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不仅得到了广大港澳同胞的支持和拥护,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然而,为了对抗统一,无论是过去的李登辉,还是现在的陈水扁当局,都多次表明台湾不是港澳,港澳模式不适用于台湾。陈水扁今年早些时候在接受CNN专访时表示,他至今无法接受两岸统一的想法。对台湾当局而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要害在于“一国”,在于“统一”,这是对那些做着“台独”梦的分裂狂们所要极力回避的。而“一国两制”对台湾究竟适用不适用呢?港澳模式究竟对台湾有无示范作用?让我们仔细探讨。
“一中原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对于“和平统一”的可能性,现在连美国政府也不得不直接面对。台湾当局屡次强调香港模式不适用于台湾,理由不外乎:一,香港是殖民统治,而台湾不是;二,香港回归5年来,也出现许多问题,对台湾毫无示范作用。台湾现在固然不是殖民统治,但别忘记,台湾曾被日本军国主义者统治过50年,因此,与香港同样存在着殖民统治的后遗症,否则,何来李登辉和吕秀莲等这一类新“皇民”?要说两者有何差别,只能说,香港还没有出现像李登辉和吕秀莲等出卖民族灵魂这样卑劣的汉奸!其次,香港在回归前处于英国统治下,因此,回归后英国驻军和统治香港的官员,必须立即撤走。而台湾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尽管今天的执政者迄今仍不愿堂堂正正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因此,可以保留军队,祖国大陆不派一兵一卒,不派任何官员赴台,这就是为何台湾享有比香港更宽厚的条件的前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本来是为台湾的回归量体裁衣制定的,现在先让香港“试穿”了,这中间,肯定还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香港回归5年来是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但是,我们要问这些问题是因回归而产生的?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的?是对香港克服种种问题提供了积极的帮助,还是加重了负面的影响?香港回归以来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是经济不景气,失业问题严重以及特区政府的能力受到质疑,香港回归不久即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使股市大受影响。但由于香港财经制度稳定、外汇存底雄厚、财经官员应付得宜,以及中央政府的积极支持,使香港化险为夷,安然渡过风暴,将损失控制到最小范围。香港经济下滑,失业问题有所上升,一方面是受到东南亚、日本及美国经济疲软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香港自身经济转型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如香港中下级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48%,在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北移之后,千百万失业的情况在所难免。过去祖国大陆经济相对落后,香港的优势比较突出,十几年来大陆经济迅速发展,相比之下香港就没有以前那样耀眼。但香港作为亚太营运总部,金融中心的地位仍然存在,香港的经济、法律制度的优势仍然相当突出。冷战时代香港作为整个祖国大陆对外的中转枢纽,在祖国大陆对外贸易、运输等方面几乎处于垄断的地位,现在这种优势已经不再明显,香港在整个大中华经济圈所扮演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随着两岸直接“三通”的即<将到来,香港的功能必然要再次调整。穗、澳如何进一步整合,香港与祖国大陆如何发挥优势互补,是振兴香港经济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香港的经济前景正如朱镕基总理说的:“祖国经济好,香港坏不了。”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香港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走出了新路,“香港经济好,祖国经济会更好”。要应付艰巨的挑战当然需要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高官问责制的建立是朝向这个方向的第一步。“特首内阁”的组成,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具备了一支更具凝聚力的团队,以迎接香港亟待解决的经济转型、精简公务员队伍、提高教育素质、减轻财政负担、加强基础建设等挑战,以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
“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是否得人心,最根本的问题不是香港回归这5年来所经受的风风雨雨,而是北京的中央政府是否信守“一国两制”的承诺,是否尊重《香港基本法》。美国驻香港特别行政区总领事迈尔.克洛森于香港回归5周年之际在纽约的一场演讲中表示,香港回归5年来的一切都证明了5年前人们对“一国两制”的恐惧是悲观的想法。从1997年到2002这5年来,香港真正生活在“一国两制”的现实中,香港人民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对祖国大陆持有更乐观正面的态度。更重要的是,5年来,香港秉持其对自由、法治及繁荣、稳定的基本价值,遥遥领先而又不同于内地的其他城市。
克洛森先生指出,香港人出境时护照上盖的是香港移民局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章;可以阅读来自世界各地未经检查的报章杂志;用的是港元而非人民币;随时可以看到各种政治观点的文章,不胜枚举的例子都证明香港人生活在“一国两制”的现实之中。“一国两制”给予香港廉政公署更强硬的执政空间;港人无须向祖国大陆缴纳任何税款;在国际舞台上,香港高度自治的体系亦使其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会及世界海关组织等国际机构有其一席之地,保留其独立的声音。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授权特区政府处理的对外事务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非常广泛。香港特区政府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24个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的会议。根据统计,回归5年来,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共协助在香港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办事处5个;通知特区政府执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28项;还办理香港特区政府官员以中央政府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500多次。其中包括2000年联合国妇女问题特别联大、社会发展问题特别联大、2001年世界反种族歧视大会、2002年联合国儿童问题特别联大以及联合国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等重要会议。特区政府还以“中国香港”名义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区域组织会议。现在全球有113个国家给予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待遇。以上种种情况显示国际社会认同“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落实。事实证明,只要回到祖国大家庭怀抱就会享有台湾当局一天到晚吵着要的“国际尊严”和“国际生存空间”。克洛森认为,香港虽然面对许多挑战,尤其是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方面受到来自上海的挑战,但这些挑战最终将使香港更好,因此,香港仍然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之窗。正如江泽民主席在香港回归5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二届香港特区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所言,香港回归祖国5年以来的实践显示,“一国两制”已由科学构想变成生动的现实,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完全行的通的。
尽管海峡两岸关系愈来愈密切,两岸直接“三通”也指日可待,香港在两岸关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但香港所能发挥的作用非但没有下降,而且可能更为积极。对祖国大陆而言,既然台湾将来要实行“一国两制”,那么就有必要使台湾与已经实施“一国两制”的香港对清况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发挥香港模式的示范和号召作用。因此,在“一中”框架下赋予港府较多决定港台事务自主权彰显“一国两制”实有必要。另一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为了在大中华经济圈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对台事务上也更新了部署。第二届特区政府决定调整过去5年来由民间人士负责对台沟通的模式,改成将涉台工作纳入体制内,由政制事务局负责。未来港台关系将面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而且将更为灵活。民主建港联盟主席曾钰成指出,未来的港台关系以及处理港台事务的方式应该是“不拘一格”。
“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指出:“如果我们希望两岸统一的话,就应该让热的部分一直热下去,热到最后就结合起来了,这是自然的结合。”1999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有“欧元之父”称号的蒙代尔2001年在访问两岸三地后对媒体指出:两岸三地形成一个大中华经济圈,以中国货币为交易媒介,在世界上担当重要角色,是今后亚洲区域经济发展大趋势。港台两地在祖国大陆的投资,实际金额已超过1400亿美元,特别是港资,几乎占到60%左右,台湾对香港的输出,占了出口总额的25%,在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贸易中,祖国大陆已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香港与祖国大陆的贸易,已经成为香港贸易的主体,目前还有接近一半的祖国大陆进出口贸易经过香港,两岸三地经济一体化已经出现。两岸三地人口总数高达13亿2700万,比起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日本总和还多3亿7千多万,劳动力资源充裕。两岸三地外汇储备接近9000亿美元,人民的储蓄率平均亦在三成左右,折合美元超过一万亿。两岸三地的科技总的来说还相对落后于美国、欧盟和日本,但有些科技如祖国大陆的航天科技、台湾的资讯科技都处于世界前列。两岸三地在土地、人口、资金、技术、管理与对外联系方面均存在优势互补的态势,结合起来必将在全球经济发展上起到主导作用。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人类历史解决遗留问题的创举,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它为港澳台地区的高度自治提供了政策依据;为两岸四地的优势互补,提供了政治框架。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找不出比它更好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办法。我们确实认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终途径,通过积极提升祖国大陆的综合国力,通过中国人固有的宽容的政治智慧,争取国际社会的了解与支持以及台湾民众的认同,通过经贸整合,全方位的交流,使两岸人民进一步交融。军事可以备而不用,同室可以不必操戈,台湾问题是一定可以和平解决的。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