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2年第五期  > 正文

台商的圆梦之地--记欣欣向荣的苏州新区台资企业

日期:2008-06-05 14:09 来源: 作者:樊宁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樊宁

  随着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连续几年保持了8%左右的高速度增长,特别是加
入WTO之后,吸引着海内外投资者。然而,在台湾新领导人陈水扁上台之后,推行“去中国化”、“
渐进式台独”政策,阻碍“三通”,前不久,又罔顾2300万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抛出“一边一国
”论,引起海内外轩然大波,更导致经济不断恶化,与祖国大陆一派繁荣稳定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来到祖国大陆工作、生活。他们怀抱怎样的梦想来到大陆?圆梦的
有多少?带着诸多疑问,我走进投资落户在苏州新区的台胞中间。
  “再不三通,就要逼迫台商拔刀自刎了”
  2000年9月,王勋辉当选为苏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他身材魁梧,说话爽直,在台商
中很有号召力。他身为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2年从台湾来到苏州新区投
资兴业,笑称自己是个“老苏州”。目前,苏州市台资企业逾2300家,总投资超过100亿美元,5000
多名台籍人员及其家属常驻苏州。虽然公司、协会一肩挑,王勋辉显得很轻松。他说:“我2年内任
期最重要的职责是服务台商,接任会长至今,我还没碰到头疼的事,相反接待的台商大多是咨询投
资设厂事宜、相关政策,有的台商尚未投资先在苏州购置房产。”
  提起苏州,他赞不绝口说:“台湾的调查报告表明,苏州的投资环境名列祖国大陆首位,政府
效率高,很规范,海关等都没有问题,台商纷纷往苏州跑。有人也许会以为中化这样的大企业以及
我这个会长受到特别照顾,其实不然,我接触了很多中小企业,他们同样受到很好的服务,当地政
府并对台资企业来了以后继续关心,希望二期、三期继续在此投资。”他说,建设银行、农业银行
等“财神爷”抢着在苏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办的会刊上刊登金融贷款业务,行长一天到晚往
企业跑,主动提供咨询,开办讲座。对将到大陆投资的台商,他的忠告是:要熟知政府的政策法规
,不要做违法的事。
  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由台湾中国化学制药有限公司与苏州第二制药厂、中国医药公司合
资,现有员工300多人,是台湾制药厂行业在祖国大陆兴办的首家合资企业,他还以其父的名义在原
苏州医学院设立奖学金。1998年,中国抗洪赈灾,当时苏州中化尽管亏损,仍慷慨捐赠了价值150万
元的药品。1999年,苏州遭遇洪灾,苏州中化又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药品。尽管到祖国大陆投资已
近10年,王勋辉仍懊悔来迟了,“在大陆投资的欧美医药厂商如西安的杨森、上海的施贵宝,先于
台湾医药企业抢占商机,现都已成气候。台湾医药企业在只有2000万人的岛内市场上杀得头破血流
,只有在大陆立足,才有可能进军国际市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王勋辉对此很乐观,他说
:“苏州中化一些原料从国外进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税降低,对公司有利。”
  谈到两岸企业优劣比较,王勋辉感触颇多:由于两岸长期隔离导致文化差异,管理大陆的企业
要比台湾的企业花更大的心思,管理层间要花较多时间沟通。苏州中化把员工送到台湾培训,使之
出去看看,接触新事物。他透露,从2001年起,台湾中国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已把研发中心陆续
迁移到苏州,原因在于,这里人才济济。他说,在台湾养1位博士的钱,在这里可养5位博士。台湾
中化研究所有100多位博士、硕士,每年要花8000多万元新台币,若拿这些钱在大陆聘用研发人员,
日子就太好过了,而且大陆人才专业素质高于台湾。我们到大陆来发展,是企业为了生存必须适应
经济规律。在王勋辉的极力引荐下,很多台资企业先后到苏州新区投资落户。
  谈到两岸形势,王勋辉感慨不已。“台商到大陆投资台湾当局挡也挡不住,这是生存问题。台
湾当局应该反省能为企业提供什么环境,一味地强求企业根留台湾不现实。老实讲,我们都是中国
人,台湾当局不愿承认一个中国,至今不三通,企业怎么根留台湾?当初那些跟李登辉跑的人现在
都完蛋了,那些到越南、印尼、菲律宾投资的台商都惨极了。而在祖国大陆,欧美投资蜂拥而至,
台商不来,自有其他外商投资,而台商不去大陆去哪里?光呆在只有2000余万人的台湾岛内企业怎
么生存下去?台湾如果不开放三通,真的就要逼迫台商拔刀自刎了。”
  随着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落户苏州,王勋辉全家人跟着移居祖国大陆,先是住在苏州,
后又搬到上海虹桥,每天往返于上海、苏州之间。王勋辉惊叹这里天天都有新变化:“祖国大陆发
展得太快,出乎想象,沪宁高速公路开通后,车速由1小时缩短至50分钟,真是畅通无阻。苏州与9
年前比,完全变样了。”现在,他只是开股东大会时才回台湾,平时都呆在大陆,春节就到大陆各
地游玩。他说,“春节大家也不在岛内,人们都往外跑,我回去干什么?”
  提及最令台商头疼的子女学籍问题,王勋辉顿时情绪激动起来。“台商带着子女来到大陆,干
了二三年突然调回台湾,而台湾却不承认其子女在大陆就读的学籍,导致学籍无法衔接。两岸同宗
同祖,同是中国人,台湾当局应该为在大陆投资的台商解决根本问题。”他话锋一转,“大陆的学
历连欧美国家都承认,很多台湾学子跑到大陆读大学,他们才不管台湾是否承认。”
  “祖国大陆才是世界经济最大的舞台”
  有的台湾记者在苏州采访后称:“在苏州找不到卖鸭蛋的人,只找到在开工厂的高科技台商。
”苏州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就是率先到苏州新区建厂的台湾独资企业,现已建立了庞大的生
产、销售基地。苏州新区于1992年开发建设,苏州明基于1993年在一片农田上建厂,1994年批量生
产,明基的很多配套厂商跟着从台湾落户苏州及其周边地区。现如今,苏州已成为台商到祖国大陆
投资的重要选择地之一,这足以证明明基的远见。
  苏州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光碟机、扫描仪在祖国大陆市场的占有率
都是前3名,桌上型显示器位居前5名。专门负责中国市场的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大陆营销总
部总经理曾文祺功不可没。1996年底,时任台湾明基显示器全球产销控制协调的曾文祺主动要求调
任苏州明基,第一个到祖国大陆开拓市场。在他看来:祖国大陆发展空间大,成长性强,升迁机会
多,而台湾未来生产没有竞争力,发展有限。时至今日,他的部下已增至三四百人,他对此深感自
豪。他毕业于台湾交通大学航运技术系、台湾清华大学动力研究所,在美国获得工程管理硕士,可
谓学识广博。他特别钟情于现在的工作,“在大陆做行销,是一辈子难得的机会,能力得以充分发
挥,大陆的舞台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舞台”。他常以联想电脑为例,证明大陆市场之大:没有一台个
人电脑销售到国外去的联想电脑,光是凭借在中国大陆的销售业绩就已成为世界第10大个人电脑公
司。
  年过不惑的曾文祺至今仍是单身,是个十足的乐天派,苏州情结浓得似乎化不开。他平日忙碌
得像只陀螺,工作之余,尽情陶醉于山水之间,一张一弛,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一有空儿,他就
骑自行车横穿苏州城,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星海游泳馆游泳,漫步于波光潋滟的金鸡湖畔。烟波
浩淼的太湖更是他常去之处,每年清明前,他都率手下人到太湖东山采摘茶叶,再围着当地茶农炒
制成碧螺春,劳动的快乐难以言表。在苏州住久了,他愈加体会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韵味
,高科技产业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令其啧啧称奇。他打心眼里喜欢苏州,称苏州是留人的地方,颇
为自豪地把自己定位为“苏州人”。
  曾文祺对台湾目前的经济现状很难过,“再给我几年,我一定可以把祖国大陆市场做起来。不
要问台商为什么要到大陆来,而应该问为什么不来?”
  对苏州感情日渐深厚的台商
  “我当初到大陆动机是为了多赚钱,否则谁愿意背井离乡。来了才发现大陆确实不错,这是实
话实说。”国巨电子(中国)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田清源这样说道到大陆的动机。他透露,当初是
因为在台湾贷款买房子经济压力大,冲着在大陆工作的薪金差不多是在台湾的2倍,才于1996年下决
心来到大陆。
  田清源对大陆的感情日渐深厚,一再延长在大陆工作的时间。他于2000年到国巨电子(中国)
有限公司担任行政部经理,这是他在大陆的第二份职业。
  国巨电子(苏州)有限公司是台湾最大电阻器制造商----国巨股份有限公司兴建的独资企业,
17名台籍工作人员住在厂内宾馆式的宿舍楼,桌球室、壁球馆、撞球室一应俱全,其中有3人携家属
在此定居。厨师是当地人,早已摸透了台湾人的口味,想吃什么只管点。工作、生活顺心如意,田
清源的幼女可以说是在大陆长大的,2001年9月成为苏州外国语学校的一年级学生,台湾不承认大陆
学籍,田清源就盘算着女儿以后到国外发展。原来他很想回台湾,生怕误了女儿的前程,但后来发
现大陆还不错,就把返台期限又延长6年。“女儿在大陆读小学的6年里,我不会考虑回台湾的问题
。”他决然地说。在苏州,像田清源这样的台商很多,对苏州的感情日渐深厚,他们想在苏州长久
干下去,就十分努力地工作,不断地努力学习。
  在苏州有个人发展空间
  生于1963年的曾秋富,现任罗礼电脑(苏州)有限公司物料处处长。罗礼电脑(苏州)有限公
司1998年3月投产,代工主机板等产品,全部销往海外。1998年,他首次来到大陆,先在广东的一家
台湾电子公司工作,1999年7月,来到罗礼电脑(苏州)有限公司。他坦率承认,选择到大陆工作有
两个原因:优厚的薪水、个人有发展空间。在台湾,他顶多做到经理级,管理二三十人,而在大陆
,他管理一个厂,人数达二三千人,并可学到很多东西。
  在谈到为什么要选择来大陆工作时,曾秋富说出了心里话:“赴大陆工作有着长远的个人规划
,除了环境,关键在于是否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看公司目标是否与个人目标相吻合。放弃在台湾
的工作到大陆,回到台湾后重返大陆工作的比率为80%,原因在于,在大陆是管理一家工厂,而回到
台湾,面对的只是一间办公室,心态很难调整,所以,要选择到大陆工作,而且要一直走下去。”
  因为要一直走下去,曾秋富既感到大陆的舞台很大,又感到压力也很大,“坦白地说,我到大
陆工作有时会感到‘江郎才尽’,知识折旧很快,面对的问题以前从没碰到过,例如,我们以前的
经验都不足以应付大陆海关问题,一定要实际操作才能学会。”
  在访问过程,我意识到像曾秋富这样的人绝非少数。郑升信现任志合电脑(苏州)有限公司研
发处副经理。他说:“在台湾,工作单纯,而在大陆,除了专业知识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如海
关、税务等都要了解,每天都接触新事物,很富有挑战。”
  闲暇之时,沉稳寡言的郑升信喜欢静静地研读中国历史、地理,或是走出书斋,流连于名胜古
迹,他说:“坚固的盘门是苏州悠久历史的见证,每一块城砖都是一部无字书,抚摸城砖让我很有
感触。”
  “台商若不能及时布点,无异于把机会拱手让人”
  被称为台湾“经营之神”的台塑公司董事长王永庆一针见血地指出,台湾百业萧条的原因,除
了世界经济不景气外,主要是台湾当局面对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的热潮人为地设置障碍。他将台湾
目前的经济状况比喻为病人,“一个人不舒服的话应该要找病源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台商到大陆去
,大家都很清楚。”他大声疾呼:大陆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对台湾而言,机会不抓住很快就会失去
。两岸民众是一家人,经贸交流日益密切。当局只有在政治上对两岸关系采取“开放”的政策,才
能解决台湾当前的经济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企业向外拓展是提升其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祖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的必争之地,台商若不能及时布点,无异于把机会拱手让人。面对日益
密切的两岸关系和民众的期许,台湾当局对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不要有太多限制,应放弃“戒急用
忍”,代之以可行的办法。
  正如苏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王勋辉所说:“台商到大陆投资挡也挡不住。”原因在
于,大陆正在成为全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传统制造业台商为了在国际上保持产品成本优势,不能不
到大陆投资。任何一个厂商都无法不把眼光放在生机勃勃的大陆市场上。依据国台办的数据,截止
2001年初,在大陆的台资企业至少有4万家,总投资额约400亿美元,台湾民众每年进出祖国大陆百
万人次以上。由此可见,台湾当局只有放弃“戒急用忍”,早日三通,实现和平统一,才是顺应时
代潮流、合乎民意的明智之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