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理事论坛  > 正文

张曼新:为国牺牲敢惜身

日期:2011-12-23 10:03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斯洛伐克] 张曼新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简论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今年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在海峡两岸,在全世界的各个地方,中华儿女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纪念“武昌枪响皇冠落”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总结这一重大事件对于中国社会百年以来发展变化的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缅怀为挽救华夏沉沦的英豪们,祭奠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而献身的革命先烈。这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之所以成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个高尚的、纯粹的爱国主义者。正如他在《和平统一宣言》一文中所宣示的那样——“(孙)文,爱国如命!”这句话是他的自白,他整整四十年为中国崛起而奋力拼搏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句响遏行云的话语决非言过其实。爱国,是他一生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

  为了给中华民族探求出一条达到独立、民主、文明和富强的自由之路,孙中山毅然放弃个人优裕的生活环境,甘冒随时牺牲的风险,聚集革命同志,不屈不挠。辛亥革命之后,他又矢志不渝地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而奔波奋斗。正是由于这种彻底的爱国主义品格与追求,使得他在晚年能够接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坚决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迎来了第一次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孙中山作为历史的伟人,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们深入探讨和大力弘扬这位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操,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热爱祖国与矢志革命

  孙中山诞生于1866年,历经了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中国,正遭受着西方殖民主义列强的欺侮和压迫。在空前的内忧与外患下,1840年以后的中国人的爱国主义,集中地表现为救国主义,从林则徐到邓世昌,从龚自珍到谭嗣同,从魏源到康有为,近代中国爱国者的一次次奋起,一回回斗争,唯一的目的就是使祖国跃出丧权辱国的泥淖,而到达独立、自由文明和富强之袵席。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两三代中国精英人物的救国尝试都失败了。有鉴于此,孙中山冷静思考前辈爱国者的教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革命”方略,从而将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一手创立了当时中国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在《兴中会章程》中,首次发出了“振兴中华,维持国体”的呼喊。这个革命宣言式的章程,揭示了孙中山彻底摒弃了“清朝廷自可实行由上而下之改革”的幻想,斩钉截铁地宣示必须毫不留情地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古老的中国才能重获新生。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孙中山一针见血地指出:“由满洲人来将国家加以改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改革意味着给他们以损害。实行改革,那他们就会被中国人民所吞没,就会丧失他们现在所享受的各种特权”。“想由这样的政府和其官吏厉行改革,会有什么希望呢?”正是基于这样的体认,孙中山将推翻清王朝的黑暗统治与“为了我全中国彻底解放”这一终极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孙中山主张的变革,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创举,也就是厉行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主体内容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这一宗旨和方针,使得孙中山坚定不移地将爱国和革命这两者有机而紧密地结合于一体,亦即践行革命的救国主义路线。这样,从兴中会创立之日到1911年的武昌起义,也就是广义上的辛亥革命,共17载风雨征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组织了10多次武装起义,黄兴、陆皓东、史坚如、邹容、陈天华、徐锡麟、秋瑾、朱执信等英烈从容起义,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革命壮歌。

  辛亥革命在孙中山的引领下和千百名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拼杀下,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华大地延续了近三千年的封建帝制不复存在了。为了荡涤帝国主义和极权专制势力,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孙中山屡仆屡起、愈挫愈奋,又接连发动了“二次革命”和“三次革命”。由于中国近代国情复杂,所以爱国主义有其不断发展的过程,奉行革命救国宗旨的爱国者,必然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孙中山体认到中国需要在辛亥革命的基础上“重新革命”之时,中国的形势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孙中山认识到,热爱祖国与矢志革命的结合,就是要将爱国主义思想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在这一“顿悟”的过程中,孙中山在爱国主义思想的驱动下,从中华民族的利益来考虑和选择自己何去何从,痛下决心“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坚定地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改组国民党,将国民革命的目标指向帝国主义及中国的南北军阀。在国共合作的历程中,孙中山对于爱国、救国、建国以及革命的认知不断得到升华。他反复强调了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与中国走向现代化以及走向共和的关系。历史证明,孙中山所奉行的“要做赤诚的爱国者,首先要成为坚定的革命者”的鲜明理念,是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几代爱国者正是践行这一信念,终于使古老的华夏成为人们向往的新中国。

  爱国主义与祖国统一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史上自然具备一种维护祖国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分裂主义势力妄图肢解中国,他们有可能在某个时期或在某些地区得逞于一时,称王称霸,但最终会被人民推翻,为历史唾弃,中国又复归于统一。

  孙中山投身革命之初即已认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然而,作为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东西方“列强鲸吞瓜分”,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军阀们割据厮杀。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 这一期间他始终不渝地把争取民族独立与捍卫祖国统一这两大任务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孙中山提出革命者要去掉“打天下,坐天下”的封建帝王思想,实行“平民革命”,推翻皇权专制的清王朝,让中国脚踏实地迈向共和。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更加深刻体认到全国人民“热望祖国成为强大统一之中国”的心声,他掷地有声地宣示,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当为统一独立与兴盛之国家”。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中,明确规定中国必须实现五大统一——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政之统一、财政之统一。也就是要用共和制度统一中国。

  辛亥革命以后的岁月里,孙中山的言行都离不开维护中国统一这个问题。他在1917年和1921年所进行的两次护法运动,都是为了削除分裂势力,全力统一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到了晚年,孙中山热爱祖国与统一国家的思想更为炽热。1924年初,他在一次演讲中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作为一位赤胆忠心的爱国者,孙中山为了国家统一大业,在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一如既往,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用光照千秋的业绩,谱写了“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壮丽乐章。

  热爱祖国与建设国家

  孙中山将毕生探索出来的思想归结为三民主义。革命和统一都属于民族主义范畴,也就是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解放,摆脱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使中国达成大一统和民主、自由、进步。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再实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权主义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三原则,也就是普遍平等的意识。孙中山有言:“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对国内的专制和不平,便要应用民权主义,提倡人民的权利。提倡人民的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孙中山将“民为邦本,邦本固宁”视为民权主义的要义,进而在政治上建设国家,实现政治民权化,即以“全民政治”来取代“间接民权”,建立“万能政府”和“专家政治”,以实施“公天下”这种“大同世界”的政治体制,也就是建设“全民政治”,亦即“实行民权真宪政,只见公仆不见官”,让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思想和实践永远植根于全国人民的心田,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和国。

  孙中山深知,革命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推翻腐败不堪的清王朝以后,必须立即进行国家的全面建设。孙中山把热爱祖国的火一般情感,落实在行动层面,一是奋力贯彻民权主义,在政治制度上改造中国,让祖国一步步完善地走向共和。二是在经济上建设国家,倾力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面貌,在民生主义上下大气力,建设一个民众能够过上小康生活的“至完美”、“至安乐”的社会。民生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必须体现和实现“民有、民治、民享”这样一种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大同思想。

  大力弘扬孙中山思想

  孙中山“一生奋战求共和”,他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是他的光辉思想和不朽精神。辛亥革命之后,他就任临时大总统,喊出“复兴中华,统一中国”的口号。革命目标达成后,他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决然抛却了“官本位”的陈腐观念,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全心全意建设国家,实现国富民强,同时全力以赴,完成国家的统一。这就是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站立在制高点上的时代呼声,也反映了当时的主流民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真诚的爱国主义者,辛亥革命100年来,孙中山在几代中国人中均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也赢得了五大洲华侨华人的无比尊敬。近100年来,他在国内不同党派,不同信仰的人们的心目中,都被视为二十世纪中国的伟人。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辛亥革命到今天,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在民族、民权和民主这三大方面的进展,世界有目共睹,尤其在经济建设方面,更令中华儿女扬眉吐气。在全世界中华儿女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倾力实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同时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地尽快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是两岸同胞与海外侨胞今天所面临的重任。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历史发展的推进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信仰,是民族凝聚的伟大旗帜。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千千万万个爱国者,无一不在坚持追求祖国的统一与强盛。纪念辛亥革命与发展两岸关系密切相连,两岸同胞理应在今后进一步携起手来,求同存异,凝聚共识,积累互信,共创双赢。

  辛亥革命是两岸人民共同纪念的伟大节日,孙中山思想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践行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方面要面对现实形势,一方面要明确方向目标。孙中山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爱国、革命、统一与建设。作为两岸同胞最重要的基本共识,更作为“同志仍需努力”的正确方向,两岸通过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在国家与民族认同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寻求共识,以促使两岸关系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这是辛亥革命烈士秋瑾于1905年所作的诗句。祖国一定要统一,中华民族一定要复兴,这就是孙中山始终的追求和奋斗目标。我们今天弘扬孙中山思想,就要继承他的遗志,以“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气和勇气,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体念时艰,励精图治,为完成统一祖国和振兴中华这两大历史重任而忘我奋斗!

  (作者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欧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主席)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文化网 | 西藏人权网 | 浙江统促会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