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2年第二期  > 正文

将军桑梓情

日期:2008-06-05 09:10 来源: 作者:陈浩望 王仁生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记台湾退休中将王无冕先生

                   陈浩望 王仁生

   2001年7月21日,笔者在湖南攸县南苑山庄采访了台湾退休中将王无冕先生。

  门开了,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身板高挑而健壮的先生,雪白的衬衣上每只钮扣都扣得整齐,透出军人风纪。站在旁边的是王先生的夫人黄水仙女士。寒暄后,宾主坐定,我们说明来意。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黄埔同学四海同心会的同仁们在北京聚会时,王先生作为与会者,受到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的亲切接见,1999年应中共中央统战部的邀请,王先生和夫人黄水仙女士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的天安门国庆观礼。

  第二天,我们来到王先生的故里看到重建的王氏族宅。这是一幢古典式的建筑,依山傍水,气势雄伟。

  王无冕先生,原名菊文。1936年12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攸县菜胧村柴冲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就读于县城至善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茶陵县中学。1949年,考取前国民政府陆军训练司令部学生总队,不久,随青年近卫军赴台湾,在台湾军界服务。数十年来,工作之余,王将军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和父母、亲人。

  海峡两岸“三通”后,王先生终于和家人取得了书信联系。当他知道父亲和继母尚健在时,悲喜交集,王先生将父母照片贴在墙上,率领全家跪在地上朝照片参拜。半夜起床,又取出家书抚摸着,看了一遍有一遍,他迫切地希望回家探亲。但当时他仍在军界服务,按台湾当局的规定,不能回祖国大陆探亲。他只好频频用书信和亲人联系,表达怀念故土亲人的情愫。胞弟王青文在回信中深切表达希望哥哥回家的愿望,并言及家人和父老乡亲“洒扫庭院,壶浆以待”的热切心情。王将军情不自禁,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赋了一首古体诗:

                 斑竹枝,斑竹枝,

                 点点泪痕寄相思。

                 楚客欲知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如泣、如诉的诗句深沉地表达了王将军的乡愁、乡恋和乡思。

  1992年7月,王将军的弟弟王青文去台湾探望兄长。阔别近50年,一旦聚首,兄弟俩有说不完的话儿,亲情的联络、彻夜的长谈使王将军对故乡有了更多的了解,动起了为故乡做点事情的念头。攸县第六中学坐落在菜花坪乡荷叶组。学校急需兴建科教大楼,更新教学器材,政府拨款有限,群众集资也难,更谈不上拿出资金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奖励优秀师生员工了。王将军得知后,向攸县六中捐献人民币20万元,并召集原南屏乡在台的老乡、朋友商议,筹集人民币10万元,共计30万元,以“教育奖助基金会”的名义汇到了攸县六中。按章程规定,逐年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助学金和奖学金;也对教职工中的佼佼者颁发奖金。全校出现了你追我赶的教学竞赛局面,大大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家境贫寒的学生肖跃辉连续6年获甲等奖。他发奋用功,1999以湖南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取了北京大学。

  时间与日俱增, 乡思也与日俱增。当王先生知悉父亲王润生“期盼王家祖孙四代大团圆”时,决心辞去军职,积极准备回乡探亲。台湾有关方面允以更高军职挽留王将军,但王将军不为所动,毅然挂冠离任。  1994年12月,王先生举家回乡探亲。“少小离家老大回”,激动复杂的心情实在难以用笔墨形容。父子兄弟相见,抱头痛哭。两岸亲人“西窗剪烛”,共话离情直至鸡鸣……   次日,王先生清早起床,步出家门,走向田野,登上童年时放过牛砍过柴的山冈,远眺四方;下山后,又在童年时捉过鱼、摸过螺蚌的池塘边走走。路边盛开的野菊似乎含着笑意迎接归来的游子。早饭后,他在兄弟的陪同下,挨家挨户问候,遇到童年时的朋友更是有说不完的话儿……几天来,对故乡的实地了解使王先生感到,祖国大陆并非台湾内外某些媒体宣扬的那样落后,40多年来,祖国大陆的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只是由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王先生赠送每户乡邻美金30元,聊表寸心。他和夫人黄水仙女士仔细商量后,一个帮助家乡治山、治水、修路、保健、美化环境的计划在王先生伉俪心中酝酿成熟。

  柴冲有5个村民组,100多户。村民们赖以生活生存的主要是33公顷水田。山冲的高处有3口山塘,灌溉用水就靠这三口山塘。可是排灌的水渠年久失修,漏水严重无法使用。干旱时,村民为争用水,斗殴时有发生。王先生决心投资修渠。——全部用混凝土构筑,做到三面不见土,密封不漏水。经4个月的施工,18条水渠、2座桥梁、6个涵洞全部高质量完成。渠道全长6300米,全部开支30余万元。水渠全部筑好后,水流随人意。此后,30多公顷水田将年年丰收。

  谚云:“要致富,先修路。”路是经济大动脉。柴冲垅里原来都是泥路,晴天一把刀,落雨一团糟;行路难。这种路况,王先生从小就印象深刻。他决心投资修路,村民闻之,手舞足蹈。说干就干,几个月后,两条长4976米、宽2.7米,厚10公分的水泥路修好了。完成主干以后,又修支线,把水泥路通到70多个农户的家门口。

  柴冲前后左右的山坡,基本上是没有经济价值的灌木林。王无冕先生的弟弟王珠文早想开垦荒山、营造果林,搞活经济,但苦于没有开办费。王先生知道后,大加赞赏,表示支持。经村委会同意,王珠文承包了2公顷荒山。王先生向村里交租金4万元,接着又投资26万元购买苗木。笔者在村里采访时,只见山坡上是一望无际的翠绿,挂了果的柑桔树和其他果树生机盎然。  2000年春,王将军再一次从台湾回家探亲,他和家属提着好几个胀得鼓鼓的大旅行箱子。箱子里装的是用塑料纸包扎着的一兜兜花苗,有圣旦花、九重花、广玉花、七里香、摇钱树、发财树等 50余种,都是台湾特产珍稀花卉。先生早就买下这些花苗在台湾自家的花园里试种,浇水、追肥、剪枝,培育了很长一段时间。回攸县的前一天晚上,将花苗包扎、装箱,忙了一个通宵。他和家人搬运着这些装着花苗的沉重箱子上飞机、过海关、乘火车、坐汽车,人不离箱,箱不离人。担心中途花苗坏死,进入宾馆后,立即打开箱子,在浴室里透风洒水……回到老家,王先生亲自动手,在村中路边、空坪隙地和重建的祖宅花园里细心栽种。王先生说,他要把故乡美化成公园一样。  王先生还为村民们安装了自来水管、架设了闭路电视、在祖宅内安排了老人公寓,还为禹王宫等文物保护单位捐款维修。

  王先生对乡亲们情同手足,谁家有特殊困难,他就解囊相助。村民王源永跌断了腿,他汇款督促他上医院接骨。村民王炳文患胃病、王斌新患肺结核,他都汇款督促他们去医院治疗。柴冲村有个76岁的老太婆叫徐梅英,7年前,因病瘫痪,长期躺着。王将军叫侄儿专程从株洲市买了一辆铝合金的三轮手推车,送给徐梅英。第二天清早,当徐梅英的儿媳推着婆婆坐在三轮车上到将军家去感谢时,将军连早餐都顾不上吃,亲手推着三轮车陪徐梅英观赏四野景色……

  王先生的一系列义举,使家乡柴冲焕然一新,经济收入也大大增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上了新的台阶。村民陈珠明深有感触地告诉笔者说:“回乡的台胞很多,象王先生这样的台胞却很少。王将军一心一意想着别人,很少考虑自己。”台湾作家侯人俊先生和尹金生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写道:“王无冕中将,自1995年探亲以来,常赴北京、天津、南京、上海、长沙、昆明、深圳等大都会参访,广交政经关系与人脉,直接间接引进台资,协助经济发展,其爱国、爱乡、爱家之情操,深获各界所推崇。尤堪称道者,其爱国民族意识强烈,无论人在何处,冀望国家早日统一,奔走呼吁,献计良多,倘若人皆如此,大一统之局面,则指日可待矣!”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