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3年第二期  > 正文

国际化的先锋—台湾中小企业

日期:2008-06-03 13:49 来源: 作者:邓晓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邓晓华

  台湾的中小企业,一般是指制造业资本额在6000万新台币以下、员工在200人以内,服务业资本 额在8000万新台币以下、员工在50人以下的企业。台湾因受资源缺乏的制约,其经济发展基本上是 一种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经济,而高度出口导向的中小企业正是这一经济的主要推动者。

  以台湾战后5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形成了以精密器械、纺织、塑料制品、皮革、电力 及电子机械器材为主的五大主要出口产业。85%左右的中小企业产品都是以海外市场为依托而行销世 界各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小企业平均出口额占台湾出口总额的75%左右。70-80年代 ,中小企业平均外销比例为全岛外销总额的64%左右。90年代以来,虽然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等 不利因素的冲击,中小企业外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有50%-60%左右的比重,对出口贸易的贡献依 然保持着重要地位。目前,台湾中小企业仍占台湾企业总数的98%,就业人数近800万人,占总就业 人数的80%,年出口额达600亿美元,占台湾年出口总额的50%左右。

  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国际化都离不开贸易。由于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容量相比要广阔和复 杂得多,亚当·斯密认为,市场容量限制劳动分工,限制规模经济的发挥。从这一理论角度出发, 处理国际市场的销售比起国内市场或地方市场的难度和障碍要大得多。正因为如此,大企业在经营 国际贸易上将更具有优势,更能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外销市场也就成为大型企业大显身手的舞台 ,这是多数国家的共同特性。不论日本、韩国还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竞争力的产品均来自 于大型企业,然而在台湾,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台湾的中小企业在外销市场上的表现较大型 企业更为出色。台湾的“大企业主内,小企业主外”的这种似乎与国际经验、甚至与相关理论不吻 合的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首要的原因是专业化协作的发达。尽管台湾每一个中小企业的规模都不大,但是这些众多的中 小企业组成一个业务网,相互分工配合,在国际市场上展现了强大的竞争能力。在经济学中除了规 模经济之外还有一个术语叫做“范围经济”。如果能够在众多的企业之间有效实现分工合作,那么 并不一定需要每家企业都搞得很大。在儒教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这种范围经济往往具有许多超越 规模经济的优点。台湾的中小企业通过各种人事关系建立起信息网、销售网、资金网、人力网等等 。这些网络错综复杂,但却相互联系紧密,形成具有弹性的生产体系。这种特定的网络降低了企业 的运营成本,使得中小企业保持经营的灵活性,他们可以很快地跟上国际市场的潮流,机动地改变 经营方向。这是台湾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开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规模经济与生产相联系,而范围经济更多与销售相联系。台湾在行销方面,由于国 际市场的经营,从资讯的收集、市场的调查与分析,均需要庞大的投入。台湾中小企业显然不利于 国际行销方面的经营,但是,如果把国际行销的经营交由外商来承担,台湾只专注于生产制造与部 分推销的活动,那么这种国际分工的形态可以克服台湾中小企业在国际行销上所处的劣势或障碍。

  其次是产业性质与企业规模相匹配。一般而言,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而劳 动密集型产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对台湾的制造业来说,要素禀赋下的生产技术选择是劳力密集还 是资本密集,取决于台湾在不同时期的比较利益。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台湾的经济发展早期,由于 农业部门可提供较丰富的剩余劳动力,而资本的取得受限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在这 种情况下,台湾的制造业选择劳力密集具有比较利益。如果台湾选择资本密集的生产技术,在开放 的经济条件下,只有在岛内当局的贸易保护下方能避免来自国外资本密集型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这 种产业只有在保护的情况下在岛内存活,而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参与国际竞争。而此时能够在国际市 场上大显身手只能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所以,在发展初期如果选择外销市场势必以劳 力密集的产品或技术为主,而如果选择内销市场则在贸易保护政策配合的情况下才可能选择资本密 集的产品和技术。由此可得出结论,在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缺乏的情况下,显然是资本要素成为企业 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的制约因素,所以资本也就成为台湾中小企业难以成为大型企业的重要因素。

  第三是产业分工的合理。从产业垂直分工的角度,若大型企业生产资本密集的上游原料产品, 再经下游中小企业加工后出口,那么在中小企业出口中自然也有大型企业的贡献。在台湾,是公营 企事业掌握着岛内经济的“上游部门”,而民营企事业则局限于“中、下游产业部门”。台湾经济 中的产业组织结构表现出公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并存的“二重结构”。而在民营企业中,中小企业居 主导地位,其资本的投向大多以劳动密集型的中下游产业为主。台湾属岛型经济,资源匮乏,地狭 人少,市场容量有限,客观上需要依赖海外市场来刺激岛内的生产。台湾公营企业和民营大企业在 岛内当局的贸易保护下垄断着岛内内销市场,迫使众多中小企业从国际市场上寻求生机。再加之台 湾当局对外销企业多给予免税、减税及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扶持,因而形成了“中小企业主外,大 企业主内”的格局。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台湾中小企业既有的竞争优势已开始逐渐丧失,全球经济不景气和岛内 工业成长及出口不振,又压缩了台湾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但产业转型和企业外迁又迎来了发展的 “第二春”。中小企业自行研发能力一般较薄弱,再加上研发所需的费用昂贵,仅靠中小企业本身 很难有所突破。台湾中小企业进入了升级转型的发展时期,众多的中小企业正致力于实现技术升级 与产业转型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在技术层次上,致力于提高企业技术的档次与企业生产自动化作 业的程度,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在组织结构 上,由分散经营走向联合发展,实行网络化分工协作;在投资方向上,纷纷将资本、设备移师邻近 的东南亚国家或地区以及祖国大陆,掀起一股股“西进”、“南向”的投资热潮。由此,使得台湾 中小企业继续扮演着国际化先锋的角色。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