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03年2月14日,台湾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亲民党总部会谈,签署了《 国民党与亲民党共同书面声明》与《国、亲两党共同推动国亲政党联盟备忘录》两份文件,宣布“ 政党联盟”成立。岛内普遍认为,从政治运作看,“国亲合”是要把目前台湾“二大一中二小的多 党格局”,改写为“蓝、绿对决的两党政治”;从实力对比看,“国亲合”将改变现有力量对比, 改变现有政治态势;从直接效益看,“国亲合”将加剧民进党的执政危机;从政治效应看,“国亲 合”将严重危及陈水扁的2004年的连任。显然“连宋会”和即将成立的政党联盟,将会在台湾政坛 产生巨大冲击波。
“国亲合”形成基础
“连宋会”和国亲两党筹备成立政党联盟,在台湾各界看来,是意料中的事。因为“泛蓝”合 作问题一直是政坛主要议题,也是“泛蓝军”3年来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存在“蓝绿对决”就会有 “泛蓝”的整合。政党联盟成立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整合实践。国亲两党整合是对立在“蓝大于绿”的民意基础之上,两党走到今天这一步, 曾经有过不平凡的经历。曾经组成过“策略联盟”,力斗唐飞的“全民内阁”、张俊雄的“少数内 阁”和游锡堃的“选举内阁”,打过不少漂亮战役。曾经组成过“选举联盟”,有过推举王建煊参 选台北县长、马英九参选台北市长等著名案例。曾经有过5次“党魁会谈”,在“核四案”爆发、“ 立委”选举、北高市长选举等政局演变的关键时刻,两党党魁为制订对策进行会谈。曾经有过“多 项共识”,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都已对“合则赢、分则输”有了深刻认识,经过3年的过滤和沉淀 ,先后从2001年12月6日“连宋会”的《联合声明》、2002年12月14日“连宋会”的《三点联合声明 》,发展为今天的《共同声明》与《备忘录》。可以说,3年来两党领导人、主要派系和广大党员, 尽管对“两党如何合作”都有不同程度的看法,但在“两党合作才能赢”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已经基 本一致,政党联盟是“泛蓝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是组织机制。政党合作要想避免“只播种不开花,不开花结恶果”的套路,组织基础成为关 键。“泛蓝军”对此早有考虑,在“核四案”时,组织过松散的“在野联盟”,展开“策略联盟” 和“选举联盟”的活动。此次连战和宋楚瑜签署的《共同声明》则宣布:两党成立政党联盟作为统 一的政团组织,成立“国亲联盟决策委员会”,由连战和宋楚瑜担任共同主席,由宋楚瑜负责召集 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联盟相关工作。连宋二人也一再表现出应有的诚意,连战肯定宋楚瑜“以大局 为重的宽广胸襟”,宋楚瑜肯定连战“优雅的风度”和“这么大的情义”。两人的互相支持,有助 于化解党内的不同意见。两党高层还确定在3月底同时举行代表大会,完成各自党内的关于参加政党 联盟的程序,确保政党联盟正常运行和发挥政党联盟的作用。在2月26日,国民党中常会已通过《党 员参加公职人员选举提名办法》,增定“必要时,总统候选人得推荐非本党籍人士为副总统候选人 ”,这为“连宋配”完成第一步程序。政党联盟确定合作组织、领导机构、人选和运作程序,可以 说是“牵牛牵到牛鼻子”,这是政党联盟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是政策策略。政策和策略是政党的生命,两党合作能否成功,制订务实可行的政策是基本要 素之一。政党联盟提出的政策之一,是提出“四步走”计划,第一步是成立“国亲政党联盟决策委 员会”,组成“政党联盟”;第二步是推出“国正亲副”的一组候选人投入2004年选举,实现第二 次政党轮替;第三步是成立“联合执政团队”,提出“台湾发展蓝图”;第四步是赢得第六届“立 委”选举,组成“稳定多数内阁”。“四步走”中赢得2004年选举、实现第二次政党轮替是关键, “四步走”计划并不冒进。政策之二是打造“人民幸福工程”。针对经济衰退、民众不满的现实, 政党联盟提出的近期目标是“俾以解决台湾当前面临之经济、两岸等重大难题”,远期目标是“以 确保台湾未来活力经济、清明政治、效能政府及两岸和平之新愿景”。政策之三是回归“宪政常轨 ”。政治联盟要形成多数民意基础上的“多数执政”和“多数政府”,有利于台湾政治运作由“二 大一中二小的多党政治”向“两党政治”转变,避免出现类似于民进党“少数执政”带来的“宪政 危机”。
一些学者把泛蓝整合称为是“水到渠成”,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从关于政党合作的民意分布 、整合实践、组织机制、政策策略等要素看,国亲两党和自称为“泛蓝小齿轮”的新党已经为此准 备多时。
“泛蓝军”面临的问题
国亲两党合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分析有利于联盟运作的“四大要素”时,不可忽视存在的不 利因素。围绕“泛绿军”的打压和“泛蓝军”内部的调整,政党联盟能否冲出重围,确实存在着未 知数。
一是能否取信于民。政党联盟能否实现第二次政党轮替,既要集中“泛蓝”支持者队伍,又要 有效阻止中间选民流向“泛绿”阵营。因此,在今后不到一年的有限时间内却存在着无限地变数, 政党联盟能否取信于民成为重中之重。要想取信于民,第一步是要彻底清除“黑金政治”。“黑金 政治”曾是李登辉领导时的国民党的代名词,宋楚瑜也曾受李登辉一手导演的“兴票案”毒害。3年 多来,国民党通过党务改造、信托党产,开始走上“与黑金告别的健康发展之路”。但是“翻陈年 老帐、揭过去疮疤”的高手“泛绿军”,却抓住不放,声称“国亲合作”是“黑金政治复辟”。作 为曾经执政长达50年的国民党,如何甩掉“黑金政治”的帽子,是树立新形象的关键。第二步是深 化两党内部改革。“泛绿军”攻击“连宋会”是“老年政治复辟”,虽说“泛绿军”说此话时忘了 在“台独”阵营内部起着重要作用的李登辉已有多大年纪,但是在“求新求变求改革”的社会气氛 中,“老年政治复辟”这一评价对“泛蓝军”有着不小的杀伤力,政党联盟应该加大改革力度,清 除官僚习气,建立起完善的民主运行和党意民意结合机制、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展现执政才能, 树立清新形象,获得选民的信任。
二是降低内耗。政党联盟最大的敌人是内讧。国亲两党内耗越多,失败的可能越多;国亲两党 负责任程度越高,成功的机率越高;国亲两党能够百分之百地合作,结果必然是百分之百地成功。 解决内耗,要做到“四不”。第一是“不算旧帐”。连宋对立,起自李登辉1996年12月的“国发会 ”,宋楚瑜被迫离党出走是1999年7月,尤其是在2000年3月选举前几个月内,在李登辉别有用心的 诱导、教唆和挑拨下,连宋之间更是批评、攻击不断;双方党工和公职人员之间也为此积下不少心 结。如今国亲两党要胸怀全局、立足今天、看到将来,不要受过去“陈芝麻烂谷子”的影响。国民 党要力忌“防宋”、亲民党要力忌“贬国”。第二是“不搞分裂”。几年来,国亲两党组织过“在 野联盟”、“策略联盟”、“选举联盟”,但是前有李登辉的捣乱,后有两党的理念矛盾和利益冲 突,因此,此次政党联盟必须在“诚”、“信”、“合”上下功夫,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 团结的事不做。第三是“不被挑拨”。连宋分离、国亲吵架已经数年,双方都说过伤害对方的话, 做过不利对方的事,“泛绿军”已经抓住连战和宋楚瑜当年相互攻讦的话做文章,国亲两党要大度 、要宽容,严防李登辉、民进党的挑拨离间、分化拉拢。第四是“不要动摇”。“连宋配”参选的 路上还有许多荆棘,投身选战的两党还存在着许多利益冲突,“泛蓝军”明知道没有退路,千万不 能半途而废。情人节“连宋会”至今,国亲两党和新党在“四不”方面做得较好。
三是能否增强抗压程度。政党联盟最大的任务是战胜“泛绿军”的挤压,面对政党联盟的冲击 波,“泛绿军”的全面反击已经启动和正在裂变之中。对政党联盟的挤压,主要有“三招”。第一 招是“贬”,败坏国亲两党的形象。在李登辉的主导下,台湾地区的“宪政改革”过程,就是“台 独”势力诬陷、打压反“台独”力量的过程,在“台独”势力执政后更是这样,今后只会愈演愈烈 。随着2004年3月选举的临近,“泛绿军”为政党联盟制作的“政治高帽”不外乎是“外来政权”、 “投靠大陆”、“出卖台湾”、“黑金政治”、“权谋组合”、“专制回潮”、“乱局开端”等, 极力在“连宋配”与中间选民之间筑起一道隔离墙,同时整垮政党联盟。第二招是“褒”,吹嘘陈 水扁的执政业绩,加大“改革”和“扫黑”的力度,做出“拼经济”的姿态,达到稳定“台独”阵 营、增加对中间选民的吸引力、挤压“泛蓝军”的发展空间的一箭三雕的目的。第三招是“拉”。 自岛内政党轮替以来,“泛绿军”为改变“少数民意、少数政府”的局面,是“借腹生子”、“以 蓝制蓝”,“泛蓝军”深受其害,不仅被李登辉拉走一个“台联党”,而且还被拉走一批如国民党 的唐飞、亲民党的赖英照、新党的郝龙斌等人才。在政党联盟成立以后,“猎人高手”李登辉和民 进党还会利用联盟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利用名利引诱,继续使出“分化、拉拢”旧招,“招降纳 叛”,策反、收买国亲两党内部的离心分子,加速拉拢和控制国民党地方派系。因此,政党联盟要 取信于民,对付“贬”;要抓住民进党执政失误的罩门,对付“褒”;要加强内部团结,对付“拉 ”;全方位抗击打压是重点。总体上看,政党联盟能否实现“四步走”计划,取信于民是根本,减 少内耗是关键,反击“泛绿军”的挤压。
“连宋会”冲击的焦点
政党联盟的出现,直接冲击现有“多党格局”,直接威胁到陈水扁的连任,因此对岛内政局产 生不小的“冲击波”。情人节“连宋会”以来,一方面是“泛蓝军”喜逐颜开,有条不紊地展开有 关政党联盟的各项工作;一方面是“泛绿军”外松内紧,全面部署反击“泛蓝军”的行动。蓝绿两 军的撞击点在那里呢?
一是激化选战。“连宋会”后,国亲两党整合出现“三好”局面:第一是“气氛好”。“国亲 联姻”、“连宋搭配”,“是春天的第一只燕子”,两党上下为之欢呼,中间穿梭促成“国亲合” 的泛蓝大老们松了一口气。第二是“机制好”。连宋共同主导两党人事与政策的走势已经显现,“ 国亲联盟决策委员会”已经确立两党朝“组织整合、政策协调、资源共享、稳定结盟”的发展方向 。2003年2月24日,宋楚瑜提出两党精诚合作的“八不二会”谈话。3月初,国亲两党决定在3月30日 同时召开党代会,为政党联盟造势。第三是“士气好”。“连宋会”给泛蓝支持者“吃了一颗定心 丸”,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幅提升,有助于提振“泛蓝军”的士气与声势。马英九说这是“为未来泛 蓝整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亲民党要员说是“民进党灾难的开始,是陈水扁执政的结束”。国亲 整合增加了“泛蓝军”的实力,导致拥有现任优势和执政资源的陈水扁出现“三弱”:第一是“民 意弱”,如果“泛蓝军”成功整合,民意分布是“蓝大于绿”。第二是“政绩弱”。因为陈水扁三 年来政绩乏善可陈而无法吸引中间选民。第三是是“团队弱”。因为“改革”、“扫黑”和“三通 ”等问题导致陈水扁和李登辉、民进党和台联党的矛盾扩大。“三弱”之下,陈水扁要实现连任变 得不太容易,民进党的“政权保卫战”的难度加大。
二是公共政策。2004年选举前,公共政策是蓝绿对抗和较劲的第一大焦点。就公共政策制订和 执行来说,蓝绿双方存在着不小的区别:“绿”是“台独”搞挂帅,“蓝”是民意为先。“绿”是 决策失误连连,“蓝”是执政经验丰富。“绿”是喜搞极端,“蓝”是务实施政。蓝、绿之间的区 别一再引起双方的对立和冲突。就公共政策内容和作用来说,“泛蓝军”将以财经、民生、“三通 ”等议题,突出陈水扁施政无能,巩固、扩大现有支持“连宋配”的民意基础;并将在所谓“改革 议题”、“总预算案”、“国营事业预算”、“大法官同意权”及其他法案审查方面,加大监督与 制衡力度,打击陈水扁的声势。而“拼连任”的陈水扁将强化与台联党的沟通与合作,并调动一切 资源,全力“拼政绩”、“搞改革”,以兑现选举支票、扩充政党基础 ;更将以所谓“政党法”、 “政党不当党产处理条例”、统独、族群等议题大做文章,丑化“连宋配”,防堵、分化、削弱“ 泛蓝军”,压制泛蓝阵营日渐上扬的声势。公共政策之争是政党政治的常态,问题是蓝绿阵营壁垒 分明,实力相差不大,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对抗,尤其是“立法院”法案审查、重大议题时的对抗将 更为激烈。三是大陆政策。2004年选举前,争夺大陆政策主导权将成为蓝绿对抗和较劲的第二大焦 点。蓝绿两大阵营的大陆政策,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存在“三个不同”。第一是立场不同。“泛蓝 军”代表社会民意主流,连战强调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恢复协商”,宋楚瑜强调“要让 台湾经济脱离苦日子,就必须摆脱早已证明无效的‘戒急用忍’政策,积极开放与大陆的交往”; 陈水扁则是在台湾定位问题上顽固坚持“一边一国”、在分裂道路上推行“渐进台独”、在两岸关 系上图谋“两国三通”。第二是内容不同。“泛蓝军”更多的是从创造两岸缓和与发展的角度,以 “直航”、“两会”商谈、开放两岸经贸等议题,质疑陈水扁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泛绿军”将 重弹所谓“新中间路线”老调,策略性地调整大陆经贸政策,大搞“两岸复谈”攻势,营造两岸缓 和假象。最近,台当局编出4月7日“汪辜再会”的神话,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证。双方在“立法院 ”本会期的焦点是在“两岸关系条例”如何修正,成为争取中间选民认同的关键一战。第三是效果 不同。按照“泛蓝军”的主张,两岸关系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按照“泛绿军”的主张,两岸关系 紧张将继续漫延下去。在实力相差有限的蓝绿两大阵营对决中,尽量吸引高达选民总数30%的中间选 民,成为双方的主要任务。
如何吸引中间选民,大陆政策成为主要招数之一,因而大陆政策的主导权成为国亲两党争夺的 主要焦点。
热闹归热闹,现实归现实。面对政党联盟这一岛内政坛的重大冲击波,人们也在思考:政党联 盟的政策宣示有多大作用?在掌握执政优势的“泛绿军”的打压下,政党联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巩 固支持者队伍?在陈水扁为求连任的政策调整中,政党联盟能够吸引多少中间选民的支持?在党内 需要协调的情况下,政党联盟的组织功能能够发挥到什么程度?宋楚瑜和连战同意合作有着“实用 主义”的阴影,能否精诚团结、无私而为?总之,政党联盟要想冲出重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