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白木 子荫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平潭岛距台湾新竹仅72海里,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距离最近的省份。福建
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台湾现有人口中祖籍在福建的约占80%,其余大多为广东籍。自古以来闽
台关系十分密切。
从古文献记载上看,自春秋战国至秦汉,生活在福建的“闽越族”曾“浮海”到台湾。台湾有
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
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一618年)称台湾为“
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躲避战乱,也有的进入澎湖,有的到了台湾
。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
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
,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
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
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明末清初,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的社会、经济和文
化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其中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为开发台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传统文化习俗上看,福建人民移民台湾,大多是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
聚居一处,建立“血缘聚落”和“同乡聚落”,因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家乡祖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习惯,不仅使泉州、漳州的闽南语成了台湾的主要方言,而且至今在台湾流行的南音、高甲戏、梨
园戏、莆仙戏、布袋戏、木偶戏、东鼓戏、芗剧、闽剧等无不来自福建,台湾同胞信奉的神祗,如
妈祖女神、保生大帝、开漳圣王、清水祖师、临水娘娘等皆是福建传说中的人物。台湾民众普遍尊
奉的观音、关帝、土地公等,虽不原产于福建,但却是从福建二传到台湾,并按福建的习俗祭祀的
。其它的诸如服饰、饮食、婚庆、丧葬等习俗也都和福建有很多的相同相似之处。
1949年,福建省又有10多万军政公务人员随国民党去了台湾,他们在故乡的亲属多达80多万。
福建目前还居住着1万多台籍同胞,是大陆台胞最多的省份,这些又为闽台人民增添了一份化不开的
亲缘。
改革开放以来,闽台经贸交流日益频繁,到2000年,福建已设立了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
合作实验区、两岸直航试点口岸,累计批准台资企业6296家、合同利用台资117亿美元,实际利用台
资88亿美元,约占祖国大陆实际利用台资总量的1/3;闽台贸易稳步发展,累计对台贸易总额达167
亿美元,约占祖国大陆对台贸易总额的1/10;两岸定点直航进展顺利。
早期移民多以姓氏祖籍冠地名
早期到台湾垦殖的移民出于对故乡的怀念,经常把祖籍的地名移植于新开辟的土地。闽南人对
于宗亲血缘关系和同乡地缘关系,一向是比较重视的,它同所有的精美文化内涵一样,随着大陆移
民的拓殖台湾步伐,能极为醒目地表现自己亲缘、地缘关系的无过于用“冠姓地名”和“冠籍地名
”。因为冠姓地名,是大陆移民血缘结合的象征,而冠籍地名,是大陆移民以地缘结合的具体表现
形式。
台湾出版的《唐山过台湾》一书记载:台湾共有百余个姓氏,有40多个地方用姓氏命名,分布
于台北、彰化、台中、台南、高雄、基隆、屏东等22个县、市,共100多个地方,闽南有“陈林半天
下”之说,仅台北市叫陈厝、林厝的地名就有九处之多。其它姓氏也不少,如卢厝、何厝、洪厝、
粘厝、刘厝等。这些以姓氏为冠姓地名的大陆移民,其中大多数是闽南人,因为从大陆移民台湾,
来到人地生疏的地方,需要有同宗同族的人能够互相帮助,真诚相待。一旦邂逅相遇,只要得知彼
此姓氏相同,都会无比亲情地呼为“本家”,“阿同”,或说“同咱厝人”“同咱兜(家乡)人”
这种传统的亲情观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个宗族群体,并取大家共同的姓氏命名村落,以此
代代相传。
《唐山过台湾》一书还记载:台湾用台胞祖籍地命名的地方有100多处。福建的地名有51处,其
中多数是闽南的地名,如泉州厝、漳州厝、漳州寮、安溪寮庄、同安厝庄、南靖里、长泰里、长泰
三村、诏安里、去霄厝、平和里等。彰化县以闽南地名命名的就有泉州寮、同安寮、同安宅、诏安
厝、福兴村等20多处。台湾有许多地名与闽南的地名叫法也都一样。如台中县的大甲镇有个“德化
里”,是闽南德化县人初到台湾的立足之地,故以“德化县”命名。台湾连姓祖籍地长泰县枋洋镇
江都村,自宋代初至明清两代,就有不少连姓族人到台南定居,他们把祖籍地的石仓、溪洲、双溪
等村名作为他们移居台湾后的村名,就连台湾连氏祖祠堂“瞻依堂”也与江都连姓祖祠堂一样,保
持了家乡的建筑风格。毫无疑问:现今台湾居民中有一大部分人的祖籍地在闽南,他们仍然讲闽南
话,生活中保留着闽南的风俗习惯。由此可见,闽台关系历史悠久,渊源深远。
台湾政要祖籍多在福建
近日,陈水扁接受媒体邀请在网上与民众聊天时,承认自己“祖籍在福建”,强调自己是客家
人。其实早在2001年台湾“立委”选举期间,他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论。岛内媒体指出,陈水扁只强
调自己是客家人,而不承认是中国人,目的是想讨好岛内的客家民众,借此捞取选票,并未放弃“
台独”的分裂立场。但不管其真实目的是什么,陈水扁和广大台湾同胞一样根在大陆,却是不争的
事实。
台湾的陈姓族人一般都称其祖先是河南光州一人,是跟随唐朝初期的陈元光父子到福建的,而
闽南陈姓也多认陈元光作祖宗。陈元光是唐朝初年的一位官员,唐高宗时,他随父亲陈放率兵3600
人入闽平乱,陈放病逝后,陈元光袭岭南行军总管事一职,后来他又奏请在泉州、潮州之间设置漳
州。漳州的设置,促进了福建南部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消除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了
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中原文化进一步向福建传播,后来又从福建传到台湾,因此两岸陈氏子
孙共同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
根据学者考证,陈水扁的祖籍应在福建诏安县,他的先祖从白叶村的星斗自然村走出,漂过海
峡去了台湾。据记载,陈元光的第二十二代传人元隆公在明末曾当过江西布政使,后辞官回到诏安
县霞复镇隐居。元隆公的儿子们则分散在诏安几个村庄,其中有一位来到白叶星斗村,成为星斗村
陈姓开山祖。元隆公的第九代孙进贤公在星斗溪畔、回头山下建了一座方形土楼,如今的星斗村其
实是因这座土楼而得名。1737年,进贤公的第六代孙陈乌从星斗村到了台湾,传到陈水扁已是第九
代。
除陈水扁外,台湾政坛高层的许多人士,如“副总统”吕秀莲、“行政院长”游锡 、“前院长
”张俊雄祖籍都是福建漳州;李登辉的祖籍则在福建龙岩(旧称汀州府)永定县。
根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的来台祖是崇文公,李登辉是来台李氏15代兴发公(长房)的第四代
孙,是崇文公的第十几代孙。台湾李氏和其祖籍地楼下村李氏有着密切联系,1991年元宵节,李登
辉的侄儿李道雄率先回乡寻根谒祖,随后李登辉的堂弟李登泉、李重耀、李延耀等在台人士也纷纷
回到祖籍地,他们或祭祖扫墓,或探亲观光,两岸乡亲来往十分密切。在楼下村李氏宗词中,还曾
挂有李登辉及其家人的照片。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楼下村的乡亲们十分愤怒,痛斥他数典忘
祖,给李氏宗亲抹黑。
吕秀莲的祖籍在漳州市南靖县,根据族谱记载,她是南靖县书洋镇龙泽楼吕氏第十七代孙。
1740年,南靖书洋吕氏的第十代孙吕惟良的第6个儿子携妻子东渡台湾,在台湾北部的桃园县埔子拓
荒,经过200多年的繁衍,后裔已有六七千人尽管吕秀莲不肯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但其兄长吕传胜却
以身为中国人为荣,曾先后四次率团回大陆祭祖。2001年,吕传胜率宗亲多人回乡,在吕氏祖庙芳
园地举行了盛大的祭祖典礼,吕氏祭祖成员排队饮用井水,表示饮水思源之意。
游锡 和陈水扁的祖籍地相距不远,都在漳州诏安县,游氏祖先大约是在明朝末年由福建上杭县
迁入诏安秀篆镇二都埔坪的。清代嘉庆年间,游氏家族300多人迁到台湾宜兰县冬山乡大和村,传到
游锡 已是第六代,从上杭算起为第20代。游氏家族在台湾宜兰建有游氏东兴堂,游锡 每年到此祭
拜。十几年来,宜兰游氏还先后出资重修了秀篆祖地的盘石楼、东升楼、龙潭家庙等祖祠与一些祖
基。重修东升楼游氏家祠时,时任宜兰县长的游锡 出资1万元新台币,并亲笔撰写了祖堂柱联。令
人困惑不解的是,他既然能如此尊敬祖先,却不知为何始终不肯堂堂正正的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台湾人的远祖也在大陆
从地缘上看,台湾属闽台半岛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在史前时期由于地壳的上升和气候变冷,沿
海地区发生海退,海岸线向海洋推进,台湾岛和福建沿海岛屿连为一体,构成广阔的大陆架平原。
此后,地球气候时暖时冷,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与福建的连接和分开交替出现。大约距今16000年
左右,在末次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台湾与福建才被台湾海峡相隔至今。
由于台湾与福建在地理上曾多次相连,使生活在福建的远古人可沿着露出水面的海峡陆地,或
沿途采集野果,或追逐野兽而进入台湾,并在那里定居繁衍,成为台湾最早的居民。
考古资料也表明,自19世纪以来,台湾各地陆续发现100多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大量遗物,与
大陆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省的原始文化属同一类型。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
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大约在3万年前
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
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
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被列强统治的屈辱历史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
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
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
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己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
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
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
,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
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
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
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
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
,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
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
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境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一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
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
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
,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
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
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
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
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
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
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
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
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大陆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太平洋
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
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
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