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刘建兴
2001年12月和今年1月,海峡两岸分别加入了WTO。入世以后,对两岸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很多问题都有待双方分别认真研究探讨,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在这里,笔者仅就如何在WTO
架构下发展两岸经贸关系谈几点个人看法。
正确认识两岸在WTO中的角色
既然两岸均已成为WTO成员,为什么还要提出一个关于两岸在WTO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呢?笔者
以为原因有二:一是中国大陆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WTO成员,而台湾则是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
域”或“Chinese Taipei”名义成为WTO成员的,也就是说,台湾是在一个中国架构下的WTO成员。
二是台湾当局有借WTO之机来冲击“一个中国”框架的企图,比如鼓吹“两岸可在WTO架构下进行沟
通”(包括经济和政治),“希望通过这个架构来解决两岸问题。”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申请恢复中国在GATT的地位;1990年,台湾当局也开始申请加入
GATT,不过它是以“中国台北”的名义提出申请的。为了有所区别,当时的GATT理事会主席曾于
1992年发表声明称 :“中国必须先于中国台北入会,以符合联合国2758号决议案的一个中国原则。
”1995年GATT被新成立的WTO取代,当时台湾入会的谈判进度虽较快一些,但却不能提前入会,而必
须等待中国大陆的谈判程序完成并入会以后才能进入WTO。这就是大陆为什么先于台湾成为WTO成员
的根本原因。台湾是在承认“一个中国”的前提和框架下才能入会成为WTO成员,这也正如台湾在奥
运会、亚洲开发银行和APEC等组织中以“中国台北”的名义取得了会籍一样,都是接受“一个中国
”原则的结果。总之,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根据WTO规则加强经贸交流是必要的、可行的,但
台湾当局企图在WTO架构下进行政治活动以达到摆脱一个中国、实现“台湾独立”或“一中一台”的
目的,则不仅是幻想,而且很危险。
完整理解国际化的含义
海峡两岸加入WTO后,意味着各自领到了一张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这张通行证,既赋予每个
成员从事经贸的各种权利,也给每个成员规定了许多必须遵守的义务,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因为
WTO本身就是一个拥有140多个国家、地区和世界2/3以上人口的国际性组织,这个组织又正处于经济
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WTO成员都必须以国际化为前提,作出各种承诺,并在此构架下开展经贸活
动。
那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化呢?早在1984年,台湾当局为了产业转型升级,曾提
出过要使岛内经济朝“自由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口号。所谓“国际化”,当时按他们的理解就
是一方面让外国商品进入岛内市场,另一方面鼓励台商走出去,到除大陆以外的岛外发展。关于这
些,应该说台湾当局基本上做到了。可是,作为当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WTO成员,却又是远远不够
的。因为21世纪初的国际经济形势,正呈现出两大特点:
第一,世界经济市场将由“两巨头”变成“三足鼎立”的结构。中国入世以前,国际市场是欧
盟、北美两巨头结构,中国大陆入世并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后,情况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因为中国大
陆不仅现在是世界第6大经济体、第4大出口国和第7大进口国,而且市场潜力巨大,经济持续发展,
原来两巨头结构的国际市场必将由北美、欧盟和中国大陆三足鼎立的局面所取代。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不可抗拒。在欧洲,欧元已于今年元旦正式面世,实现了欧洲地区12
个国家之间的“货币大一统”,标志着欧盟在世界上的作用有了进一步加强;在亚洲,东盟6国从今
年起撤除关税壁垒,形成一个自由贸易区,并将在此基础上与中国经济结合,有形成10多亿人口的
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的趋势。以上两大国际经济主流,都与中国大陆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任何国
家和地区要实现国际化,都必须和中国大陆打交道,一切忽视甚至排斥与中国大陆打交道的观念和
行为,都是与国际化背道而驰的。现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都不同程
度地加强了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并增加了对中国的依存度。然而,台湾当局对国际经济的新形势或
是视而不见,或是缺少足够认识,一面大谈国际化,一面追求“本土化”,而且企图以追随国际化
为手段,达到实现“本土化”的目的。这种看法和做法,不仅极其错误,而且非常有害。
先从政治上看“本土化”问题。如果“本土化”是长期受殖民统治的台湾人民要求当家作主的
愿望,那完全可以理解,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岛内一小部分顽固的台独势力企图打着“本土化”
的旗号搞分裂活动,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遭到
岛内外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反对。从经济上来看“本土化”问题,则更是荒谬绝伦。因为“本土化”
的实质就是万事不求人、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小生产观点,它早在资本主义初期的商品经济条件
下就被否定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还侈谈什么“本土化”,特别是限
制与祖国大陆的往来,岂不更是奇谈怪论吗?其结果,除了使台湾成为“亚细亚孤儿”外别无其它
。所以,在WTO的架构下积极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是台湾当局实现国际化目标的前提,正如《联合报
》的一篇社论所说的:先必须有“两岸布局”,才可能有“全球布局”。
抓住机遇实现两岸“三通”
现在即使两岸都是WTO成员,但“两岸布局”仍然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关系。那么,两岸应该怎样
布局呢?笔者认为向祖国大陆开放台湾是基本前提,而要开放台湾,首先又必须彻底放弃“戒急用
忍”政策。“戒急用忍”违背经济法则,已使台湾经济付出了沉重代价,就连当时该政策的制定者
之一的江丙坤等人在亲赴祖国大陆考察后,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政策是错误的。它不仅未堵住、反而
加快了台商西进的步伐。据近二年统计,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情况,2000年是“三个五”,即投资
超过5万件,常驻大陆台商超过50万人,累计金额超过500亿美元;2001年却变成了“七一一”,即
投资超过7万件,台商超过100万人,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投资祖国大陆的产业型态也从低成本、
中小型、低增值的劳动密集型转化成大型化、集团化和高增值的了。以上情况表明,台商在祖国大
陆投资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幅度地提高了。为了应对WTO规则的要求,在广大民众的呼吁下,台湾当局
于不久前一方面不得不宣布松绑“戒急用忍”,并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来取代;另一方面也
决定开放2000多项祖国大陆的农工产品入台。这无疑是明智之举,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和两岸经济关
系都是有利的。
可是,近几个月来的实践证明,台湾并未完全取缔“戒急用忍”政策。所谓“积极开放”只是
开了一条小缝,台商并未得到开放的实际利益;“有效管理”倒是实实在在的说穿了就是管理为主
,开放为辅,开放为虚,管理是实,甚至如政策研究基金会委员高孔廉先生说的“假开放、真管理
。”
严格说来,台湾经济要实现国际化,必须在两岸之间直接实现通航、通商和通邮的“三通”。
因为“戒急用忍”只是限制台商西进,防止岛内产业赴祖国大陆的政策,是企图以此来留住台湾产
业的观点。但是,救台湾≠救台湾经济,何况西进还只是单向、间接的呢?而“三通”确是两岸双
向的直接交流,是从整体上挽救和振兴台湾经济的根本举措。
然而不久前,台湾《自由时报》却发表社论称:“三通决非救台湾经济的万灵药。”认为民调
中赞成“三通”者不到20%,宣称“三通”不仅无互补作用,反而造成岛内资本流失、产业空洞和失
业人口增加等。其实这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且不说民意调查的真实性,仅就造成台湾资本
流失、失业增加、经济衰退的原因看,决不是因为台商西进的结果,而正好说明是台湾当局阻挠西
进、抗拒“三通”造成的。众所周知,WTO的规则要求各个成员之间对等开放,直接平等地进行经贸
交流,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作为一个国家内部的WTO成员,彼此之间更该如此。其中的关键是交通
即“三通”中的直接通航。通航即可省时间、节约成本,又能提高竞争力,这些都是不说自明的道
理。试问:如果“三通”的弊多利少,那为什么不仅西进祖国大陆的台商愈来愈多,而且赴祖国大
陆求学、就职和定居的有增无减呢?著名台塑集团的王永庆和台积电的张忠谋对当局至今还限制西
进、阻挠“三通”的做法均已先后表示了不满和反对的意见。更值得注意的事,一向与李登辉、陈
水扁关系密切、“渊源极深”并兼任台湾“总统府资政”的台湾长荣航运集团总裁张荣发,面对两
岸无法直接“三通”的现状,最近公开表示将辞去资政职位,同时决定“旗下设籍在台湾和巴拿马
一半以上的船只更改为英国和意大利国籍”,一方面借此开拓欧洲市场,另一方面更希望以英意国
籍突围,来布局市场,在与祖国大陆通商中发展和壮大自身。在他看来,入世以后,祖国大陆对国
际级企业的吸力必然大增,“未来台湾的经济更要靠祖国大陆,台湾的许多企业非进军祖国大陆无
法图存。”如果现今两岸无法直接“三通”的情况持续下去,“台湾整个商业体系都会出走到海峡
对岸,而造成空洞化”。我们希望张荣发先生的这一重要举措,能对台湾当局有所触动。而且老实
说,时间并不在台湾当局一边,据了解,上海拟在外海30公里处的洋山岛建一深水港,再建一跨海
大桥连接,该工程建成后,国际海运的重要航线就可能绕过台湾,经由东京、大阪、釜山、新加坡
,届时高雄港将不再具竞争优势。总之,时不我待,我们希望台湾当局,认清形势,接受“九二共
识”,承认一个中国,把握历史潮流,积极开展与祖国大陆直接“三通”的谈判,这才是重振台湾
经济的关键所在。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