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吴艺煤
迈出机舱门,踏上台北桃园机场的土地,潮湿的空气迎面扑来,我才相信真的是来到了台湾,来到了我日思夜梦的家乡。看着那一幢幢似曾相识的建筑,看到那一张张似曾相识的面孔,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同胞们,我好想对你们大声呼喊:我回来了!家乡的父老同胞姐妹们,我终于回来了!
漫步台北书局
台湾把书店称作“书局”,重庆路可算是台北市书局最集中的一条街了。大大小小书局近百家 ,其中“三民书局”、“金石文化广场(金石堂)”、“儒林图书”都颇有些名气。书局的布置大同小异,一般一楼是综合图书,小说、历史、法律、计算机、学生辅导资料等书籍陈列其中。二楼图书分类就更细了,各个学科规规矩矩,有的文理还分开在两个厅。三楼文化用品应有尽有。我来到“金石堂”的二楼,迎面是一个大台子,台子上竖着“最近新书”的招牌,主要推荐的是一些卡通漫画或设计的比较温馨的言情小说,陈水扁的《世纪首航》也在其中,我拿起那本书问店员卖得 >如何?她苦笑着做了个无奈的手式,看来也没什么人买。
来到另一家书局,在“旅游类”书架旁,终于看到介绍祖国大陆的图书——《北京》、《桂林》等几本旅游图书,这是我见到的介绍祖国大陆比较多的书店了,一看店牌,哦,“三民书局”,想必是一个经历复杂历史变迁的书局了。我来到“政治类”书柜,想看看有没有宣传“台独”的书,由于时间仓促,不得不匆匆离开。 转了十几家书局,大概印象是,卖儿童书的多,像卡通类、漫画类等等,价格多在100-200台币(1元人民币约4台币)不等,小说类占的地盘儿也不小,大概是笔者寡闻吧,一位乡土作家的作品也没找到。中学生的辅导资料、小说等专栏前选书的人稍多,看来中国人考试压力都不小啊。 离开书店,看到街上的报摊上正在卖2002年挂历,我上前用手指着一本日本风景挂历问摊主,有没有大陆风光的,卖报的老者翻找了一下说:“没有,今年没有。”“今年没有?”那么,明年、后年会不会有呢?看到那摆满异国风情的挂历,望着身旁那些和我一样成长于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同胞,你们对彼岸又了解多少呢?我忽然想起,这是台湾,台湾风光、大陆风光大概不好卖?我很有些惆怅。
夜逛“饶河”
对于“吃”,国人向来是“孜孜以求”,于是就有了名目繁多的吃的学问,并美其名曰“饮食文化”。在台湾,尤其是台北,夜市小吃更是有集中国小吃文化之大成的态势。圆环夜市、饶河夜市、万华夜市、华西街夜市、士林夜市、办公馆、通化、辽宁街、师大路夜市,还有延平小吃、永涛街小吃、淡水小吃等等,各处的夜市小吃,各有其为人津津乐道的名食,士林夜市以大饼包小饼、豆花、蜜豆冰、炒花枝为招牌。饶河夜市又以花枝羹、蚵仔煎、担仔面为特色,都是五花八门、香气扑鼻,令人胃口顿开。你要真的逛去,送你一句我在夜市里看到的话:“好吃,别过量呦。” 12月中旬的台北夜晚,很有些凉意,乘车来到饶河夜市,远远就看到那象征着中华古老文化的牌楼,“饶河观光夜市”几个大字镶嵌中间。 晚上9点左右,正是夜市最“火”的时候,沿街而列的两排“吃”摊,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眼望不到头,粗略估算,总得有三、四百个摊位。我慢慢地走着、看着:“新疆烤肉串”、“福州世祖胡椒饼”、“北京糖葫芦”、“上海……”本来海峡两岸就是一家,同祖同宗,连夜市里的小吃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员林臭臭锅”、“宜兰名产正统梅花湖包香卷”以及上面提到的蚵仔煎、花枝羹等又透着台湾饮食文化独特的香气。
摊主的吆喝声、锅碗的碰击声,又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北京的庙会。药膳汤熬出来的羊肉排骨,没有一点膻味,脆软的胡椒饼又使你欲罢不能,几十种冰激凌令人目不暇接,还有各种水果如释迦、火龙果、莲雾等这些北方几乎没有听说过的品种,在这里应有尽有。融进那吃的海洋里,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好吃,别过量”的忠告,也更能体会到古老中华饮食文化之精髓。我忽然想,要是海峡两岸的人民自由往来,祖国大陆各省的特色小吃都汇集到夜市里,那不更好吗。
“槟榔西施”
嚼槟榔,在台湾也算是一景,记得看到一篇文章这样写道:“驶往台东一带的公路,都是血红色,那是被车轮碾碎的槟榔汁!”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大致反映了东部的槟榔树之多,不过近些年,槟榔树和嚼槟榔的逐渐少了,可卖槟榔的小店反而多了起来。 “槟榔西施”就是台湾百姓送给那些在公路边小亭子里卖槟榔的小姐的“美称”。从台东的垦丁到高雄,沿公路旁有很多这样的小亭子——几平方米至十几平方米大的玻璃亭。每个小亭子还有其雅号,如“金闪闪”、“好男儿”、“BOSS”等等。夜晚,竖立在小亭子上的彩色日光灯,散出“诱人”的弧光。小姐们端坐在其中,有意思的是,每个小姐都好像比着看谁穿的少,个个浓妆艳 抹袒胸短裙。为我们开车的司机好像看出我们好奇心,找了一个比较漂亮的亭子停下车来,只见一位“西施”手拎两小袋槟榔来到司机前,这位漂亮的小姐几乎是泳装了,司机问我“辣不辣”(指小姐的装束),我拿起相机,问小姐,可不可以拍一张照片,小姐甜甜笑着,急忙跑回亭里。
据说,“槟榔西施”为了能多卖些槟榔,也有互相比赛谁最“辣”的,搞的有些地方交通事故频频,警察对这种“辣”西施也没办法,只不过罚百十元台币罢了,还得好言相劝,“求”她们把衣服穿上点。其实,“槟榔西施”的收入并不高,月薪一般在一万多台币(约三千左右人民币),这在台湾,算是低的。寒流袭来,也真的够她们“辛苦”的了。回到酒店,看到电视里在播放政府为减少山体的滑坡而砍伐槟榔树,引发槟榔人家与政府官员争执的新闻,我忽然同情起那些“槟榔西施”了。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