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2年第二期  > 正文

金门揽胜

日期:2008-06-05 08:39 来源: 作者:碧雪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碧雪

  金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的厦门湾口,共有大金门、小金门以及大担、二担等10多个大小岛屿,总面积约178平方公里,其中大、小金门占总面积的85%。金门和厦门之间相距6公里。退潮时,金门马山连营区距厦门角屿岛只有1800米,可谓近在咫尺。金门岛面积150多平方公里,东西长20公里,南北长15.5公里,中部狭窄处仅3公里,太武山雄踞东部,海拔253米。金门四面环海,环岛多港湾口岸,可停泊船艇者计30 余处,潮高水深。  44年前的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厦门前线近500门大炮一齐开火,2.6万余发炮弹,在一小时内狂泻在国民党军队驻守的金门岛上。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八二三”炮战。此后,福建前线与金门之间相互炮击长达20年。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了历史,渐渐远去。随着两岸形势的变化,金门这个

台湾当年的军事重镇,如今那层神秘的面纱悄然褪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鲜又古老的金门。

               到金门,像回到古老的台湾

  现在金门约有五六万人口,绝大多数人祖籍在闽南,其口音与厦门口音几乎无异。现在金门岛上的现代化建筑为数不少,居民生活较为富裕。漫步在金门街道上,可以看到店铺林立,一片兴旺景象。开放观光9年了,金门仍然有太多尘封的宝藏至今仍在陆续规划中,有些新景点甚至连当地人也没去过。

  在大陆所剩不多的古老闽式建筑,在金门竟成群地出现。不过,金门的闽式建筑至今仍以聚落形式呈现。甚至,在旧金城北门外还有一整条明代遗留下来的老街,两旁的住屋大致维持明朝的格局,路中央的石板几百年来原封未动。金门的水头、琼林、欧厝、珠山、山后、南山、北山等7个聚落,在1995年被划入国家公园保护区内,未经许可,任何人都不能乱动这些原汁原味的历史遗迹。金门的村庄也依旧保留着单姓集居、鸡犬相闻的聚落生活方式,这是最古老的文化遗产。走进金门的老巷中,你会感受到好久不见的那种传统的“人情味”。

  在金门除了有祖传的古朴,还能领略到些许“异国情调”,那就是中西合璧的“番仔楼”。说这话得远溯至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前后,经济濒临崩溃的清廷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五口”包括金门对岸的厦门,许多不得已的金门老乡就由厦门远赴南洋讨生活。有幸致富者,多半会将钱汇回故乡建宅或兴学,顺便也把欧洲殖民者传至南洋的西式建筑情调带回金门。洋房和闽式风格融合后就形成了“番仔楼”中西混血的奇特景观。

                 金门厦门本是一家

  其实金门原本就是厦门的一块地盘,金门人讲闽南语的特殊语调和厦门腔也非常相似。而且文化、习俗和经济上也一直互通,今天走在金门街上,到处有可以看到通过“小额贸易”的大陆货放眼海上,一些福建渔船根本就是贴着大小金门的沿岸撒网捕渔,这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在大金门东北角的马山观测站,和小金门西北角的湖井头战史馆,都能用望远镜看到对岸大陆同胞活动的地点。能见度高的时候,在湖井头还可以见到厦门海边新建的国际会展中心。有趣的是,小金门去年12月底刚开张的国家公园烈屿游客中心,墙上有大地图,详列了金门与厦门、同安的地名——许多村庄名称也一模一样。

  也许正是当年在战地政务管制之下,才使得金门隔绝了外界的干扰,得以将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资产保留下来。而战地政务也为金门创造不少全球独一无二的战争遗迹,例如凿山挖洞而成的战备军道、军营医院。有些要塞至今仍未开放,例如太武山中的擎天厅及料罗港。不少军事用地则因暂时无仗可打,正逐渐转交金门国家公园托管,最新开放的是小金门的九宫坑道以及大金门的五虎山自然步道,将来还有大金门中山纪念林的乳山游客中心等地都将陆续开放,新景点会越来越多。金门的“古朴味”、“异国感”、“大陆风”,加上战地遗迹,景观更无可取代,如此独一无二。

                世界文化遗产又一胜景

  面积只有150平方公里的大小金门,可看的宝藏如此多样繁复,深深吸引中外游人。台北市文化局已经计划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请,提名金门为“世界文化遗产保留地”。如果你有机会到金门一游,建议你从保存完整的独特古厝开始。欣赏金门古厝,最重要的就是放慢速度。如果能先读一点相关介绍更好。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只是漫步其中。但许多老房子至今仍有人住,可别不敲门就闯进去。

  金门有七大聚落,如果你在金门只有时间看一座聚落,建议你去大金门岛西南方的水头。金门人称“有水头富,无水头厝”,意思就是就算你象水头人一样有钱,你也不一定能把房子盖得像水头村的一样,可见这个聚落有多漂亮。水头的建筑又以得月楼最为著名。这是一栋建于1921年的枪楼,楼层中设有架枪的洞孔,是以防御为主的建筑物,属于水头村42、44号洋楼群的一部分。水头村因为靠海,比较容易向外移民,最终致富、汇钱回家起新厝的人,也相对比别的村头多。全金门的“侨汇”洋楼,盖最多的就是水头,印度尼西亚“金”侨黄辉煌的家——得月楼群,正是个中翘楚。

  富裕的水头,不只有洋式建筑。面对得月楼,右边有条金门国家公园的自导步道。顺着步道前行,就会看到金门最早的闽式集体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水头十八间”,门牌9号为其代表建筑黄绍光宅。一排又一排二落大厝整整齐齐的组成中国南方常见的“梳式”布局,前低后高,通风良好,又可御敌。这片建筑比金门另一座住宅群——山后民俗文化村早了120年以上。

  沿着十八间的最后一栋——黄绍光宅向左转,小广场后就是印度尼西亚华侨黄天露宅了,正面上书“民国十九年”。这是很有意思的混血建筑,闽式的二落大厝旁边加盖有正面独立出入口的“护龙”,“护龙”上再加建洋楼,可以想见这一户人丁之兴旺。这栋建筑最吸引人之处是墙上的彩釉图案,72年过去了,色彩仍然鲜艳如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