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朱显龙
起源于祖国大陆的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员。然而,近两年,台湾岛内涌起了一股“文化
台独”的逆流与浊浪。对于“文化台独”的滋生和蔓延,海内外所有华人都予以高度关注。在谴责
“文化台独”之余,更期盼采取有效措施来遏制这股逆流,消除它给中国统一带来的不良影响。
台湾文化与祖国大陆文化同源流
1971年,台湾考古学者在台南县左镇莱寮溪采集到一右顶骨残片。其后又陆续采集到顶骨、额
骨、枕骨和单个牙齿等。考古学家称之为“左镇人”。根据对化石中氟、锰含量的测定,估计其年
代为距今2万至3万年。左镇人顶骨化石的外表为棕色,带有黑色斑点,长7.8厘米,宽8厘米,最厚
处为0.41—0.56厘米。左镇人与祖国大陆的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是从祖国大陆渡海移居台湾
的。这一发现,将大陆人民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1964年,台湾大学考古学者在台北县八里乡发掘大坌坑遗址。大坌坑文化层出土的陶器质地松
软,以褐色砂陶为主,器腹普遍印有绳纹,口沿部分习单线或双线的斑划纹,还有少量红色条带彩
饰。绝大多数为寰底和平底器,圈足器不多,缺少三足器。器形有瓮、罐、碗等,以斜沿罐和短直
领罐为大宗,石器的种类也不多,有磨制的锛、镟和打制的斧、网坠等。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
猎、采集为主。同类遗址有台北市圆山贝下层、台南县八里村、高雄县凤鼻头贝丘下层等。集中分
布在台湾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其年代约6400年以前。大坌坑文化的年代相当于祖国大陆
的仰绍文化。
大岔坑文化的上层为圆山文化。在圆山文化层中发现用碎石铺基的房屋遗迹,还有一座用草拌
泥盖的半圆形低屏壁,推测是挡风烧陶的遗迹。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纹饰有锥刺纹、圆圈纹
和平行条纹、卵点纹。常见器形为罐、碗、壶等。石锄、台阶形脊的在段锛、双肩石斧,是较具代
表性的石器。还发现一件两翼式的青铜镞,这件铜镞的形制与商、西周的相同,证明圆山文化的青
铜器也是从祖国大陆传入的。该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台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带,年代约为公
元前2400至1100年之前。
在大岔坑文化之后,以台湾西海岸中南部地区为中心,先后持续存在着3种类型的文化,考古学
家称之为“凤鼻头文化”。最初的是红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凤鼻头中层、屏东县垦丁寮
和鹅銮鼻、台中县牛骂头下层等。其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台南市牛稠子贝丘遗址发现了粟
粒遗迹。当时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墓葬中存在石棺墓。从垦丁寮、鹅銮鼻的墓葬人
骨上见有拔牙习俗。大约自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初期,发展成为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
址有高雄县凤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营埔出土的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以后出现的印纹和刻
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它属铁器时代遗存。此与祖国大陆华南、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相似。
据台湾考古学家何传坤对台湾省浊水溪与大肚溪流域所作的考古调查证实,该地区的素面红陶
文化(公元前2000—1500年),“以鼎器为其最大特色与江苏青莲岗文化攀上远亲”;公元前1500
年的灰黑陶人类,“似乎是适应力很强而且农业技术高明,以致能维持大量人口的生计,可能与良
渚(浙江)有渊源,然后渡海东来,与现代台湾土著民族的祖先文化有极密的关系”。
台湾出土的旧石器、新石器文化遗址,其特征与同期的大陆文化遗址相适,证明台湾的史前文
化与大陆同属一脉,台湾人与大陆人皆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对此,日本著名学者金关丈夫、国
分直一有如下论述:“在台湾史前文化遗迹中,曾发现许多有肩石斧、有段石斧、靴形石器等。有
些考古学家认为,这标志着南方文化的影响,与大陆文化没有关系。我们不同意此看法。因为台湾
绝非此类石器分布地区之北界。此类石器在中国的东南部、华北、东北以及朝鲜、琉球、九州、北
海道、库页岛等地都有发现。台湾发现此类石器,正说明台湾的史前文化同中国大陆文化是直接联
系的。”
台湾文化是纯粹的中华文化
各个时期移住台湾的大陆人民与台湾先住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台湾文明。他们带去祖国大陆的
先进工艺和耕作技术。岛上种水稻和制蔗的生产技术,就是由祖国大陆传过去而又加以发展的。绝
大多数的台湾人民使用汉字,说汉语,“国语”(普通话)流行全岛。闽南人、客家人使用的闽南
话、客家话,也是从祖国大陆传过去的。
台湾民俗与祖国大陆民俗大体相同,因为众多汉族人移居台湾时,也把祖国大陆的生活习惯带
入台湾,使得台湾的习性、信仰、婚丧祭祀及至衣著服饰等风俗及岁时节令等诸多方面,与闽、粤
两省几乎完全相同。台湾人不仅也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就连踢
踺子、捉迷藏等儿童游戏也与祖国大陆相同。台湾流行的歌仔戏、布袋戏等民间艺术,也是随祖国
大陆移民流传到台湾的。
在祖国大陆,各种宗教信仰是并存的,祖国大陆人民也就给台湾带去了各种宗教信仰。信奉菩
萨的带去菩萨像;信奉关帝的带去关帝像;信奉海神妈祖的带去妈祖像。在闽南一带,祀奉神明的
现象十分普遍,不仅有全国普遍供奉的观音、关公、城隍、土地公、玄天上帝等,而且有不少是地
方神族,如妈祖、大道公、清水祖师、开漳圣王、临水夫人等。这些神族有些在荷据时期已经传入
台湾,并在台湾建造了供奉它们的庙宇。连横所著《台湾古迹志》记载:“台湾庙宇之最古者,以
小南天第一,在藩薯崎上,祀福德之神,为荷兰时华人所建。”所谓“福德之神”,即全国普遍供
奉的土地公。又如陈文达的《台湾县志》载:“在广储东里,大道公庙,红毛时建。”这座建于“
红毛时”的大道公庙至今犹在(地址在台南县新华镇丰荣里),俗称“开台大道公”,是台湾最早
的庙宇之一。除此之外,荷据时期兴建的大道公庙还有两座:一座在澎湖县马公镇,称“威灵宫”
,建于1635年(明崇祯八年);另一座在台南县太保乡,称“保安宫”,建于1653年(明永历七年
)。台南是荷据时间移民集中的地方,因此这一地区也集中了台湾地区最多的庙宇。
台湾民间十分崇敬妈祖女神。妈祖是航海水神,为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居民所信奉,闽南人
普遍崇拜,在荷据时期已经传入台湾。郁永河著《海上纪略》记载:“海神惟妈祖最灵,即古天妃
神也。凡海舶有危难,有祷必应,多有目睹神兵维持或神亲至救援者。灵异之迹,不可枚举”。“
相传神为莆邑州东螺村林氏女,自童时已具神异,常于梦中飞越海上拯人于滋,至长不嫁,没后屡
昭灵显,人为立庙祀之。”在祖国大陆的宁波、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都设有“天后宫”,祀“天
妃圣母”,也就是这位海神妈祖;福建海滨有一群小岛叫妈祖列岛。在台湾,到处建有妈祖宫、供
奉妈祖神像。台南市小妈祖庙仍存有一尊三妈祖神像,背后刻着“崇祯庚辰年湄州雕造”字样。澎
湖有一个港口叫马公(原为妈宫),因为港内有一个妈祖宫。现在全台湾的妈祖庙总计达380多座,
其中以北港的朝天宫香火最盛。至今,每逢妈祖生日(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台湾许多民众要到台
南学甲镇的慈济宫举行“上白礁”(到福建省白礁乡)活动,追怀大陆上的祖先,遥拜福建省同安
县白礁乡的慈济宫祖庙,人数多时超过20万。台湾当局解除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禁令以后,许多台
湾民众更是不辞辛劳,专程来到福建同安县白礁乡参加祭祀妈祖的活动。
近年台湾岛内掀起的“文化台独”逆流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有机组成部分与延续。然而,近年来,台湾岛内却有一部分人把台湾文化
与中华文化割裂开来,企图通过推动“文化台独”来实现所谓的台湾“主权独立”。
目前,在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在极力鼓吹和推动“文化台独”,台湾当局领导人拒不接受
“一个中国”原则,并在文化上、经济上大搞“去中国化”,企图让台湾在精神上、文化上、经济
上与祖国大陆彻底脱离关系,并采用打一锤、进一尺的渐进式手法,企图一步步走向“台湾独立”
。其具体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台湾当局公然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推行所谓的“台语”教育,拼凑“通用拼音”方案,推广
使用凸显“去中国化”的教科书,歪曲历史,说台湾“400年以前是无主之地”,将郑成功收复台湾
和日本强占台湾同样归类为“进取台湾”;对台北故宫进行“三化一改造”,即“去蒋介石化”、
“去国民党化”、“去政治化”和“改造成为台湾共和国的文化标志”;开展“正名运动”,清除
凡是象征中国和“中华民国”的各种口号、标记、符号、特征、图案和名称,如“新闻局”的局徽
去掉了原来中国版图和“中华民国国旗”的图样。在“护照”上加注英文“台湾”,在新钞上不再
印孙中山与蒋介石头像,“驻外使领馆”与办事处的“中华民国”或“台北”头衔改为“台湾”等
;加速军队本土化,清除军营中“反台独要统一”的口号、标语、宣传栏,对军人展开“敌视大陆
”教育等。
“台独”势力推动的“文化台独”,在岛内有很大的欺骗性,因为它与当家作主意识、本土化
意识、民主意识、国际意识、国际地位等搅和在一起,令台湾民众难以辨别,因而台湾民众并非完
全反对它、排斥它。“文化台独”成为台湾某些政治人物煽动民情、骗取选票的工具。因此,对于
“文化台独”的危害性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以中华文化化解“文化台独”
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结合体,“台湾文化”只是中华文化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亦即台
湾文化的主体文化仍是中华文化;而且,“台湾文化”也主要来自祖国大陆的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分支。今天“台湾文化”中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历史
、人名、地名……哪一个不是中华文化的内容?如果抛开这些,台湾文化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因此
,“台独”势力企图以“文化台独”来达到“去中国化”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然,对于“文化台独”决不能听之任之,要采取各种措施,消除“文化台独”可能造成的危
害,维护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与国家的大一统。其中最有效的办法是大力提倡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发
展中华文化中的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台湾是保持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地区之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妈祖文化
、中医中药、民俗歌舞、京剧歌仔戏、陶竹工艺、相声杂技、饮食文化、琴棋书画等,都在台湾得
到较好的保护与发展。这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台湾文化的精髓。大力倡导和弘扬传统中
华文化,也就等于显示出了台湾文化的亮点,更架起沟通两岸人民的精神桥梁,维系和加深两岸人
民的同种同族情谊,“台湾文化”自然会被中华文化所化解。
中华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含了许多地方文化、各种少数民族与群落文化、多种宗教文化
等,是多种次元文化的结合体。中华主体文化与各种次元文化不仅互不排斥,反而是共生共长,次
元文化的发展可促进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与升华。因此,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不仅要强调主体文化
,还要重视发展各种次元文化。台湾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地域性次元文化,又是中华文化中少数民
族与族群文化、宗教文化等次元文化的混合体,而且它的主体与祖国大陆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同
源同类。重视发展各种次元文化,可以凸显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次元文化,进而破除“台湾文化
自成一体 ”的谎言。
在重视发展次元文化的同时,还引导和推动各次元文化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两岸之间的地域性
次元文化,群落次元文化、宗教次元文化交流,促进各种次元文化融合,铲除“文化台独”的土壤
。
在倡导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次元文化、加强次元文化之间的交流的工作中,可以充分发
挥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及香港、澳门地区的特殊作用。
总之,中华文化是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精神食粮,弘扬中华文化,尤其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
以起到维系两岸人民血肉情感的桥梁作用,而且可以消弭两岸之间因长期分离而形成的隔阂,消除
“文化台独”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华夏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加速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和实现中华
民族的振兴。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