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2年第六期  > 正文

评台湾“挑战2008”六年发展重点计划

日期:2008-06-05 14:48 来源: 作者:刘建兴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刘建兴

  根据惯例,台湾每一任“行政院长”上台之初,都要推出一套建设计划,以宣示其企图心。蒋
氏父子时代如此,李登辉时代如此,陈水扁主政的2年多以来也不例外。今年5月,游锡堃接任“行
政院长”不到3个月,就通过并公布了一个“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年)。由于
这个计划以“挑战2008”为开头,所以它一出笼,就引起了岛内各界的关注。那么,这个计划的内
容如何?要达到的目标有哪些?它是否能够实现呢?
           六年计划的内容和目标
  据报导,此次“挑战2008”六年发展重点计划的内容包含10项:1、培育e时代人才;2、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3、建设国际创新研发基地;4、产业高值化;5、观光客倍增;6、数字台湾建设;
7、营运总部建设;8、全岛运输骨干建设;9、水与绿建设;10、新故乡社区营造。
  计划规定:2007年六年计划完成时,要达到7个目标:1、至少有15项产品居世界第一;2、经济
成长率超过5%;3、研究发展经费达到GDP的2.62%;4、宽频到家的普及率超过600万户;5、来台观
光旅客由262万人次增至500万人次;6、创造70万个就业机会;7、失业率由5%下降到4%以下。
  除了上述内容和目标外,6年计划还勾绘出了8个方面的“蓝图”:1、6年内英语将成为准官方
语言;2、从小学开始,每个学生应学会一项乐器;3、在华文世界,建立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先
地位,文化创意产业就业人口增加1倍,产值增加2倍;4、打造亚洲最好的创新研发基地;5、成为
全球高附值产品的生产供应中心,其中以两兆双星产业为主轴,即半导体产业产值和影像显示产业
产值各达到兆元台币以上,数字内容与生物技术产业皆成为高成长的产业;6、打造亚洲最e化的地
区;7、使台湾成为台商及跨国企业设置区域营运总部的最佳地区;8、创造亚洲热带国家生态岛屿
的典范。
  根据游锡堃的说法,这个计划包含经济、人文、生活三个方面,以“朴实新政治,科技新经济
,牵手新社会,人文新台湾”为政策方向,“期望6年后的台湾成为经济上进步繁荣,文化上多元包
容,政治上民主成熟,生活上富裕和谐的人间净土。”“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桃花源”。请看这幅蓝
图是何等美好,多么诱人!
  从台湾当局的宣传报导看,游锡堃提出的6年计划,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目的很明确——与
北京比高低。计划的制订除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外,主要是“向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挑战
”,因为“大陆经济崛起正逐步压缩台湾调适全球化冲击的空间”。为了不被北京比下去,6年计划
的总建设费用,也与北京举办奥运的经费相当。第二,相当重视软件的建设。在计划的10项内容中
,属于软件的占大部分,如培养e时代人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国际创新研发基地、数字台湾建
设等。第三,每年检讨一次振动式目标管理,计划指标定得很高,而且颇具挑战性。
                 六年计划注定夭折
  六年计划一出台,岛内各界就提出了许多疑虑,希望当局“拿出成绩,勿画大饼”;“勿重蹈
前阁揆空口说白话的错误”等等。
  记得在1991年时,笔者对当时台湾“行政院长”郝柏村提出的六年计划也曾作过述评,即“虽
有可能实现,但可能并不等于现实,……计划的实现困难重重。”在12年后的新世纪初,笔者对游
锡堃“挑战2008”的六年计划的评价则是:实现的可能性等于零,而且它注定会夭折。其原因在于

  一,计划提出的动机不纯。虽然六年计划有应对国际经济竞争之意,但其政治意涵大于经济意
义,“挑战2008”一语就是集中体现。“2008”是个什么年份呢?它是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年,为什
么要提出“挑战2008”呢?计划书中只写了一个,即向北京申办奥运成功进行挑战,这个目的无疑
就具政治意涵,除此,计划还有两个不可坦言的目的:一是既为陈水扁2004年竞选连任铺路,又为
陈水扁2008年届满退位造势;二是为李登辉实现“2008台湾建国梦想”创造条件。在这些根本实现
不了或者难以实现的政治目的指引下制定的经济计划,可以肯定,它的可行性是微乎其微的。
  二,计划的制定太仓促和草率。游锡堃是今年1月份上台的,而2月26日,也就是他在“立法院
”第一次报告施政方针时提出了挑战2008的计划设想,不到7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6年计划草案,并
“在院会未通过前,就赶着提出公布。”计划中除记载着一连串“诱人”的指标外,既未对计划实
现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更不见任何达到各项指标的具体措施。在这种极不负责的态度下仓促、草率
完成的六年计划,是绝对实现不了的。
  三,计划严重缺乏前后的连接性。台湾的经济建设计划乱七八糟和没有连贯性,是李登辉执政
以来的通病。郝柏村任“行政院长”时,提出了一个庞大的六年计划(1991——1996),但执行不
到3年,随着郝氏下台就寿终正寝了;连战接手“行政院长”后,先是在1993年提出了一个至1996的
“振兴经济”方案以取代六年计划,而到1995年时,却又提出一个跨世纪的大计划——“亚太营运
中心”;2000年5月陈水扁取代国民党上台执政不到半个月,就批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格局
太小”,并决定以“绿色矽岛计划”取而代之。陈水扁执政2年,换了3个“行政院长”,唐飞来不
及做计划就下台了。张俊雄秉承陈水扁意志于2001年抛出了一个投资8100亿元新台币的“新世纪国
家建设计划”,即所谓“8100专案”。该计划执行仅几个月,又被游锡堃的六年计划取代了。我们
姑且不谈国民党和民进党之间计划的混乱性,仅就张、游二位“行政院长”的“新世纪建设计划”
和“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而言,就存在以下一系列疑问:即二者的关系如何?新计划与原
计划有无重复冲突?原计划还执行不执行?新计划又如何替代原计划?如果以上两个计划全部执行
,人、财、物资源又怎么承担得了?等等。所有这些,台湾当局均未提出任何说明和交代。结果,
既使各个方面无所适从,更将影响岛内整体经济的正常运行。
  四,计划既不全面,又缺乏重点。“六年计划”是全岛的整体计划,按理讲经济上应涵盖一、
二、三产业;可是,在它的全部10个内容和7大目标中,却没有农业发展的内容和目标;虽然台湾农
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很小(2.06%),但它永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总体计划中只字不提农业,能
说是个全面的计划吗?或许有人认为这个计划是重点计划,农业可以不列在计划之中,这个理由更
站不住脚。众所周知,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是台湾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一个产业,
当局理应重点关注,可是农业却被排斥在六年发展重点计划之外。所以,这个计划是说全不全,说
重不重。
  五,计划的目标订得太高,严重脱离现实。游锡堃口口声声强调要“务实前进”,实际上却是
浮夸有余。且不说那些6年后要把台湾建成什么“大家心目中的桃花源”和“人间净土”等华丽词藻
,仅从经济成长率的目标来看,计划中要求超过5%就令人生疑。在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如
果说是6年内每年的经济成长率超过5%的话,很明显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因为“行政院”预测今明两
年的经济成长率只不过2—3%;如果说是计划的最后一年(2007)经济成长率要超过5%的话,也令人
难以置信,因为不仅计划中没有提出一条能使目标实现的依据,更重要的是2004年的大选,陈水扁
能否继续连任?2007年时游锡堃是否仍在“行政院长”的位子上等等,还是很大的未知数。所以,
媒体提出“目标订得太明确、太高,万一做不到怎么办?”对此,游氏则认为“我们搞目标管理制
度,就是要把目标订得高,才有挑战性,即使未来真的未达成目标,民众也能体谅。”原来游锡堃
在制订计划时就留了一条后路——寄希望于民众的谅解。试问,这种计划有多少务实性呢?
  六,计划所需的经费从何而来呢?为了实现6年计划,当局拟在6年内投入2.65万亿元新台币。
其中“台湾当局”投入1.3万亿元,地方政府投入1100余亿元,特种基金3200余亿元,“其余9300多
亿元则靠民间投资”。先看政府的两笔1.4万多亿元投入,媒体认为筹措相当困难,因为“国家财政
空前困难,大家有目共睹,地方政府更是频频喊穷,不仅……路灯电费无力缴纳,甚至基层公务员
的薪资都无法如期发放。”再看民间投资部分:比如计划要求半导体和影像显示两个产业的产值,
到2007年时分别从5369亿元和1920亿元达到兆元台币以上,如此庞大的计划,均以民间投资为主;
但计划中的民间投资部分仅列出242亿元新台币,这点钱怎么能达到所要求的目标呢?又如:6年内
要求旅游观光客增加1倍,但“一般观光旅游设施,如饭店、巴士、会议场所等均系民间投资。可是
该计划未来6年的民间投资为零。这些设施如不具备,又如何能完成计划目标?”所以有的学者认为
,当局是在“倾家荡产搞国建”。
  七,计划根本回避两岸关系。6年计划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那就是要把台湾“建设成为台商
及跨国企业设置企业总部的最佳地区。”这条很诱人的内容,实际上是1995年连战所订“亚太营运
中心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一些外资企业的注意,而且不少跨国企业曾打算
将其总部移到岛内,并与岛内企业联盟,共同进军大陆市场。可是不到一年,李登辉就推出了“戒
急用忍”政策,关死了两岸“三通”的大门,促使来台设总部的跨国企业纷纷撤走,到2001年时,
“连跨国企业的亚洲采购中心也撤离台湾转到香港甚至上海”等地了。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
两岸关系不改善,两岸不开放“三通”,台湾不仅绝不会有什么“跨国企业总部”,甚至“任何一
个风吹草动,势必立即影响台湾政局的稳定”。然而就目前形势看,自陈水扁今年7月兼任民进党主
席后,在抗拒改善两岸关系上的调门有越来越高之势,甚至公然喊出与李登辉“两国论”一脉相承
的“一边一国”谬论。总之,陈水扁是个地道的“台独”分子,试问在“台独”分子领导下,两岸
关系怎么能有改善的可能?游锡堃的6年计划指标又怎能完成呢?!
  除了以上7个方面外,还有一些阻碍六年计划实现的不利因素:如掌握决策权的民进党政府,经
常不按经济法则办事,经常将经济问题泛政治化,政策摇摆不定,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效率低下
;又如朝野斗争不断,口头上拼经济,实则拼政治,拼选举,如2001年“经发会”上通过的300多项
发展经济的共识,至今落实了的为数不多;再如岛内的投资环境在日趋恶化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游锡堃提出的“挑战2008的六年计划”是台湾50多年来最糟糕的一个计划
,它既无法和蒋氏父子时代的任何一个六年计划相比,也不如上世纪90年代郝柏村制订的六年计划
。它不仅是陈水扁给全岛老百姓画的一个“大饼”,只能望饼充饥,而且是不折不扣的“岛托邦”
。除自欺欺人外,别无其他。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