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辛旗
自2001年11月两岸相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入世”给两岸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已开
始显现出来。“政治紧,经济松”成为入世后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台湾妄图利用WTO为“政治平台”,凸显“主权”地位
两岸加入WTO 为打破政治僵局提供了难得机遇。而现今的台湾当局则错误地视之为提升台湾国
际地位、凸显“主权”、推动“渐进式台独”的重要契机。一方面,民进党执政者认为,WTO作为促
使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国际组织,会因两岸的“入世”对大陆一个中国的主权观念提出挑战。如台“
陆委会主委”蔡英文曾多次称:大陆应该放弃传统的政治主权观,不要再谈两岸是国际还是国内的
事情。另一方面,台将加入 WTO作为搁置“九二共识”争论另辟政治交往渠道,乃至打破一个中国
框架的工具。称两岸是“两个独立、平等及对等的会员体”,互不隶属,未来两岸应抛开一个中国
原则,在 WTO的框架下处理两岸的政治分歧,力图将包括两岸“三通”在内的有关经济议题尽量纳
入WTO的框架下与大陆进行谈判,避开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当局还把“入世”看作是台湾问题国际化
的重要“政治平台”。认为“入世”为台湾施展手段,扮演国际角色提供了重要场所,称台“深耕
台湾,布局全球”的目标将可达成。正是基于这种错误判断,台湾当局认定不必回到一个中国原则
也可以维持与大陆交往并做政治周旋。而祖国大陆方面则坚持即便是在 WTO内两岸关系仍然是特殊
的一国内部两岸单独关税贸易区之间的关系。两岸“入世”后政治僵局一直持续加深。尤其是民进
党执政当局加紧在法理上、政治上、文化上对岛内民众的“国家民族认同观”进行改造,在经济上
谋求签订与美国、日本、东南亚各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配合加入 WTO之后台湾经济地位的
全面国际化,逐渐向其他只有具备主权国家资格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靠拢。近期执政当局在国际场
合以“台湾”取代“中华民国”、“护照”加注“台湾”、“驻外代表处”由“台北”改名为“台
湾”,以及岛内兴起的所谓“台湾正名运动”等,都是妄图追求在 WTO模式下确立新的“主权”观
和“国家观”重要举措。
两岸入世将加速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
加入 WTO后,也为两岸经济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这一机遇由于台湾当局过多的政治干
预,在短期内难以达成突破性进展。长期看,台湾当局是难以阻挡“两岸经济一体化”。
一是“入世”将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全面化正常化。“入世”后,两岸关税大幅度下降和市场相
互开放度的扩大,将促进两岸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两岸经贸关系互补、互利、相互融合。但两岸经
贸正常化不是台湾当局所讲的是“两岸两国”下的经贸关系。而是指两岸应改变因政治干预而形成
的间接、单向和民间的畸形贸易形态,由市场决定未来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方向和互动模式,两岸贸
易畸形发展,集中体现在两岸贸易额严重失衡上。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台湾对祖国大陆的
贸易顺差累计已达到1500亿美元,近年来每年有近200亿美元的顺差。导致贸易额失衡的主要原因是
台湾当局严格限制对祖国大陆进口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禁止两岸直接贸易和不允许祖国大陆对台直
接投资。当然,台湾近20年各类赴祖国大陆投资的累积金额也突破了500亿美元,加上技术转移、管
理技能、营销网络以及国际贸易通路也的确给祖国大陆带来了相当的收益,在平衡两岸贸易逆差上
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入世”后,根据 WTO设定的非歧视、互惠、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等原则,
台湾当局原来对祖国大陆设定的诸多贸易限制都将被迫调整。
二是两岸经济关系将出现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将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在投资方面
,随着祖国大陆市场准入的扩大,台商投资的重点将由目前的传统产业转向高科技领域和金融、保
险、电信等领域,两岸投资也将由目前的单向转为双向,今后祖国大陆投资赴台将是必然趋势。从
产业分工上看,有利于两岸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制,电子产业信息就是今后相当长期内两岸产业
分工合作的重点,台高科技产业龙头——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积极运作8寸芯片(晶圆)厂投资祖国
大陆就是一个例证。
三是两岸“三通”和社会一体化将无法回避。尽管台湾当局曾一再声称,“入世”并没有立即
开放“三通”的压力,“入世”也和“三通”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三通”符合民意,符合WTO的基
本精神和两岸关系发展的潮流,民进党执政者要赢得2004年大选,继续连任,除了开放“三通”,
没有别的路可走。台湾当局领导人在今年5月份关于开放“三通”的讲话就是这一形势发展的必然结
果。但是,如果民进党和台湾执政者不放弃追求“台独”的不切实际的理念,打“三通牌”在他们
手中也始终只是选举中的一种争取选票的策略,在选战中将议题推出并拉长炒作的时间,而不会有
实质性的步骤。“三通”在WTO层面上是一国内部不同的单独关税贸易区之间的“三通”。“三通”
与一个中国原则的关系具有特殊性质,一方面是一国内部的关系,另一方面必须考虑到两岸关系的
历史与现实,采取特殊的处理办法,包括法律、关税、货币、仲裁、航线,以及维护双方政治制度
和生活方式的安全保障体制。一旦“三通”实现,可以预见的是两岸全面融合的过程加速,社会一
体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笔者曾于1993年9月在台北《中国论坛》杂志上发表题为《对中国统一前景的
几点思考》的论文中主张:“三通”是减少并逐渐消除两岸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差异和分歧的
最有效途径,是推动两岸社会一体化并最终实现和平统一的惟一现实与有效的方法。10年后笔者仍
然坚信实现“三通”对两岸和平统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
对“入世”后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几点建言
应站在两岸中国人共同发展和整体的中华民族福祉的角度,以更宏观视野和更前瞻思考,来看
待“入世”后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两岸一切关系正常化的根本保证。两岸能否把握由“入世”带来的机
遇,主要取决于台湾民进党执政当局能否回到“一个中国”立场和“九二共识”上来,取决于台湾
当局能否丢掉在WTO框架下追求实现“台独”的幻想。
2、先有“两岸布局”,才有“全球布局”。台湾加入WTO后,就将与美日等有关国家签署自由
贸易区作为下一步的重点。如果单单是为了发展经济,本无可厚非,但民进党执政当局从一开始就
夹杂着“台独”的印记,错误地把与有关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看作是避免被祖国大陆“磁力吸引
”以及“扩展国际空间”的重要突破口。事实上,台湾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浪潮中找
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两岸优势互补上,祖国大陆都是其最可靠和最终可以信
赖的依托和腹地。
3、“三通”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战略问题。两岸应借助“入世”的难得机遇,排除政治干扰
,在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处理两岸在“三通”具体谈判中的一些问题。将推进
两岸实现全面“三通”作为21世纪两岸最终解决政治层面问题的战略铺垫。
4、两岸经济往来应有新模式。这一模式应该在“一个中国”的原则前提下,按照“平等互利,
分工合作,共谋发展”的原则来推动,同时避免经济议题的泛政治化,先经济,后政治,以经济磨
合政治,以政治促进经济。
总之,两岸应从历史、地缘、文化、政治、经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各个层面思考推动实现全
面“三通”的问题,提升两岸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和人文精神,把握“入世”的有利时机,在亚太地
区力争形成一个高速发展、稳定繁荣、和平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将两岸关系的发展推进到一个
历史性的新阶段。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