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03年1月1日,陈水扁发表了一篇元旦祝词,提出在新的一年内要达到“一个目标、两个重点 ”。一个目标是“让人民过得更好”,两个重点是“拼经济和大改革”。就字面意思来看,这个口 号无疑是很有诱惑力的。因为,陈水扁上台近3年来,岛内经济出现50年来的第1次负增长,失业率 由3%以下飚升到5%以上,股市疲软,通货紧缩,消费水平下降,贫富差距扩大。据《天下》杂志报 导,2002年底,有45.6%的台湾民众感到自己“不幸福和非常不幸福”;“对台湾未来发展”持悲观 态度者由1999年的17.2%飚升到2002年的49.9%。此时此刻,如果他再不提出改善人民生活来安抚民 心,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另外,通过改革来发展经济是使人民生活过得好的绝对必要的手段 ,否则,陈水扁在明年的大选中必败无疑。在上述口号的三句话中,笔者认为“拼经济”又是要害 ,是重中之重。用祖国大陆的语言来说,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
那么,陈水扁在今年1年内或在大选前1年能不能将经济拼上去?并使2300万台湾人民生活得更 好呢?岛内舆论认为大可“不必在意”他怎么讲,“此举为拼选举的预备动作”。因为陈水扁“今 天讲的,明天不一定就是这样做”;甚至是“今天讲话,明天变卦,后天大家必慌”。笔者认为, 阿扁“拼经济”的允诺,不仅难以成功,而且难以兑现,因为至少有以下几个难以突破的问题。
“经发会”的共识难落实
“拼经济”的口号远不是今年元旦才出现的。早在2000年下半年,“核四”风波后,台湾经济 开始下滑,2001年初陈水扁就公开喊出来了,也就是说,“拼经济”已被陈水扁喊了快两年,而且 是“陈水扁任职内喊得最响亮的口号”。为了落实这个口号,陈水扁还煞有介事地于2001年8月邀请 200多人开了个“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先后经过近两个月的讨论,达成了322项发展台湾经济的 共识(其中包括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的政策)。会后,陈水扁一再保证“ 将不折不扣地、百分之百地落实”“经发会”上的共识。可是,自2001年8月至2003年2月,时间已 经过了一年半,“经发会”上的300多项共识、特别是许多关键性的共识,至今并未落实。比如:入 世后,台湾农业面临的问题特别严重,为了振兴农业,“经发会”上一致同意要增加农业研究发展 经费,但实际情况是,2002年比2001年有关农业的经费不但未增,反而减少了1000万元新台币。又 如在两岸关系上,开放祖国大陆人士赴台观光以发展旅游业和开放祖国大陆投资进入台湾房地产业 、制造业、服务业等“经发会”上的共识,但结果只是虚晃一枪,因为台湾当局层层设限。在开放 祖国大陆人士赴台旅游方面,就只开放旅居海外的中国大陆人士去台湾,至于10几亿长期居住在祖 国大陆的同胞则根本不在开放之列,结果,从2002年1至5个月,仅仅接纳78位观光客。在开放祖国 大陆人士投资房地产方面,更是充满着歧视性规定:第一,祖国大陆人士除了以参访、探亲名义外 ,不允许亲自赴台来看房,只能委托台胞代为收集资料并洽谈;第二,祖国大陆人士买好房屋后, 一年只能来台湾住3次,每次只能住10天,一年最多住一个月。试问,如此苛刻条件,谁还愿意去台 湾买房呢。所以,台湾《新新闻周刊》指出,“经发会”上的共识,“像麻醉剂,药效退后,经济 低迷依旧,痛苦依旧”。
需要强调的是,陈水扁竟然不检讨甚至不提及“经发会”共识执行一年半来成效极差的原因, 居然还在元旦祝辞中信誓旦旦地说:“行政院依据经发会的共识基础,拟具了多项振兴经济的政策 方案……未来都必须逐项推动落实。”人们不禁要问:第一,原有322项共识远未落实,现在又在“ 共识”基础上增添多项方案,各个部门如何落实呢?第二,过去的一年半时间本来就落实得很少, 今年在陈水扁执政的时间内又能落实多少呢?何况今年阿扁准备开始“拼选举”了。既然“经发会 ”上的共识落实不了,那么整体经济又怎么“拼”出成效来呢?
内需难以扩大
扩大内需和外需是保证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两大因素。台湾是个海岛型经济地区,外需历来是 促使其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民进党执政的第二年(2001年),全岛经济出现50年来首次负成长( -2.18%),内冷外也冷;2002年虽由负变正,增长率为3.27%,但经济成长的“原动力是来自外销畅 旺”,对祖国大陆的贸易顺差就第1次突破200亿美元。为了兑现陈水扁“拼经济”的诺言,台湾当 局确定扩大内需是“主导今年经济大幅成长的主力”。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岛内广大民众“对 岛内低迷的经济形势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同时“2004年大选逼近,让陈水扁更有时不我待 的紧迫感”。另外,台湾当局还提出了一些“乐观的预测”,如2003年“岛内企业对投资本土的意 愿回升”;“政府多项重大计划即将上路……如企业设立营运总部减免营所税、兆元振兴产业优惠 基金……以及两兆双星计划等”。
那么,今年台湾的内需能不能真的扩大呢?笔者以为难度也是很大的。
第一,稳定的政局是内需扩大的前提。众所周知,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近两年岛内民间投资 及消费减退,主因之一就是政局动荡不安,民众对社会前途丧失信心所致”。比如朝野之间、立法 与行政之间斗争不断,闹得月月不得安宁,面对如此混乱局面,各级官员哪有心思去搞经济呢?今 年更值台湾大选前夕,蓝、绿各大政党已在为竞选摩拳擦掌。可见,这一年政局稳定的前提是绝对 难以具备的。
第二、内需的扩大靠投资与消费两个因素。在投资方面,无论台湾当局、民间与外企,投资的 主要对象不外房地产、汽车业和基础设施等,而在岛内,今年的这几个方面均有问题,据报道,目 前岛内“空置房屋已达100万间难以消化,汽车机车保存量达1500万辆,提升增幅不易”。至于基础 设施投资更是困难重重:一是台湾当局财政空前困难;二是内外矛盾甚多,以台北“中正国际机场 捷运工程”为例,它早在1996年就核定了,1998年时“长生公司已取得最优申请人资格”承建,计 划2000年开工,今年底通车,但因争议太多,一延再延,并“宣告破产了”,“以后不管谁来接手 ,至少还得3-5年”。在消费方面,同样不容乐观,据统计,近二年以来,岛内人均GNP仍然较高, 但却“以一年减少1000美元的速率向下滑落”,由1.4万美元降到1.25万美元了。人均GNP是一个人 民富裕程度的数据,它的变动比经济成长率、外贸变动率、工业生产率等数据重要的多。因为它不 仅代表每个人财富多少的变化,更在心理上影响每个人消费的多少;若人均GNP减少,人们势必缩减 消费,而民间消费减少,又会使得经济成长减缓或衰退,“因为民间消费占了经济成长的60%左右”。
“三通”难以实现
众所周知,陈水扁要“拼经济”,不仅绝对而且愈来愈离不开“三通”。截止2002年时,祖国 大陆已成为台湾的第1大出口市场,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贸易顺差也第1次突破200亿美元。两岸经过10 多年的交流,可以说“三通”已实现了“两通半”,目前就只剩关键性的直接通航(海运、空运) 了。直航对台湾来说方便、快捷、省钱、省力。总之,好处甚多:第一,可以大大节省时间,从台 北经香港至上海,一般需要五六个小时,直航后则可缩短到2个小时以内。第二,可以大大降低客运 和货运成本,据估计,一年可节省500亿元新台币以上,这笔钱“如果用来消费或投资,其所创造的 乘数效果,将超过台湾当局借债增加公共支出促进经济成长的效果”。第三,有利于台湾进行资源 整合,阻止产业外移,加快产业升级,增强岛内竞争力。第四,可以吸引海外跨国公司来台湾设据 点,共同向大陆发展,使台湾直接建成“全球运筹中心”。第五,有利于台湾“在大中华经济区内 扮演关键角色”。总的说来,“三通”是两岸互惠互利创造双赢的重要契机,获得岛内近7成民众的 赞同,更是广大台商的热切期望,认为“三通”愈快愈好。反之,如果直航不能实现,“三通”也 就难通,而“三通”不通,不但将加速岛内产业外移步伐,而且也会加快外资撤离台湾并将重心移 到祖国大陆的速度。
可是,陈水扁上台3年,对于“三通”直航问题,至今还是只有说法,没有做法,甚至有口无心 ,出尔反尔。在他当政5天后(2000年3月23日),就公开宣布“三通是2000年的施政目标”;就职 前4天(2000年5月16日)则强调“三通很快就会有眉目”;2002年5月在“大担”的讲话又再次重申 “三通是必走之路……可授权民间进行谈判”。谁料同年7月以后的说法却大变了,什么“三通并非 台湾经济的万灵丹”,“不能视三通为国家内部事务”,两岸航线是“特殊的国际航线”等等,一 句话,截至目前为止,陈水扁在对待“三通”上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种口是心非的态度 并不奇怪,一方面对外是为敷衍美国的敦促、应付岛内工商界的呼声而施放的烟幕弹,以欺骗舆论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势力强烈反对“三通”的压力,什么“绝对不能三 通”,“再通下去台湾就完了”,“三通是毒药”,“三通对台湾,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三 通谈判能拖一天算一天”。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所有对“三通”直航的反对声音,均来自陈水 扁下届竞选的支持者和同盟者,如果陈水扁失去这群势力,2004年的竞选连任势必大成问题。
总之,陈水扁如果真要“拼经济”,使经济搞上去,就必须开放直航实现“三通”。而如果要 “拼经济”,“拼选举”实现竞选连任,就必须迎合其支持者,尽量拖延、阻挠“三通”直航。今 年是“拼选举”的关键年头,时间紧迫,而“拼经济”来日方长,“三通”已拖了多年,继续拖下 去也无所谓。而二者不可兼得相较之下,个人的政治前途重于岛内的经济发展,陈水扁必然舍“拼 经济”而取“拼选举”也。笔者认为,即使今年春节在各种压力下,台湾当局扭扭捏捏地开放了间 接直航或“曲航”,固然是个良好的开端,有一定意义,但要在今年内取消“间接”二字,实现两 岸直航,的确是难上加难。
“大改革”难以推行
除了上述“拼经济”所需要的三个因素难以实现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促使台湾经济振兴的 条件难以具备,那就是陈水扁元旦讲话中提到的“大改革”问题。
众所周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保证经济振兴。用陈水扁的话来说,就是“ 从‘拼经济’到‘大改革’,其实是环环相扣的”。同时,陈水扁在元旦讲话中还提出了今年改革 的重点,即“当前民众寄望最深的,可以说是金融改革、教育改革、司法改革和政治改革”四大项 。至于改革的成效会怎样,陈水扁却只字未提。笔者则以为是阻力重重、步履艰难,除宣传外,别 无其他。仅举几例:关于金融改革,去年冬天对农渔会信用部的改革刚刚起步,就遭到全岛内农、 渔民的强烈反弹,至今不见再提及了;“财政部”关于将金融重建基金扩大到1.05万亿元新台币的 方案,“在立法院就遭到极大的质疑”,认为“过于庞大”,“有灌水的嫌疑”,结果“碰了一鼻 子灰”。关于教育改革,陈水扁口口声声要求“有关教育部门应该倾听各界意见……”,而实际上 对各界呼声置若罔闻。仅以台湾学生来大陆学习的学历为例,10多年来赴大陆读书的台湾学生已由 几百人猛增至上万人,就读的学校很多,就读的科目很广,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均有,毕业 后基本上都回到台湾作贡献去了。可是台湾当局至今仍拒不承认祖国大陆各个学校的学历,这种作 法实在荒唐可笑。首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享誉全球的学府,全世界都承认它们的学历,为什么 在自己的中国台湾却不承认呢?其次,海峡两岸均有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而且台湾新竹的清华大 学是1949年从北京的清华大学分流出去的,奇怪的是台湾当局能承认在台湾的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 学历,却不愿承认祖国大陆的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学历,如此“驼鸟政策”为什么不能改变呢? 关于政治改革,陈水扁说“政治改革的目的在于强化行政与立法效能”。仅就强化行政效用性来说 ,2002年12月根据《天下》杂志的调查,有50%的民众认为“阿扁的执政能力差”。因为这3年来的 实践证明,陈水扁一直是“意识形态挂帅”,“空炮弹的政策思维”,“玩弄权术的行事风格”和 “危机处理能力低劣”等等。而陈水扁的以上品质和作风在短期内是根本无法改变的,从而他所提 出的政治改革的目的也是根本实现不了的。改革无进展,2003年的台湾经济又如何能够振兴呢?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