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2年第一期  > 正文

“一国两制”与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观念

日期:2008-06-04 15:02 来源: 作者:宋云高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宋云高

  “一国两制”维系了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和思想文化传统。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才得以生 存、繁衍、发展、昌盛。一部中国历史,一条耀眼的主线——追求统一,反对分裂。这是我们中华 民族的历史精粹。以“大一统”观为核心的国家理念自古至今都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在中国历史上 有过“分”与“合”,逆历史潮流的“分”是野心家和民族败类利令智昏的结果;“合”是民族生 存发展的条件,是智者统治和人民奋斗的结果。综观中国历史进程,统一是主流,为国人所称颂; 分裂是逆流,为国人所唾弃。在华夏朝代更迭中,无论是汉民族建立的王朝,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 王朝,都以“混一寰宇”为最基本的政治目标,不允许有割据政权的存在。国家的统一,是保证中 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的统一,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再出现社会繁荣、国力昌盛的局面 ;国人为国家的统一而奋斗,是近代以来列强始终不能瓜分中国、灭亡中国的基本原因。中国作为 一个政治实体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未曾为外来因素所中断,同国家统一一直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有着本质的、必然的关系。邓小平进一步继承、发展了“大一统”的历史传统,接过我们民族的, 也是历史的托付,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个天才的创举,加快了 祖国实现统一的历史步伐。

  “一国两制”凝聚着万众一心的民族责任意识。中华民族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形成了国家意 识,这是中国各民族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在长期的民族融合和交流中,各民族之间共同形成了休 戚与共、不可分割的关系,培养了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强烈认同。千百年来,中华爱国传统形成 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性,成为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在这面旗帜下,各族人民把维护国家统一事业看做是大仁大德,敢于担当历史重任,把国家利益 放在首位,以炽热的赤子情怀和忧患意识,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维护国家利益的壮举。所谓“报国之 志,报国之情,报国之举”,就是对这种赤子情怀的准确描述。正是这种优患意识,催生出“士不 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华爱国主义文化传统突出肯定这种赤子 情怀和忧患意识,并将它内化为民族心理文化结构的活力因子,川流不息于每一个民族成员的身上 ,呼唤全民族永远保持清醒与进取的态势,始终保持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精神,维护国家的团结 和统一。国家统一,民族振兴,是中华儿女的百年夙愿,是世世代代传承不息的梦想之火。这个梦 想之火,在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的手中灼灼燃烧,促使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最富于想象力地提出“一国两制”这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政治构想,攀登上20世纪世界战略史 上没有攀登过的新高峰,照亮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

  “一国两制”展示出兼收并容的民族恢宏气度。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和 发展了和合思想。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 ,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收各个事物 的优长而克其短,使其达到最佳结合,由此推动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和合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崇 尚和谐统一的传统美德和兼收融合的宽广胸襟。对于此,台湾著名思想史家钱穆说:“中国人常抱 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这是 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 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剂。他指出,“今天我们人的脑子里还是不喜分,喜欢合。大陆喜欢 合,台湾亦喜欢合,乃至……全世界的中国人,全都喜欢合。”邓小平同毛泽东一样,是中国优秀 文化之集大成者,他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恰与“和而不同”思想存在某种契合的因素。“一 国两制”就是要通过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寻找出海峡两岸都能接受的方案。“一国”可以理解为 “和”,“两制”即是“不同”。既承认不同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之差异,又以“和”来统一之, 和合差异,而不抹杀个性。提出“一国两制”是一种胆略,一种气度。“一国两制”和“和而不同 ”是互相沟通的,“一国两制”构想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