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二水 二林 大村 大城 北斗 永靖
田中 田尾 竹塘 伸港 秀水 和美
社头 芳苑 花坛 芬园 员林 埔心
埔盐 埤头 鹿港 溪州 溪湖 彰化
福兴 线西
乡名昔作“二八水”,由来于“二分水圳”与“八堡圳”二水圳道间创建聚落,各取其一字为乡名。二分水圳彰化县志误作二八水。又云“八堡圳”与“十于庄圳”,同从浊水溪引水,成八字形,故称二八水。民国九年改称“二水”。
乡名由来于往昔一带为巴布萨平埔族(Babuza)二林社(Gielim)所在地。雍正年间闽籍移民抵此垦荒,至乾隆末二林发展成一物产集散交易中心。
乡名大村,昔日称燕雾大庄或燕雾内庄,因于燕雾山下(即八卦台地)移民聚集形成一大集村,故得称。康熙年间大垦首施世榜,率众佃抵此开垦,凿八堡圳以灌农田。雍正八年燕雾内庄,至乾隆末年陆续垦成,形成村庄。
乡名昔作“大城厝”,民国九年改成“大城”。其由来,谓道光初叶有同安县吴姓族人相继入垦于此,聚集成大集村,筑土垒以御盗,匪故得称,一带荒埔在康熙末年,有陈世翰者,率众合力垦成。
镇名北斗昔作“宝斗”,因东螺街在嘉庆十一年,遭漳泉械斗所殃及,且接着被洪水冲毁,乃于道光元年迁建新市街于现址。宝斗之由来为因照都市计划,采井字型整齐街道图案建街,酷似宝斗仁,故得称;又云译自巴布萨平埔族东螺社Baoata之Bao为“宝”,ta为「斗」。道光二年,取宝斗近音雅字为“北斗”。
乡名永靖以前称作「关帝庙」,民国九年改成永靖。永靖一称,由来于嘉庆十八年彰化知县杨桂森所命名,相传寓永久平靖和平之意,因为闽粤冲突不断之故。而瑚琏有辅天宫,主祀关圣帝,故这一带统称关帝庙,日据前期一直统称关帝庙,民国九年恢复旧名永靖。
乡名田中昔作田中央,民国九年改称田中。其由来因居民在水田之中央筑屋成村庄,故得称。一带之地昔为洪雅平埔族大武群郡社社域,康熙末年施世榜、黄仕卿等人筑八堡圳与十五庄圳灌溉,开垦此地。
乡名出自地当八堡圳二圳(十五庄圳)之末段水田地带所尽之处,因而得名。一带昔为洪雅平埔族(Hoanya)分布地。康熙末年,客籍移民入垦,境内饶平厝、镇平庄、海丰仑庄皆移用其粤省故乡地名。
乡名昔作内芦竹塘,因初辟之时,一带多芦竹丛生之沼泽,故得称。且因与二林镇外竹里旧名“外芦竹塘”有所区别,以其在内方,故称“内芦竹塘”。一带在雍正年间,有广东省潮州府饶平县詹宽怡等人来垦,至乾隆年间,萁族人相继渡台入垦。
原称为新港,乡名由来于新建的港口,而得名,一带为大肚溪下游一分歧,昔日可停泊小船。因与嘉义新港乡同名,于民国四十八年七月一日,改称伸港乡,盖“伸”与“新”音相近以别之。
乡名由来,相传因以前排水不佳,发出臭味,故称为臭水,后来以近音雅字代之,称为秀水。一带昔为巴布萨平埔族居住地域,移民入垦后次第形成村庄。
和美民国九年以前称作“和美线”,地名由来据说寓意戒械斗,按一带为从线西一带东进之泉人,与从彰化西进之漳人相接触之处。和美地方昔日为巴布萨(Babuza)分布地,地方传说曾有番社“卡里散”,平埔族语之译音字也。
乡名“社头”由来于往昔移民在巴布萨平埔族大武郡社之上头建庄,因得称。康熙年间大垦首施世榜率众佃拓垦于此,至嘉庆年间发展成街肆。
芳苑乡名昔作“番仔挖”,因一带原有巴布萨平埔族居住,又有一条溪作弯折状称“挖”,故得称。民国九年因一带多海岸沙丘,乃改称“沙山”。光复后以当地曾有举人洪算量之邸宅号“芳苑”,乃改称芳苑。
乡名昔作茄苳脚,因在茄苳树下创建村庄,故得名。民国九年改称花坛,由于茄苳脚之闽南语读音与日语花坛之音读Kadan近似,故于民国九年改称今称。一带至乾隆末年,因水利兴修,移民涌至,垦地日广,次第成庄。
地名由来据说清代有人在此种植烟草
(台湾人称烟为芬或熏),因而得名。初作芬兰新庄。惟种植可能并非一般烟草而是鸦片烟,即罂粟。一带之土地昔日属洪雅族(Hoanya)猫罗社所居。康熙初叶闽人来垦,至雍正三年大垦首吴洛率佃入垦,凿圳辟田。
康熙末年泉籍大垦首施世榜筑八堡圳,引浊水溪之水灌溉本镇,先后从闽、粤有张、詹、江姓移民来垦,至雍正八年形成员林仔庄、东山庄,乾隆六年发展成街肆,镇名自取自街名,员林仔或做下林仔,因其初辟时,原为树林茂密之地,居民在垦余之圆形森林处筑屋成村,故得名。
埔心以前称作大埔心,民国九年改称坡心,按“坡”与“埔”闽南语音近似之故,民国三十四年底再改称埔心。本乡往昔移民入垦时,一带多荒埔地,适居其中心位置,乃得称。
乡名因初垦时一带为蒲盐菁茂生之地,故得名。或云入垦初期为盐份很高的荒埔地,因得称。一带昔日属巴布萨平埔族马芝遴社域,汉人移民从雍正至乾隆年间入垦,次第形成村庄。
乡名由来于在莿仔埤圳之圳头建村庄,故得称。一带在雍正初叶,有粤省客籍垦户罗泉等人来垦,创建新庄仔庄、牛稠仔庄等聚落,乾隆初叶,闽人大量涌入,客籍迁移永靖、东势角(台中县东势镇)。
镇名鹿港,昔亦作“鹿仔港”,初见于高拱干慕修台湾府志中(康熙三十四年),其由来有二说,一即因地当中部地区米谷输出港,以米仓之方者称“鹿”,一为因往昔一带鹿麋成群,初猎鹿以输出鹿角、鹿茸、鹿皮、鹿脯,因得名。
乡名因一带为浊水溪扇形溪道东螺、西螺两溪之间的泛滥平原上,地名由来于为浊水溪本支流河道间之沙洲地,故得称。溪州地方往昔为巴布萨平埔族(Babuza)眉里社之社域。
乡名由来于介于溪道之间,取其“溪”,又一带荷婆仑、连干溪、内山脚新庄仔、四块厝等地有沙丘环绕,在其中之盆状低地,故以“湖”称之,合而成地名。昔称溪湖厝。本乡为洪雅平埔族(Hoanya)大突社属域,一带垦殖开始于雍正至乾隆初叶,有泉州府南安县大批杨姓垦户来垦。
以前称作半线,雍正元年新设一县于半线街,改称彰化县。县名由来,据福建巡抚王绍兰彰化县城埤记中之:“实受众心,保城保民,彰圣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欤”,寓其显彰皇化之意改为彰化。
乡名由来于福建省移民,在此落居成村,寓兴盛之意。一带原为巴布萨平埔族马芝遴社属域,汉人之入垦,大约从雍正起,至乾隆年间。
民国九年以前称为下见口,地名由来于其西北方有口厝聚落(今线西村),由内陆地区,抵此见到口厝庄,因得名。后来改称线西,因为在彰化市(半线)之西,昔日属于线西堡属域,故取为乡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