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2年第一期  > 正文

“静宜”大陆寻根记

日期:2008-06-04 14:51 来源: 作者:蒋春达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蒋春达

  2001年9月,台湾静宜大学校长陈振贵、主任穆仁和等人来到中原古城开封市寻访“静宜大学” 之根——河南静宜女中。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十多年前曾经担任台湾静宜大学校长的衡阳去台人员郭 藩先生到大陆寻访台湾“静宜”之根的一段往事。

  郭藩先生祖籍湖南衡阳,毕业于辅仁大学教育学院,毕业后致力于教育事业,抗战时在衡阳创 办“仁爱中学”,抗战胜利后将该校改名为“湖南私立仁爱中学”,去台湾后在云林县斗六创办正 心中学,以承续在衡阳的教育事业,后兼任静宜文理学院教授,1971年出任静宜文理学院院长。郭 先生接掌院长之后,对该校苦心经营,于1972年开始设立夜间部中国文学系、资讯科学系、西班牙 文学系。1972年起,又将商学系分为国贸、会计两组,以培养商用人才;1975年成立食品营养学系 ;1979年将原属数学系之商用数学组改隶商学系,同时增加应用化学研究所及外国语文研究所,使 静宜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升格为大学。

  学校发展了,但郭藩的一桩心愿一直放不下,这就是他日后苦苦寻找的静宜之根。据静宜的校 史记载,该校是由美国人盖夏创办的,其前身在河南开封。开封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是帝王之都,教 育事业有过非常兴盛的时期,辛亥革命以后这里的私立中等学校达50多所,静宜女中就是其中一所 。1920年,盖夏来到开封,于1932年在开封的双龙巷创办了静宜女中,当时这所学校因教学质量高 而闻名全省。1948年,盖夏到了台湾,仍然从事教育事业,1956年,静宜女子专科学校在台湾成立 。1962年,“静宜”升格改制为私立静宜女子文理学院,1964年,盖夏逝世。郭藩于1971年出任静 宜校长后,了解到该校这段历史,决定到大陆寻访静宜之根——开封静宜女中。1992年,已过八十 高龄的郭藩先生带着这个愿望来到大陆,他的第一站是到衡阳看看自己当年创办的“仁爱学校”的 发展情况,然后北上河南寻找“静宜”之根。哪知尚未动身,却身患严重感冒,难以成行,便请求 衡阳市台办与开封市联系,了解开封“静宜女中”的情况,由于此时的开封静宜女中已易名为开封 市第八中学,开封市有关部门的答复是“未能找到”,郭老带着惆怅离开衡阳返回了台湾。

  有道是绿叶始终眷恋着根,陈振贵先生执掌静宜后获知学校的根在开封,决心在任期内实现寻 根的心愿。2001年9月,陈振贵到安徽大学访问,经安徽大学与河南大学联系,得知台湾静宜大学的 前身静宜女中就是今天的开封市第八中学,于是,陈振贵、穆仁和于9月9日来到开封市第八中学。 他们从交流中得知,创办于1932年的静宜女中,首任校长叫英启良,抗战胜利后,高永昌接任静宜 女中校长,并在开封市南关槐树村设立分院。到了1949年,静宜女中已有6个教学班,近300名学生 ,40余名教职员。1951年,改名为新生女中,1952年,改名为开封市第二女子初级中学,1965年, 又改名为开封市第八中学,男女生兼收。在开封市第八中学,他们参观了实验楼、教学楼、办公楼 ,看到“静宜之根”如此发达,陈振贵一行感到无比高兴,表示要回到台湾后,把“静宜之根”编 印在校史上。

  两代人的“静宜寻根”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从这个故事中却引发了笔者的良多感慨 ,尽管台湾当局烧起一把把野火阻碍两岸的交流交往,但野火最终挡不住两岸人民盼统一盼团圆的 春风。笔者相信,盛开在海峡两岸本是同根的“静宜”姊妹花是不怕野火的,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定 会越开越艳。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