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1998年秋天,天津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姚同发所长来我所访问,他谈到岛内“台独”势力活 动猖獗,其一是企图割裂两岸文化渊源,为此,他表示要赴岛内作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来批驳 “台独”宣扬的种种谬论。承蒙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襄助,他的研究计划得以实现,秋末 即成行。同发以学者的敏锐,抓住了两岸关系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衷心祝愿他能借此机会广泛深 入地搜集资料,在研究上再有开拓。后来听所内访台的同事和岛内朋友提及,同发在那一个月访问 期间始终没有离开台北,也没有任何访客应酬,人们经常看到他微驼的身影每天奔波于台北各大研 究机构的图书馆、资料室,显见他非常珍视这次访台机会。此后,他又两次赴台访问,在出席学术 会议之余,仍不忘用心搜集有关研究资料,与同仁切磋。
从那以后,有时他来所里看资料,有时我去天津作演讲,有时在研讨会上见面,他都会见缝插 针、三言两语地提到他的研究进度或思考的问题,并诚恳地征询我的意见。今年春天,他的书稿历 经三年多推敲,终于大功告成,他给我寄来了相关的资料,希望我能为此书撰序。
同发在谈到这部著作的写作缘起时曾说是基于台湾当局恣意施行的“去中国化”的一种认识, 他认为,“去中国化”是对台湾民心的腐蚀,是对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割裂,是对台湾文化与中 华文化渊源的“断脐”,是“台独”分裂图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社会对此应有足够的警醒。
其次,他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淘沙拣金,耙梳剔抉,以期透过斑斑可 考的文献,历历有据的史料,来揭示台湾历史之源、文化之根。为此他十分认真仔细地、一个学科 一个学科地归纳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寻根探源。人们从同发的大作中不难看出,用历史科 学精神来揭露“台独”是最犀利、最具说服力的。这样的研究,是值得两岸学术界提倡的。
当然,细究起来,《台湾历史文化渊源》是一个庞大的理论架构,涉及诸多学科领域,虽然同 发努力予以把握,亦只是“纲要”式地作了阐述,难免有粗疏和漏珠之憾。但他仍有后续的研究计 划,倘若得以实施,两者相辅相成,亦不失为两全之策。我期待着他的新作面世。
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八项主张中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 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其后,在访问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 江泽民又指出:“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1998年,在钱其 琛副总理的倡导下,中国社科院实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旨在从学术层面上,深入研究中华“ 文化纽带”的性质和作用,以增强海内外华夏儿女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 一。同发的研究课题从1998年开始酝酿,在时间上可以说是对这一倡议的响应。概括而言,《台湾 历史文化渊源》以多学科视野、大文化格局,阐述台湾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勾勒其来龙去脉,追 溯其根由本源,厘清台湾历史与祖国大陆历史、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主从、源流关系,从而达成 为台湾历史文化定位的目的。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文化“纽带”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它是连接两岸同胞,反对“文化台独”促进祖国统一的利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台湾 历史文化渊源》堪称“文化纽带”工程的一部力作。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