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2年第二期  > 正文

更加积极地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

日期:2008-06-05 09:24 来源: 作者:力文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力文

  2001年12月1日,台湾立委和县市长选举揭晓以后,岛内外对台湾政治走向有两种估量。
  一种认为,此次选举,民进党以87席夺得立法院第一大党地位,加上台联的13席,被解读为台
湾民意向“台独”方面摆荡,民进党陈水扁政权将挟此资本,在两岸关系上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几
乎看不到任何转圜的余地。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曾自嘲快变成“剩余物资”了,两岸关系之灰暗、
悲观可见一斑。
  另一种看法则不然,认为此次选举国民党虽遭挫败,但并未“惨败”,仍具相当实力;选民结
构也没有明显的改变;尤其是不能把选票同“台独”主张划等号。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仍是
台湾民意的主流;外电、媒体的评论也认为,“中国对统一大业更有信心了!”
  笔者个人的看法倾向后一种,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可能一成不变。
事实上,几十年来,大陆和台湾,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在变,难道唯独民进党是铁板一块,不会变
吗?
  根据我的接触了解,民进党内也不乏有头脑、有学问、主张和平统一的人士。民进党当初是靠
造国民党的反起家的,只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认识的片面性,以及台湾问题错综复杂的特殊性,
才使得他们之中的少数人在国家认同的理念上,至今还没有弄明白,以至于有许多错误的言行。这
就需要作转化的说服教育工作。
  中国的和平统一,如同其他伟大事业一样,需要不断向前看,往前走。向前看,就是要研究新
情况,解决新问题,而不要总是向后看,纠缠老问题,算旧账,弄的裹足不前,原地踏步,贻误大
事。
  1月24日,钱其琛副总理在纪念江主席对台讲话发表七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台湾形势作了实
事求是的分析。他在讲话中阐明的“两个区别”对待极为重要,首度表明了希望今后与民进党互动
的意愿,体现了中共对台政策理性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显示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征,
因而受到台湾朝野及外界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必将对今后的两岸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谋国之要,不在出气,而贵在如何扭转形势,加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步伐。台湾自身的作为
是最大的变数。命运就掌握在台湾当局和台湾人民的手中。而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人,更需要有长远
的全局眼光,才能从危崖峡谷步向坦途,为台湾的未来开辟无限美好的前景。
  中国的和平统一是造福后代的千秋功业,自然是做的越多越好,愈早实现对两岸的发展越为有
利。心存幻想,讨价还价,均属对形势估计的错误。“踢皮球”,追求宣传效果,施展拖延战术,
于台湾摆脱困境无补,又何以对列祖列宗和子孙后代交代。唯有高瞻远瞩,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以现代政治家风度行事,才能豁然开朗,大彻大悟,做出正确的决断。
  对祖国大陆来说,在促进和实现祖国统一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必须坚持两点:
  第一,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因为,主权的完整是一个国家及其政府权威的基本
要素;主权被分割,那就不成其为一个国家了。“统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
在世界的主要文明中,只有中国古老的文明是从未被间断而历史悠久的独特体系。在中国历史上,
暂时的分裂时期总是被长久的统一时期所取代。源于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观念,早已成为中国历代治
国的光荣传统。
  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崛起正处于快速上升时期。两岸前不久已先后加入WTO,为进一步发展
两岸经贸关系提供了新的契机。钱副总理在讲话中表示,大陆愿意与台湾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这又是一项善意的政策新举措。台湾如能加入到振兴中华的行列中来,台湾经济固有的许多矛盾、
困难和问题,终将会得到解决,失去的只是忧患意识和不景气,迎来的将是经济的再次“起飞”。
中国共产党一向把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愿与台湾的各政党及台湾执政当局进行谈判,实现祖国的
和平统一,使我们的国土上不再遭受战火,使海峡两岸能够和平相处共享繁荣。这种真诚的愿望,
反映了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的共同要求,是深得人心的,不可逆转的。只要遵守或至少不违犯“一
中”原则,什么事情都好办,好商量。
  第二,要始终贯彻求同存异的原则。我们的对台政策,从“武力解放”发展到“和平统一,一
国两制”,用邓小平的话来说,是“从死胡同里找出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你不吃掉我,我
不吃掉你,别无更好的办法了。
  两岸关系的整合,关键要看我们是否善于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要在国家统一这个全
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求得一致意见,这是合作的统一性。所谓“存异”,就是在不影
响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经过双方妥协,允许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生活方
式,这是合作的区别性。鉴于现今海峡两岸多党并存,各自拥有自己的政治纲领,故而,妥协、存
异更是客观的存在和客观的需要。
  从学术观点来看,中国的统一基本上是一个集体的价值抉择问题。两岸缺乏互信,在“一个中
国”的实质上存在的分歧,是妨碍两岸关系正常发展的“死结”和根源。民进党和现在的台湾当局
,由于价值观念的混乱所导致的方向的迷失,是形成“拒统”思想包袱的主因。如能从价值观上去
找原因,从方法论上去找出路,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中国的和平统一是大有希望的。
  尽管这条道路仍然很艰辛,甚至困难重重,但这是唯一的一条路,是唯一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
雄心相称的道路,任何退缩行为都必然带来不幸的后果。因此,无论这条道路如何艰难曲折,我们
还是要下定决心走下去,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