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水青山
年关将近,在对陈水扁今年的所作所为进行盘点的时候,不能不提及岛内10多万农渔民于今年
11月23日举行的大游行。这次大游行不仅规模空前,而且影响深远,从而使发生游行的这个月,成
了陈水扁的“黑色十一月”。
是谁让农渔民们走上街头?
目前,台湾仍在从事农渔民业的人,还有100多万,与农业直接相关的人口则有400万。由“内
政部”和地方“政府”的管的农会和渔民会(合称农渔会),其宗旨是保障和改善农渔民的权益,
而其中的核心机构—信用部与信用合作社,都是台湾基层金融机构,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农渔民中
影响很大,几十年来一直是台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角色,也是台湾得以实现经济起飞的重
要基础。
台湾的农渔民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台湾经济多年持续低迷使他们的生存状况日益恶化。而
矛盾的触发点则是陈水扁当局想要整顿农渔会信用部的“改革”举措。原来,台湾金融机构现在逾
期放款数额越来越大,问题越来越严重,就像一把利剑高悬,所以有人据此预言,台湾有可能爆发
金融危机。于是,台湾当局决心进行“改革”,发放农业贷款量多、逾期放款比率也大的农渔会信
用部便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2002年8月,台湾当局的部门财政突然接管了36家农渔会信用部,还宣
称将在年底前对其余的全部予以接管。在相关配套措施不周全的情况下,这种“粗糙”的“改革”
举措直接影响到农渔业生产和农渔民的经济利益。因此,从一开始就遭到农渔民的强烈反弹。但他
们多次陈请,均未奏效。这使农渔民的们不禁想起,陈水扁年轻时曾依靠在台南农渔会领取奖学金
,才得以完成自己的学业。现在他却“吃果子而砍树头”,这不仅让他们失望,也让他们寒心。“
吃果子而砍树头”是一句台湾俚语,意思是“过河拆桥”或“卸磨杀驴”。
然而,对陈水扁来说,要“改革”农渔会,原因自然是不会这么单纯,而是有其深层动机。农
渔会历来是台湾政治选举的“桩脚”,是各政党基于选票考虑而争夺的地盘。实际上,当年民进党
在竞选中胜出,陈水扁登上“总统”宝座,也是得益于对国民党统治不满的中南部农渔民们的选票
。而陈水扁上台以来,中南部的支持率还是高于台北地区。现在,民进党当局反过来要“整顿基层
农渔会信用部”,实际是民进党企图进一步吃掉这些基层金融机构,将巨额“重建金融基金”转移
到民进党财团,同时也对基层金融机构进行人事渗透,从而巩固和扩大民进党的政治地盘。
作为普通的农民或渔民,自然不会有这种政治敏感,能一下子看透陈水扁或他代表的民进党的
政治企图。最直觉的是他们发现自己的切身利益将因此而大受损害。况且,台湾经济多年来的持续
低迷,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生存。他们用一句极通俗的话说出了生存的艰难和担忧:“3斤米换
不到一包长寿烟,3斤木瓜换不到一份晚报。”于是,他们以反对陈水扁当局对农渔会信用部“改革
”为契机,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
有岛内媒体指出,自陈水扁上台以来,只顾拥抱财团及利益团体,令广大底层民众极为失望。
当局又长期轻视农渔业的发展和农渔民的权益,任由他们在国际化和自由化浪潮下自生自灭,使他
们的生计受到威胁。这次,陈水扁又以“基层机构改革”为名,企图消灭农渔会,终于导致了这场
大规模的政治风暴。
团结起来,自己救自己
11月18日,台湾数百名农渔会代表在农训协会决定举行“11.23与农共生团结大游行誓师大会”
,以行动表达他们对当局以“改革”为名企图“消灭”农渔会的强烈不满。自下台以来一天都没有
闲着的李登辉曾亲自到场企图劝说他们放弃游行。但是,遭到游行的组织者—农渔会自救会断然拒
绝:“不管怎样,游行照常进行!”自救会理事长白添枝强调,当局应当对广大农渔民的利益保障
做出具体响应与承诺,还应全面考量农业发展政策,重视农渔业、发展农渔村、善待农渔民。3天之
后,自救会又进一步表示,他们不得不举行大游行,是因为面临困境和无奈,又无处提出自己的诉
求;他们被迫走上街头,是当局长期忽视农渔民权益的结果。
11月23日,台湾北部和中南部的农渔民分乘数以千计的车辆来到台北,聚集到中正纪念堂前广
场。下午2时,游行队伍出发。一路上,他们敲着锣打着鼓,挥舞着“支持改革,反对消灭”的标语
旗帜,高呼着“反对限制信用部业务”、“保障农民,反对消灭农会”、“财政部,垃圾部”等口
号,表达他们对当局整顿农渔会信用部和近期农渔民失业加剧等现状的不满和抗议。4时许,农渔会
自救会提出了三大诉求和十大主张。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来到现场,向参加游
行的农渔民表示声援。“农委会主委”范振宗也赶到现场。他表示由自己来承担责任。
大游行引发民进党执政危机
这次农渔民大游行,其规模大大超过了此前的“9·28教师大游行”和“10·30劳工大游行”,
是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渔民大示威,使陈水扁和民进党当局面临着继2000年“核四风暴”之后
又一次严重的“执政危机”。岛内有媒体甚至指出,已经严重伤及民进党的执政基础。
面对如此局面,自然不是范振宗一人能“承担”得了的。和他一起被迫辞职的还有“财政部长
李庸三”。连“行政院长”游锡堃也在一天之内3次请辞。而陈水扁,本来是决意要把对农渔会的“
改革”进行到底的,甚至面对李登辉弄不好会“丢掉政权”的指责也毫不示弱,信誓旦旦矢言“即
使失去政权也要坚持改革”。但是在农渔民大游行之后,为了平息事态,却来了个紧急喊停,重回
原地。发动台湾基层金融机构“改革”的陈水扁,又成了这场“改革”的终结者。这种以一人意志
策动的政策大转弯,再次印证了陈水扁独断的决策风格。他“说改就改,说停就停”的善变作风,
着实让台湾当局的方方面面追赶不及,也使他们受到难以弥补的伤害,更令筹备和直接推动基层金
融机构改革的“行政院”备受打击。游锡堃连连叫苦,“立法院”群情激愤。“台独父子”李扁失
和,吕秀莲单挑游锡堃。一时间,民进党内讧连连。更令人关注的是,一些民进党内人士直接向陈
水扁提出批评。自陈水扁上台以来,出现这种局面还是头一遭。
实际上,陈水扁受到的影响可能比任何人都大。岛内有舆论这样描绘他在台湾农渔会风波之后
的处境:由于基层金改政策的急剧转变,原先凝聚的改革气氛恐将因此溃散,而社会舆论对阿扁当
局的支持也必然转为猜忌、失望,对政党轮替后的改革怀有深切期盼的社会力量可能趋于失落和冷
漠。这种氛围对年底台北 “市长” 选举、2004后“总统”大选的杀伤力,不可低估。
仿佛是为这种评论作注脚,在12月7日举行的台北“市长”选举中,国民党的马英九以高票获选
连任,民进党候选人再次落败。而在高雄,谢长廷虽然也获连任,但得票率仅为50·40%,刚刚超过
半数。这样的选绩,对掌握着执政资源的民进党来说,对于多次直接出面为本党候选人站台的陈水
扁来说,不能算是一个体面的结果,更不消说自农渔民风波后陈水扁的支持率再次下降,已下滑到
了36%。 这都是为他的竞选连任的前景,抹上了一层疑云。岛内有评论说,“阿扁的政治信用和资
源面临破产的边缘”。还有评论家说陈水扁当局出现了“能力危机”、“决策危机”、“人格危机
”等等。北高两市选举过后,外电也说台湾民众“对民进党陈水扁的‘信任’也开始了动摇”,还
说马英九的获胜“必将对2004年3月举行的下一届总统选举产生影响”。外电还援引外国分析家们的
话说:“这两地的选举被普遍认为是对陈水扁的信任投票。他因为政策的突变以及在同大陆建立对
话机制方面缺乏大的进展而得罪了许多选民。”还有评论认为,这次选举结果“是对民进党提出的
警告”;“如果在未来一年多的时间内执政的民进党不能改善经济,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相信
将遭到更严峻的考验”。
就是11·23农渔民大游行,也还没有让陈水扁放下心来。就此游行本身而言,倒也还算平和,
但是农渔民们还有话,他们表示怀疑当局解决问题的诚意,因而不排除明年2月4日“农民节”当天
再到当局门前“开会”的可能,还说“那时就不会像这样平和理性”。其中的潜台词不难理解。再
说,陈水扁和民进党执政当局不得不面对的麻烦事,远不止这一件。年终岁末,失业率不断攀升,
有七成的上班族担心失业,有半数以上考虑到海外就业,可见“失业忧郁症”已是普遍现象。这会
导致什么局面,不能不让陈水扁睡不安宁。
更何况,陈水扁上台以来,由于两岸关系持续紧绷,政局动荡不稳、民进党施政能力低下、决
策粗糙、政策混乱,以致台湾经济景气不断下降。台湾经济增长率,已经从两年前的7.9%降为负2%
。股市也连连下挫。民众因为经济不景气而累积的不满情绪日渐升高。所以说,“11·23农渔民大
游行”绝不是孤立的。陈水扁如果不改变内外政策,像这样的风波将不断出现,而且会愈演愈烈。
那样的话,对陈水扁来说,还不知会有多少月份会变成“黑色”的。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