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2年第五期  > 正文

以经贸为纲,促两岸统一

日期:2008-06-05 14:27 来源: 作者:花俊雄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花俊雄

                中国大陆的大环境和大趋势
  随着祖国大陆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外商投资的领域也进一步扩大,由最初的一般加工业,逐
步拓展到电信、资讯和高科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等。截止2001年5月,外资企业累计已达35家左
右,实际投入资金达3206亿美元,吸引外资总额,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外商在中国大陆的
直接投资,65.4%集中在第二产业,32%分布在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投资只占1.6%。为适应入世及
西部大开发,祖国大陆将加强基础设施,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放宽外商投资法规,给予外商在原
料采购、外汇支出及产品销售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因此,有近70%的外商将增
加对祖国大陆的投资。IBM在上海投资3亿美元建立大规模晶片封装生产基地,已于2002年1月投产。
英特尔目前追加5亿美元投资上海工厂,使其具备为全球用户提供最新晶片的生产能力。爱立信将研
发重点转向祖国大陆,并在北京设立研发总院,将研发技术通过其全球网路向全世界输出。此外,
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松下等跨国企业在中国大陆投入的研发经费超过500万美元。2001年,外
资企业的独立研发中心已达120余家,2002年预计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新增的全球研发中心至少有十
几家,它们的研发重心也从贴近本地市场转向基础性创新技术。中国大陆与国际产品的市场周期正
在缩短,IT产品与国际产品基本上保持同步。尽管美国一直试图阻遏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迎头赶上,
但随着以上跨国大企业加大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及研发力度,以及中国能够从日本和欧洲订购精密的
生产设备,就使得美国在250种制造电脑集成电路处理工艺领域失去垄断地位,中国制造先进半导体
的能力已经直逼美国。如果美国不取消向中国出售半导体制造设备的禁令,美国公司将在灵活多变
的竞争对手面前失去中国大陆这个巨大的市场。因此在去年美高科技出口总额下降了15%的情况下,
中国成了惟一的亮点,上升了25%,达到58亿美元。
  越来越多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学者认为,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将成为继美国和欧洲之后
的第三个平衡点。中国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在世界舞台上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人认为,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光靠美国一个国家来拉动世界经济,其难度是很大的,希望中国有朝一日能
变成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现在看来,中国还担当不起这个重责大任,但随着跨国企业的生产中
心逐步向中国大陆转移,开始在中国大陆设立研发机构,进一步加大在中国大陆的采购力度,中国
势将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或“世界工厂”。日本制造业有一半以上准备在今后三年内将生产线移往
海外,其有71%的企业将中国作为首选基地。韩国企业纷纷看好中国,目前已有15000家韩国企业在
中国营运。新加坡已经制定了新世纪中国战略,以便加强与中国企业的联系。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跨
国企业也纷纷在中国建立零部件生产基地和采购网络。通用电气、惠普、奥林巴斯、摩托罗拉、戴
尔、IBM、柯达、沃尔玛等跨国公司近期纷纷在中国建立采购中心。统计表明,中国已成为电子消费
、计算机硬件和电讯方面的世界生产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数码转换器市场,亚洲第二大个人微机
市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大信息产品生产基地。目前中国大陆许多行业的产值占
据世界的绝对化优势地位,电子信息产品、通讯、家电、制鞋、五金、纺织服装等行业已成为全球
最大制造基地。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和科技实力日益雄厚,利用大量廉价劳动力加工一些劳动密集型
产品的投资策略,正在逐渐向高科技生产转变。英特尔、戴尔、IBM和甲骨文等纷纷与中国大陆企业
合作,提高成本竞争力。未来的中国将成为强有力的数字化中国,同时也是全球高科技产品的生产
基地。5月28日闭幕的“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共达成397项协议,总投资额高达73. 5亿美元,
其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拿下23个合作项目,总额达32. 1亿美元,较去年成长超过三倍。由此
可以看出,中国入世后全球500强的电子资讯产业正在加速对中国的投资。中国大陆成为“世界工厂
”后,同时也将是重要的资源消费国和国际商品进口国,对于国际商品行情的影响力,将与日俱增

  从目前发展的趋势看来,亚洲经济的区域化不可避免地将以中国为中心进一步展开。中国在亚
洲的地缘经济扩展将发挥更大的带头作用。但只要中国的经济崛起能够让亚洲各国也获得利益,就
会形成与龙共舞的局面。未来亚洲的经济发展将是龙腾虎跃。
            台湾的大环境:吃老本,下一步在哪里?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最近公布的2001年全球贸易排名,台湾去年贸易总额约达2301亿美元,比前
年减少20. 2%,是前20大贸易体中衰退幅度最大的,因此落居第16名,而中国大陆则是20大贸易体
中成长最快的,两岸的消长,态势十分明显。另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公布的《2002年全球竞争力评
估报告》指出:在经济表现上,台湾的外销及经济增长已呈现负数,民生消费过高,失业率大幅增
加;政府效率低落,公共金融出现大幅赤字;外资引入不足,外籍公司进入台湾市场限制太多,开
放脚步过慢;在贸易、企业方面,台湾企业面临产业生产力不足,研发能力和设备滞后,全球化速
度太慢。因此,将台湾的竞争力从去年的全球第18名下降到今年的第24名。在各项指标中,以经济
表现的指数下滑最大,由去年的第29名跌到第40名。其次是政府的效率,从去年第20名下降到第21
名。
  制造业是缔造“台湾奇迹”的原动力,过去40年台湾先后取得近百项产品外销王国的美誉,但
自陈水扁执政以来,政经情势紊乱,投资环境恶化,产业优势不再,厂商纷纷外移,“台湾第一”
的产品已经寥寥无几。仅剩下的电子、资讯产品,也多半是为国际大厂代工出货。神达机构总裁蔡
丰赐指出,由于祖国大陆基础设施日益便利,通关快速,而台湾的资讯产业最近竟然落到成天“争
水、要电”的地步,甚至发生养鸡场的臭气薰走晶圆厂的怪事,因此,台湾代工出货的优势明年即
将消失。台湾生产力中心总经理张宝诚认为,未来20年全世界制造业都无法赢过祖国大陆,即使台
湾现在最强的晶圆代工业都会搬到祖国大陆。台湾资策会副执行长柯志升提出警讯:由于台湾资讯
产业纷纷登陆设厂,促使祖国大陆去年资讯产业的成长率超过30%,明年祖国大陆资讯产业的产值将
超过台湾。由于国际资讯大厂纷纷与中国大陆厂商建立合纵连横的关系,迫使宏基集团、广达、大
众、神达、华硕、华宇急于登陆设置工厂或生产基地。
  由于陈水扁当局政策摇摆不定,吓跑了许多外商。日立和新力等日本国际大厂家在台湾的投资
计划纷纷叫停。还由于陈水扁到目前为止不肯回到“一中原则”,致使两岸的通路越走越窄。此外
,中外企业家热切盼望的两岸三通,陈水扁也是只说不做,因此,台北美国商会会长理查德亨森也
说,台湾已非进入大陆的门户。跨国企业既然无法自外于中国大陆市场,迫使它们选边站。美国快
递公司优比速为了开辟中国大陆市场,不得不将它在台湾的转运中心搬到菲律宾。台湾当局鼓吹要
成为全球运筹中心已有多年,但是所有外商却异口同声说:谈到全球经济,不可能不谈中国大陆经
济;谈全球布局,不可能不看中国大陆市场。台湾三通的限制一日不解除,要成为转运中心或运筹
中心只能是纸上谈兵。台湾当局处处自我设限,让外商感觉到“台湾好像在吃老本。看不出下一步
在哪里?”
  台湾经济仍然低迷,今年第一季民间投资持续衰退17. 1%。台湾财经官员都自我感觉良好,但
企业领导人却陷入集体焦虑。陈水扁当局口口声声要“拼经济”,但大家心知肚明陈水扁永远在搞
选举。真正倾全力拼经济的是祖国大陆,台湾最热门的议题却是政治。
  面对这种情势,远东集团总裁徐旭东呼吁:台湾应有危机意识。这几年台湾似乎在空转,甚至
是大幅度倒转。既然在台湾看不到未来,又不知陈水扁当局要做些什么,惟一的出路当然是到祖国
大陆寻生机。一直为海沧计划未能实现而懊恼不已、悔恨交加的王永庆认为:台湾再这样下去,三
年会完蛋!随着全球六大石化集团纷纷到祖国大陆设厂,台塑必须抢攻,不能再等了。王永庆说:
台塑在台湾难以生存,台塑没有理由不到祖国大陆投资。台湾汽车业的龙头裕隆集团执行长兼副董
事长严凯泰表示:由于台湾汽车市场持续衰退,裕隆要生存,就要走出去,裕隆非要到大陆投资办
厂扩大生产规模不可。因两岸政策与李登辉渐行渐远,又因陈水扁的大陆政策迟滞不前,辞去“总
统府资政”的张荣发觉得台湾的处境很危险,经济步入寒冬,海峡两岸都入世后,进入激烈的经济
竞赛,祖国大陆全力拼经济,成果已远超台湾,台湾经济未来靠祖国大陆。
  不仅传统产业的领导人对台湾的政经大环境深感不满,高科技企业也忍不住了。他们最近也纷
纷联手大声疾呼,必须尽快开放企业登陆。广达电脑董事长林百里坦言,再不开放对祖国大陆投资
,高科技业就快撑不住了。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严厉批评陈水扁当局没有
迅速面对新经济时代的转变,扁政府的官员对于重要的经济会议,通常都是致完词就走人,很少全
程参加。施振荣表示,资金向来都是朝回收高、风险低的地区流动。厂商到祖国大陆发展就是利用
祖国大陆的人力和资源,获取较高的回报并降低风险。坚持要厂商守在没有竞争力气的地区,只是
虚耗时间。张忠谋表示,经济离不开政治,安定的政治环境是企业竞争力相当重要的因素,台湾的
竞争力与祖国大陆有绝对的关联性。两岸关系紧张是台湾产业长期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两
岸关系必须解冻,否则台湾企业界将面临长期经营不利的环境。应该全面开放赴祖国大陆投资,包
括开放晶圆厂到祖国大陆投资,否则将扼杀台湾企业的生机。
  联电集团董事长曹兴诚指出:人民信心不足,95%是政府出了问题。台湾政府行政效率不彰,像
被五花大绑躺在地上一样,没有行动力。统一集团总裁高清愿抵祖国大陆后,感慨万千,他说:“
大陆做事的积极度,我们追不上(王永庆在对于宁波市副市长亲自作记录并且从半夜做到天亮,在
他离开宁波之前,将前夜的谈话记录及所有问题的解答备忘录送到他手上深受感动),他们政府真
的是在服务人民,台湾却变成在修理人民,叫企业怎么能根留台湾?”(大陆台商集中的地区对台
商的各项服务,力求做到“有求必应,有应必灵”,有些地方甚至具体规定,对台商提出的问题,
必须在24小时内给予明确答复,而且所有办事处集中在一座大楼,避免公文旅行;相对的,台湾远
熊集团投资150亿台币,花了10年时间,盖了2600个印章,才拿到各项执照,台东知本游乐区花了16
年,换了三个县长,盖了7000多个印章,仍不能动工)。
  台湾当局修理企业家的措施莫过于李登辉首倡的“戒急用忍”。王永庆强调,台湾走在关键的
十字路口,他实在不懂为什么李登辉的“戒急用忍”政策一忍就是10年,若真心对台湾好,不该如
此。“戒急用忍”已经成为台湾企业的紧箍咒。被称为“戒急用忍”政策模范生的东元集团董事长
黄茂雄当年响应李登辉的“南进政策”,到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所做的投资未见
起色反被套牢,最近开始鼓吹积极西进。黄茂雄对谨守“戒急用忍”政策而丧失到祖国大陆投资的
时机,悔不当初。他说:“东元若早西进规模不至如此。”统一企业集团总裁高清愿深有同感,他
说:“中国是现在举世所有业者都想要的市场,如果我的方便面早进去5年,就不要这么辛苦了。”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认为,“戒急用忍”政策只会扼杀企业生机。台积电在台湾当局“戒急用忍”
政策的束缚下,仅能苦撑待变,犹如龙困浅滩。张忠谋多次怨叹:若非“戒急用忍”,台积电的成
就不仅止于今天的局面。张忠谋认为,台积叫如能取得祖国大陆市场,便能和美国半导体业者分庭
抗礼甚至迎头赶上,取得领导世界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对张忠谋和台湾高科技业者而言,甩
掉“戒急用忍”进军祖国大陆是实现理想的惟一途径,却又充满无奈。高科技人士认为,在全球化
的大趋势驱动下,台湾的企业应有充分的自由,根据自己的商业策略需求,决定其生产及其他活动
的全球布局。陈水扁当局在企业界的压力下,虽然同意“戒急用忍”松绑,但却又祭出“积极开放
、有效管理”的政策,同时又宣称要建立“经贸安全网”,企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戒急用忍”借
尸还魂。
               两岸三通的困局应尽快打破
  在祖国大陆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两岸直接、双向、互利、互惠的“三通”
本来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更何况“三通”是2002年陈水扁竞选“总统”时提出的一大承诺。但正如
王永庆所指出的,陈水扁的“三通”只说不做。对“三通”只有口水没有行动,出尔反尔,甚至处
处设置障碍,成为陈水扁当局修理人民的另一恶政。
  王永庆警告说,如果两岸无法直航,最多10年内台湾加工厂将全数被祖国大陆取代。两岸不能
直航,无论人员、货物均须经由第三地,不但旷日费时,更造成巨大损失。
  由于两岸不通航,去年才取得中国大陆航权的美商优比速公司不得不在菲律宾另起炉灶。继前
美国海陆公司结束在高雄港的码头租约,转赴祖国大陆盐田港设置营运中心后,世界最大航运公司
丹麦快桅在台分公司——台湾快桅也有意藉明年租约到期及现有货柜场地不敷使用为由,将高雄港
营运中心迁往上海港。一旦该公司确定出走,高雄港全年货柜装卸量将剧减约150万吨,并被上海港
超前。台湾航商所做的生意一半来自祖国大陆市场,但限于两岸不能直航,逼得台湾航商不得不将
国轮纷纷改挂外国旗,造成国轮严重流失。由于“三通”不通。台湾最大的航商、长荣集团董事长
张荣发不惜辞去“资政”的职位,并将船队重心移往英国和意大利,盼从欧洲出发突围“三通”,
在大陆展开新的布局。丹麦快桅公司有意将高雄港营运中心移往上海的消息传出后,高雄港务局紧
急邀集国际轮船公会举行座谈。会上国内外航商一致要求尽速开放两岸通航,以增加航商留在高雄
的意愿。业者预估,实行“三通”后,航商一年可减少的营运支出超过100亿元,所带动的经济效益
更高达300亿元以上。从传统产业界到高科技业者以及海运界和空运界均一致疾呼尽快“三通”,赞
成两岸立刻开放直航的民众比率已上升至64%,升到历年来的最高点。台湾“国策顾问”中国信托金
融控股公司董事长辜濂松认为,面对区域经济方兴未艾的情势,台湾必须积极争取加入东盟自由贸
易区,才能在亚洲取得更广阔的经济发展基础,如果台湾无法与祖国大陆进行“三通”就无法加入
东盟自由贸易区,台湾自然就要面对被边缘化的风险。“三通”已然成为台湾要与个别国家签订双
边自由贸易和加入区域经济组织、避免被边缘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就“三通”的议题而言,台湾
较祖国大陆有更迫切的需要,他呼吁陈水扁当局应该以更开放的态度,促成两岸早日实现“三通”

             台商在祖国大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利民所在,民之所趋。中国信托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长辜濂松说得好:“只要有钱赚,爬都会爬
过去。”台湾俗话说:“杀头生意有人做,赔钱生意没有做。”台商到祖国大陆的投资一波大过一
波,一浪高过一浪,主要就是祖国大陆提供了广阔天地,让台商能够大显身手。台商都在拼经济,
只是拼的地方在祖国大陆而不在台湾。甚至有不少“立委”,白天当“立委”,晚上变台商;在台
湾谈“戒急用忍”,到祖国大陆拼搏经济。
  现任的中国生产力中心董事长石滋宜说:“上帝对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很公平,至少给予一次经
济发展机会,但老天对台湾最厚爱,给了两次。”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台湾第二次的经济发展机
会是祖国大陆给的,或者说是台商“登陆”后创造的。台湾所谓的夕阳工业等劳力密集的传统制造
业,移往祖国大陆,利用大陆廉价劳动力以及便宜的土地资源,台湾设计、研发、接单,祖国大陆
生产与出口,台湾押汇,香港居中调拨资金,十几年来,累积了巨额资金,创下了庞大的外汇,为
台湾的工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换句话说,在台湾不具备竞争力制造业,移往祖国大陆,为台湾
的经济创造了第二春。因此,将台湾产业移往祖国大陆称为“出走”,并认为这将使台湾产业空洞
化的说法,是欠妥的。更适当的提法应该是:“走出”台湾,前进祖国大陆;与祖国大陆经济互利
、互补、进一步整合,壮大中华经济圈,应付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