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刘树
农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稳定的根本条件,这一点在台湾也有充分体现。那么,台湾农业的过去
怎样?现在又如何呢?笔者以为,台湾农业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比较发达,为台湾的经济腾飞
,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现状则是一方面比较发达,而另一方面却问题多多,陷入困境。
农业在台湾经济腾飞中起着重要作用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政权接收台湾后,由于连年忙于内战,根本不顾经济的恢复和建设,
致使台湾经济和祖国大陆经济一样,在短短几年内近乎全面崩溃。首先,原来基础较好的台湾农业
遭到巨大破坏:1946年时,台湾的米、糖产量为140.2万吨和137. 4万吨,4年后的1949年,却降到
了121. 5万吨和64. 7万吨,分别下降了23%和43%;其次近200万军民从大陆涌进,使台湾这个小岛
的人口由1946年的610万猛增到1950年的800万,造成衣食极为紧缺的局面;再次,农业生产下降和
人口激增的直接结果就是物价飞涨,1949年的全岛零售物价竟比1946年时上涨了1000倍。
面对以上严峻形势,台湾当局为了能在孤岛上站住脚跟,“安定”就成了一切工作任务的首位
。安定的重点在于稳定经济、稳定民心,而稳定经济和民心又必须从农业入手,首先要让老百姓有
饭吃。为此,当局除了实行币制改革、加强外汇贸易管理和恢复发展工业外,着重抓了农业的恢复
和发展,其中主要包括两条:
(1)实行土地改革。鉴于在大陆时未能解决好土地问题以致失去几亿农民支持的惨重教训,台
湾当局乃决定于1949年在岛内农村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4年后的1953年,土改较顺利地完成了。土
改基本上消灭了台湾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缩小了农村的贫富差距,为全岛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土
改提高了台湾农业的生产力,由于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大大增强了生产和投资的意愿,至1952
年时,全岛农、渔、畜的生产量分别达到157万吨、12.2万吨和207.9万头,均超过日本统治时期的
最高产量。土改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还初步奠定了台湾工业化的基础,引导地主们将
土地资产转变成工商业资本,并使地主变成资本家;这种使地主土地资产转移的办法,既减少了地
主对土改的阻力,保证了农村的稳定,使10万户地主变成了几大工业公司的股东,又使大量土地资
产(约7亿元新台币)转化成了民族工业资本,从而大大促进了台湾工业的起飞。
(2)推行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基本方针。在完成土改的基础上,从1953年
起台湾就开始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阶段,在这个阶段内,当局先后连续执行了两个4年计划(1953-
1956和1967-1970)。这个阶段经济建设的重点有二: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经济作物,增加
农业产值,稳固农业基础,以农业的力量来推动工业发展;二是发展代替进口商品的工业,实现农
工业平衡发展。
通过两个4年计划,台湾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增加了出口,减轻了外
贸入超的压力;增长了人均GNP,改善了产业结构,出现了工业超过农业的局面。从1961年起,台湾
经济则进入了大力发展外销工业或出口导向经济的腾飞阶段。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台湾经济由恢复到腾飞的10余年中,农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发达的台湾农业
台湾经济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到20世纪末,总的来说,台湾农业是比较发达、农民是比较富
裕、农村是比较进步的。
首先,农业比较发达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农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很小,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台湾的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80年
代末,服务业产值就超过了工业;20世纪末农业产值比重比40多年前的1953年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
。
2、农业内部结构大变,种植业比重降,渔牧业比重升。在1956年至1997年的41年中,台湾种植
业减少17.26%,渔业增长1.7倍,牧业增长52%。
3、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大减。1976年,台工业就业人口超过农业就业人口;1989年起,服务业
就业人口超过工业就业人口;到2000年,从事农业的人口不足8%。
4、农村人口占全岛人口的比重下降,台湾农村人口1956年占全岛人口的50%,1999年占17%,虽
然比西方发达国家高出许多,但却大大低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
5、农业科技含量比较高。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大量引进了岛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农业机械
、食品加工设备和世界各地430个作物良种。引进的技术和良种经过消化以后,已有不少成了台湾的
主要品种和产业。
6、农产品的运销体系比较完善。从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就开始实行农产品代销制,70-80年
代又发展批发市场,到目前为止,台湾农村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农产品运销体系,包括组织体系
、管理体系、市场信息系统和配套设施,从而建成了一个较完善的生产、市场、政策和科技等的信
息网络体系。
其次,农民生活比较富裕。表现在:
1、农民所得上升较快。1976年台湾进入经济繁荣阶段的初期时,农民每户年收入为10.6万元新
台币,至1999年时则上升到92.8万元新台币,23年增长了7.75倍。其中非农业收入的比率逐步上升
,农业收入的比例则逐步下降。
2、农民消费结构中吃的方面所占比重较小。
1999年农家消费支出状况
食品 衣服 居住 交通运输 娱乐教育及文化 医疗保险 其他支出
25.68 4.01 23.39 12.22 10.29 14.63 9.73
3、农民拥有的家庭现代设备增长较快
年份 彩电 电话机 冷暖气机 洗衣机 微波炉 汽车 电脑
1979 9.8 3.76 0.27 8.80 0 0.55 0
1984 87.64 70.89 3.87 61.03 1.11 6.20 0.29
1999 131.28 106.66 93.77 95.88 22.63 68.14 19.51
4、城乡差别不大,表现在农家与非农家的收入和生活差距不大。
1999年农户与非农户的收入和生活比较
年收入 新台币 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百户拥有汽车数
农户 92.7万 25.68 68.14
非农户 116.0万 23.21 61.03
百户拥有彩电数 百户拥有电话数 百户拥有洗衣机数
131 106.6 95.88
142.6 117.3 96.55
台湾农业走入困境
20世纪50年代以后,台湾农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农业又逐步
走入低谷,不仅过去农业中存在的问题更趋严重,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
1、农业经营规模过小。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虽然消灭了封建地主的土地占有制,但是
,一方面仍然保留了土地私有关系,并通过扶植自耕农,使小农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每
个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却不大,仅1.09公顷,这个数目与德国农户平均15公顷和美国农户平均180公
顷土地相比是太少了。随着岛内人口不断增长,加上中国传统的分家观念,老农将本来就很少量的
土地又分割给儿子、孙子,结果每个农户的土地占有量更加零碎、细小,而且个体农民散漫惯了,
不习惯合作经营,所以,引导农民走土地代耕和合作经营的道路既困难又缓慢。至今,台湾农业仍
然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这种小农经营,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不利于现代化建设的。
2、农业竞争力不足,成长速度迟缓。由于台湾农村的生产关系以小私有制为基础,农业生产日
益难以满足工业化的需要,尤其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形势下,台湾农业生产更深受进口的冲击:地
价上涨,工资上升,农产品价格低落,致使农业的优势资源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生产增长缓
慢,甚至出现衰退局面。据统计,1956年至1961年时,台湾农作物的年增长率曾高达6.02%和6.34%
,但从1981-2000年,台湾农业生产的年增长率不仅时高时低、很不稳定,最高年份达+6.81%(1993
),最低时则降至-8.27%(1998),而且20年中有一半年份呈负增长,见下表:
1981-2000年农业负增长概况
年份 1981 1983 1986 1989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增长率% -2.44 -2.99 -5.19 -0.48 -4.25 -4.14 -3.52 -0.27 -8.27 -2.70
还有一点须指出的是,在台湾久负盛名的米、糖生产,1981年以后也逐渐走向衰落。比如在贸
易自由化冲击下,岛内自产糖价比进口糖价高2倍以上,因而不得不减产;同时,由于人民生活走向
富裕,食物构成发生变化,结果稻米生产呈过剩现象,稻农因此大受其害。所有这些都说明,台湾
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亟待调整。
3、农民生产意愿低落,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由于农业增长缓慢,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
就逐步下降。前面我们虽然指出过台湾农民的生活比较富裕,但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不是靠农业,而
是靠非农业收入。据统计,1999年,非农业收入占去农家总收入的81.78%;也就是说,岛内务农的
专业农户愈来愈少,90%以上的农户只是将农业视为副业。由于兼业农户增加,农业收入减少,因而
农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小,结果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致使农村人口老龄化、妇女化。
目前农村近一半人口的年龄在60岁左右,出现了所谓“老头、老大娘农业”,因而农村的文化科学
知识水平也随之下降。这一局面,又进一步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农家收入下滑。
4、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土地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由于台湾当局忽视环保,既无完善
的环保法规,又缺乏完善的监测制度,每年支出的环保费用也很少,致使全岛的工业废水、毒性废
物排放相当严重,首当其冲的是水污染。据报道,“台湾90%的大河受大量重金属、有机溶液、农药
、PCB等的污染。”这些河流的水流入农田后不仅污染了农田,更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除此
,岛内的废弃垃圾也是一大灾害,这些垃圾不仅占地愈来愈多,而且使可耕土地的四周不同程度受
到污染,台湾省环保署曾预言,如再不采取措施,“20年后的台湾地区将无可耕种的农地了”。
2002年台湾入世以后,其农业还将进一步面临更大的挑战。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