有储谷量672000石,其中延平府257000石,建宁府263000石,邵武佛152000石。清统一台湾后,大批官兵入台,原本就缺粮少食的台湾米粮更加紧张,闽北便成为台湾粮食补给的重要基地。《台湾通史》说:“唯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兴化五府产米之区,足给兵粮。”后来,随着祖国大陆先进农业技术的传入和台湾岛内土地的开发,台湾农业迅速发展,“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所产粮食“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资赡内地”。于是,闽台之间出现了闽米交换台煤等原料的双向贸易。而在闽台贸易中,闽北所产的优质米又是与台湾进行物资交流的主要产品,这种贸易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1946年5月18日《江声报》刊登《福建以粮食交换台煤》一文写道:闽米换台煤,交易6个月。闽省每月交赋米3000石至沿海港口,由台湾派轮接运;台湾则每月交煤3000吨至基隆,并代运至福州。并说“闽米示经省政府指定浦城赋谷选拔1万石”。按谷米折率推算,此次换台煤的闽米共计1.8万石,其中浦城米几占二分之一。

  福州、厦门、漳州、泉州是闽台贸易的集散地,闽北则是闽台贸易的重要物资之源。《台海使槎录》所说输台物产有“泉州之磁器、纸张”,“福州之大小杉料、干笋、香菇”,实际上这些物资有相当部分来自闽北,而贸易量应以闽北所产的“建木”为大。

  闽北是“建木”的重要产地,区内不仅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水松、水杉、钟萼木、楠木、南方铁杉、沉水樟、竹柏、银钟树等珍稀树种,更有人工种植的松木、杉木,且产量为数最多。古代,闽北就有造林种树的传统,民间每逢喜庆之日,宾客筵宴之余,都要帮助主人栽植树木,以此绿荫道路,造福乡里;或寄望子孙长大成才;或子女娶嫁,以为资用。闽北人添丁有“添丁林”,陪嫁有“陪嫁林”,养老有“养老树”,所谓“载树忙一天,利益得百年”、“家有千株杉,没钱也心安”,“现在人养树,来日树养人”等谚语就是这一良好传统的例证。明人李默称:“建安县产杉木,比于楚材,岁中所伐,以亿万计。”

  闽台贸易中,闽北木材从闽江放排至福州转运外销。当年闽江及建溪、富屯溪航道除运输货物的木船外,沿岸各地均有从事竹、木运输的放排队伍。他们将木材排置水面,再用横木、内、蔑、竹卯固定成大张木排,用人工摇橹顺流而下至福州。由于木材销售量大,闽北许多商人在福州、宁波等地开设木行、木商行,专门从事木材转运和销售。清代中叶,仅建瓯一地经营杉木业者达200余厂,福州木材市场几为建瓯杉木所占。《明季北略》载:“福建延汀邵建四府山产杉木,其他木商将木沿溪放至洪塘、南台、宁波等地外发卖。外载杉木,内装丝绵,驾海出洋。”明浙江巡抚张延登在《请申海禁疏》中写道:“福建延平、长汀、邵戊、建宁四府出产并输出松木、绿棉,驾海出洋往往租借兴化府的大海船。”

  福建所产杉木称“福杉”,台湾建筑、制造家具多取“福杉”为之。《台湾通史》载:“台湾虽产杉木,而架屋之杉多取福建上游”。台湾多取闽北“福杉”,其原因有三:一是台湾虽产木材,但建筑所需之杉木缺乏;二是清代台湾建房修庙盛行,杉木需求量大,经营者利润丰厚;三是闽台一水之隔,朝发夕至,海上运输便捷。20世纪40年代以前,闽北的木材多是通过官方以物易物输入台湾。《闽台关系档案资料》中此类物资交流的记载有多则。如《福建特产商向台湾寻找出路》一文说:福州赖以木材为生计者多达十万之众,拟“以福建的木材交换台湾的煤和石油”。《关于南平、福州木业公会请以木材交换台湾肥料、糖、油等物资的函电》一文,对交换台煤的木材来源说得更详备,其中“南平木材同业公会代电”称:“查杉木为闽省大宗特产,又为农村副业,其产区盖在南平以上各县……”,台湾“尚有煤油、白糖或硫磺大量出产,皆为南平以上各县日常必需品……拟以木材交换煤油500吨、白糖500吨。”闽北历史上有多少木材输入台湾今已难考,但有关资料统计,20世纪30年代以前,闽省“建木”“输入额年占台湾木材总输入额十分之九”,闽北木材对台湾城乡建设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闽北与台湾两地的物资交流中,除茶叶、粮食、木材、煤、糖等物资外,台湾的鹿茸也是闽北的紧俏商品。明清时期,台湾少数民族以狩猎为生活主要来源,所猎之物多是山鹿,因东北三省所产鹿茸价格高,而台湾的鹿茸价格相对便宜,因此台湾的鹿茸多输入闽北以应不时之需。两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闽江是闽北的母亲河,也是闽北与台湾物资交流的纽带。两地物资交流互补互利,为两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