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2年第三期  > 正文

8英寸晶圆放行大陆的前后

日期:2008-06-05 10:00 来源: 作者:段林萍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段林萍

  3月29日,台“行政院长”游锡 正式宣布“有条件”开放8英寸晶圆(即硅片)厂赴大陆投资,
至此,延续日久的8英寸晶圆登陆争议暂时划下句号。此一“开放”政策虽然给台商到大陆投资晶圆
体开启了一扇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扇门实在是太小了,对多数台商而言,根本就是个“假利多
”消息。并且,该政策的出台过程,充分反映了台联党及其精神领袖李登辉在当局大陆政台联党与
民进党这种利用关系,也势将对岛内政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在“极独”势力的强力反对下,8英寸晶圆登陆决策迟迟出台
  由于祖国大陆市场商机无限,岛内的晶圆体厂商都有决前进大陆开创一片新天地。岛内半导体
企业的两大龙头--台积电与联电甚至多次到祖国大陆考察、洽谈投资办厂事宜。迫于压力,台当局
从去年11月22日起到3月1日止,先后就8英寸晶圆厂赴大陆投资案召开了7次产官学会议,但进度却
始终胶着。后来,台当局虽一再口头表示朝开放方向规划,但总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相关的放行政策迟未出台。
  在相关业者怀疑台当局技术阻挠的情况下,一些“立委”也参与其中。3月1日,有“立委”质
询“行政院长”游锡 、“经济部长”宗才怡对开放8英寸晶圆登陆的态度,游虽表示在3月底之前一
定做成开放的相关决定,但却说要“兼顾国家利益”。“陆委会主委”蔡英文也称,晶圆厂“带有
战略性质”,话外之音,不言可喻。此后,岛内各界围绕8英寸晶圆登陆的事件展开了激烈争议。台
联党更扮演了反对8英寸晶圆登陆的角色。
  在新科“立委”上任前夕,台联党精神领袖李登辉便函对该党“立委”面授机宜,要求他们在
“问政”过程中,尽一切可能阻碍8英寸晶圆登陆投资,“能晚一天去,就晚一天去”。后来,李登
辉又大骂那些祖国大陆投资的台商,说他们是不顾台湾安全,是“吃里扒外”,甚至预言他们会“
哭着回来”。台联党主席黄主文也要求该党“立院党团”保持“高度的备战状态”,并推出一系列
以反对8英寸晶圆登陆投资为主题活动,诸如“临时党团大会、早餐会、中执会、公听会、记者会和
游行”等。台联“立院党团”总召许登宫也趁机鼓吹,说什么开放8英寸晶圆登陆,不但会造成资金
外流,更会严重冲击岛内高科技产业,并造成台湾失业率攀升,使经济雪上加霜。与台联党相呼应
,吕秀莲也说,大陆吸引台商投资设厂,是“捕蝇纸甜蜜蜜”,存心不良。“央行总裁”彭淮南称
,8英寸晶圆厂牵涉高科技产业群聚效应,最怕的是带动上下游产业一起跑过去。民进党中央秘书长
吴乃仁也要求“政府”不能只讲开放,必须讲出“有效管理”方法。3月6日,岛内媒体还传出台积
电某离职经理,涉嫌泄密,将晶圆制程与配方和12英寸晶圆厂配置及设计图,传送到上海中芯集成
电路公司的消息。
  在工商强烈要求与台联党等势力的极力反对之下,台当局终于开始透露出其有关8英寸晶圆登陆
的政策轮廓。3月5日,蔡英文首席表示对晶圆登陆持开放态度,但据台联党“立委”转述,蔡曾向
他们保证,当局随时有踩急熬车的准备。“行政院副院长兼经建会主委”林信义8日表示,开放部分
8英寸晶圆登陆是既定政策,但也会“有效管理”。新任“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也称,配套措施是
将在岛内投资12英寸厂与开放8英寸厂登陆挂钩。稍后,游锡 公开对外宣布“有效管理”四原则,
即总量管制(只放行部分8英寸厂);相对投资(即在台湾相对要投资12英寸厂) ;核心技术及研
发一定要留在台湾;技术管理(对0.25微米规格的晶圆体进行技术管制)。
  但是,台联党似乎仍不满台湾当局的回应。今年3月9日,台联党与台湾教会及部分民进党籍成
员一起,举行“暂缓开放8英寸晶圆”游行,此后又扬言要发动支持者包围“立法院”及相关行政部
门。同时,台联党还多次利用早餐会之机,向相关“部会”首长进行游说施压,并先后点名要让林
信义、“经济部长”宗才怡、“经济部次长”陈瑞隆等人下台。
  3月14日,“行政院”决策层对台联党作出“善意回应”,宣布原则决定将开放8英寸晶圆的时
间点设定在2003年元月1日,并进行“有效管理”。3月29日晚,游锡 正式宣布开放晶圆厂登陆的决
定,具体内容是:在“有效管理”及建立相关配套前提下,做“小规模、低度开放”,以晶圆厂旧
有设备作价投资者为优先,新设备投资2年后再议,个别厂商须在12英寸晶圆厂建厂完成且进入基本
量产连续达6个月以上,才能提出申请,实行总量管制,预计至2005年核准投资8英寸晶圆厂3座为上
限,当局则在4月30日前完成“有效管理”机制。
  新政策宣布后,李登辉立即对此表示肯定,称透过“有效管理”机制,将有助于台湾的经济稳
定。台联“立院党团”也肯定“行政院”对台联诸多建议的善意回应,并在重申“行政院”要具体
落实“有效管理”机制的同时,要求“行政院”在3个月内,对提前到大陆投资8英寸晶圆厂的业者
具体严惩。
  二,8英寸晶圆登陆放行背后所暗藏的玄机
  台当局最终同意开放8英寸晶圆登陆,表面上似乎是顺应了民意,然而,这一政策的“开放程度
”其实是极其有限。并且,该项政策的出台过程所显示出的民进党与台联党的互动模式,确定了台
当局大陆政策出台的一种新模式,甚至对以后类似案例都有深远影响,同时,民进党与台联党的“
战略分工”也可能对岛内政局产生影响。
  其一,开放对策对岛内工商界而言,其实是个“假利多”消息。
  首先,该政策的限制太多,限制了企业界前往大陆的发展。例如,按照“小规模,低度开放”
的规定,台商只能在大陆地区投入低等级生产线,但这种产品在市场上并没有多少竞争力。如果将
在岛内投资12英寸晶圆厂与8英寸晶圆厂挂勾,台商在岛内投资12英寸晶圆厂与在大陆投资8英寸晶
圆厂的比例为10:2,那么,台商每在大陆投资一条8英寸生产线,成本差不多二三百亿元新台币,
那它就必须在岛内花上千亿投资12英寸生产线,这对一般厂商而言,当然是一个沉重的压力。如果
台商必须在12英寸晶圆量产6个月后才可到大陆投资,即使按照台当局最保守的估计,每天生产线从
动工到试产所需19个月的时间,那么,一般厂商要想到大陆投资可能要在2-3年之后,到时不仅可能
是商机尽失,甚至连8英寸晶圆厂的技术都已经过时。“台湾半导体科技教父”施敏也认为,如果当
局再晚两年开放的话,大陆市场就会被其他厂商占领。因此,台当局的新政策除2、3家大型厂商可
受惠外,一般晶圆业者是难以得到实质利益的。
  其次,岛内晶圆体业者可能因受制于“有效管理”政策,而失去产业升级的机会。由于全球晶
圆技术实际上已升级到12寸,甚至15寸也很快就要出来,8英寸晶圆在台湾实际上已是夕阳产业,留
在台湾既无竞争力,也不利于厂家进行产业升级,甚至会成为厂商乃至整个台湾经济的负担。林信
义也证实,岛内目前的23座8英寸晶圆厂中,近3成是闲置。陈瑞隆也称,岛内许多8英寸厂都到了除
役期限。如果不及时外移,则剩余价值会不断递减,而若适当释出,则可以加速12英寸厂的投入。
宗才怡更坦言,“假如再等待的话,就会失去竞争力”。因此,并加速12英寸技术的引入,从而可
避免多数晶圆业者长期受困岛内而面临被淘汰的困境。
  二,台当局开放8英寸晶圆厂登陆的过程,虽说是“个案”,但却反映了民进党与台联党在台当
局大陆政策出台过程中的技术操作模式,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惯例”,影响到以后各项大陆政策的
制定。
  众所周知,发展两岸经贸是互利双赢的事情。台湾如果没有每年从祖国大陆获得近200亿美元的
外汇赢余,台湾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此外,若回顾岛内经济近20、30年的发展过程,其产业结构
其实是及时淘汰旧有产业,积极引进新产业的过程。外移虽然很痛苦,但是不外移台湾一块钱都赚
不到,而放行8英寸晶圆登陆,不仅可使台商扩大经济生存空间,而且有利于台湾整体经济与IT产业
的转型和发展。民进党高层当然也会意识到这一点,但为什么一直限制甚至反对台商登陆呢,其根
源就在于“独”念作怪,害怕两岸经贸关系密切,害怕这种“作为一个国家内部事务的两岸经贸往
来”。
  但是,民进党毕竟是个世俗政党,它对权力有极大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它不能没有选票,不能
没有工商界的支持。民进党在经历“核四风波”的冲击之后,基于改变“反商情结”的需要,也迫
于工商界的压力,在其九届二次会议中提出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但内部
对开放尺度意见不一,甚至有人主张应该更加“严格”点。这对台商而言,当然是可怕的消息,担
心“有效管理”成为“戒急用忍”的翻版。在此情况下,如果由民进党直接划定对8英寸晶圆登陆投
资的“有效管理”尺度,可能又会引起另一个“核四风波”。因此,民进党需要有一个托,有一个
“黑脸”,以便为其“有效管理”登台创造一个“合理的”外部环境,并且,这个“黑脸”必须具
备一定的“民意基础”。在此情况下,拥有13席“立委”与8%得票率的台联党自然成为民进党“有
效管理”政策的最佳护航者。这样,民进党当局便可既不明目张胆地违背工商界的意愿,又可充分
贯彻落实其“积极管理”两经贸关系的政策。
  三、台联与民进党在政策上的“合作模式”,也势将对岛内政局产生一定影响。
  在民进党执政二年多的时间内,岛内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都出现了重大问题,民进党“渐进
式台独”的做法也引起了岛内广大反“台独”力量的不满。民进党正面临着“四年执政党,万年在
野党”的危机。民进党要想改变这一局面,扩大支持选民基础,在今后的选举中取得胜利,甚至在
2004年“总统”选举中顺利连庄,还得重拾“新中间路线”,将自己重新打扮成“倾听各方意见”
的“主流民意代表”,但是,由于“建国党”已经泡沫化,使得民进党在政党定位上呈现出“左侧
空虚”的情形。因此,出于重新定位的考虑,民进党内高层一直希望台联党扮演成“另一个建国党
”,作为民进党的“侧翼”,这样,不但伤不了民进党筋骨,却反而将民进党往“中间路线”推移
,甚至扩大“泛绿阵营”的势力版图。而台联党也似乎对之极为配合,并在最近接连抛出“总统台
生条款”、“疆域定位”、“迁都”“第二国语”等高度涉及统独族群的争议性议题,并且极力反
对“8英寸晶圆登陆”,为李登辉的“戒急用忍”政策“招魂喊魄”,要求重新回复此一政策。台联
党已经将自己定位在一种“极独”势力基础之上。
  事实上,民进党当局通过此次争议,既安抚了“极独”势力反对加强两岸经贸的声音,又平息
了岛内工商界要求加强开放经贸关系的呼声,可谓两边通吃。台联党与李登辉非常肯定民进党当局
的“有效管理”,工商界则认为,民进党当局的政策,尽管不算“积极”,但最终还是“开放”,
值得理解与肯定。岛内舆论就此发表评论,称台联党与民进党的这一政策,不但可以扩大到其他公
共政策上,甚至还可延升到其他重大政策上。在政党互动模式上,台联党与民进党已经成为事实上
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据岛内媒体报道,就在开放8英寸晶圆登陆政策
出台之前,陈水扁先后两次与李登辉密谈有关开放8英寸晶圆登陆事宜,蔡英文也前往拜访李登辉,
寻求支持与谅解。“行政院秘书长”李应元则特别致电台联党主席黄主文寻求支持。因此,此次政
策出台的过程对民进党的“定位转型”到底有多大作用,当然会令人质疑。毕竟,台湾同胞是有非
常高的政治智慧的,并且,其他在野党也不会听任这种状况的延续。
  总之,台当局虽然在8英寸晶圆登陆问题上开启了一小扇门,但这门毕竟太小,不足以给多数台
商带来实质利益。相反,民进党与台联党的相互勾结,不仅对台当局今后大陆政策的制定过程产生
影响,而且也对岛内政局产生一定影响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