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上世纪50年代的台湾经济是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高科技业的顺序逐步发展的,即农、 轻、重、高是台湾当局发展经济的基本路线。这就是说:“首先狠抓农业,然后以农业剩余来促进 轻工业发展。透过轻工业品大量外销所积累的资金,来支持重工业与基础设施的扩张。再进一步发 展高科技工业。”在这条发展经济的基本路线中,食品工业曾对台湾经济起过重要作用。研究台湾 食品工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对台湾食品业的转型而且对祖国大陆食品业的发展和解决“三农”问 题均有一定意义。
台湾的食品工业及其内涵
通俗地说,食品工业是用来“进口”的工业,或者说是以农、畜、水产品加工制造出产品供应 食用的行业。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属于生产生活资料的轻工制造业;另一方面又是农产品转化 的最重要的后续产业,是农业生产的延长或农业的下游产业。另外,它还是涉及相关产业最多的综 合性产业:既与农业关系密切,又与食品制造、食品机械、包装材料、添加物工业相关联,还和餐 饮、运销等服务业密不可分。
台湾食品业并没有一个统一分类的方法。依据食品的性能分成4类或5类,前者为综合食品业( 奶粉、罐头、味精、茶叶等),饮料业(茶、咖啡等),大宗物脂业(油脂、饲料等),肉品加工 业(猪、鸡等)。后者为罐头食品、冷冻食品、食用油脂、饮料和乳品。有的则按食品的层次划分 为三大类:即传统食品业、新兴食品业、与食品相关联的产业,其中传统食品业的种类又很繁多, 目前分成22个行业(屠宰、乳品、罐头、糖果、面食、制糖、味精、造酒、制茶、烟草、冷冻食品 、杂项食品等)。
台湾“以农畜水产食品为主的食品业者数以万计,以资本额低于35万美元的中小企业居多”。 受气候、土地及食品原料取得等因素的影响,加工制造及原料生产者多分布于台湾中南部地区,食 品贸易商则多聚集在北部。
台湾食品业的发展过程和作用
由于食品工业是农业的后续产业,食品业的兴衰受农业生产的制约,一般来说,农业(广义) 发达,食品业也就发展得快;反之,食品工业势必出现困难。在台湾,食品工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和稳定发展阶段(上世纪50年代)。1953年台湾土地改革完成以前,农业生产 总值占全岛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6%,超过工业产值(21.3%)10多个百分点;那时的工业比较落后 ,外汇奇缺,因而食品业的品种极少,只有榨菜、酱油、饼干、蜜饯等;技术也很落后,基本上属 于家庭手工业,产品除满足生活需要外,主要用于出口换外汇,1953年的加工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9.8% 。1953年在土改完成的基础上,台湾当局提出“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口号,积极 发展代替进口商品的工业,并连续完成了两个4年计划(1953-1960),农业实现了自给自足,重点 发展了高价值的经济作物,食品业随着经济的进步也取得了稳定发展。
第二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1961—1980)。这个时期台湾又连续完成了4个4年计划并设计和执 行着一个新的6年计划(1976-1981)。20年间,台湾经济处于腾飞和繁荣时期,食品工业也步入了 快速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工业纷纷兴起,食品特别是罐头食品的出口值,年均增长近32%,其中凤 梨、洋菇、芦笋三种罐头的出口占居世界第一。除此,冷冻食品也开始出现了。
第三阶段是转型升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食品环境随着农业 的变化也起了变化。自1981年开始,台湾农业生产一直呈负增长的局面;农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降 到10%以下(7.4%),2000年时更下降到2.06%;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只有7.8%;农家食品只占家庭 消费结构的1/4。从此,食品工业开始进入转型时期,其特点是:
1、食品业的目的由出口创汇、支持工业发展为主转变为满足岛内民众需求为主。
2、食品业的内销比重>外销比重;贸易顺差转变成逆差。
3、食品业的结构由传统的罐头食品为主转变为冷冻、饮料、乳品等新兴食品为主。
4、食品业的技术层次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以技术密集型为主。
从上述食品工业发展过程的概况说明:在不同时期,台湾的食品工业为赚取外汇、增加农民收 入、密切工商业间的联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升级、形成发展开放型农业并增强竞争力 等方面均先后发挥过重要作用,是台湾经济的“功臣”。
台湾食品工业面临的困难
台湾食品工业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由于结构改变、农村人口外流和外来经济的冲击等等原 因,遇到不少新的挑战和困难。
第一,生产成本日益提高。据台湾有关部门统计,目前食品的原材料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72%左 右,加之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包装成本不断上涨,致使食品业的利润微薄,特别是外销食品,国 际竞争力逐渐下降。
第二,进口食品大量涌进,岛内食品相对逊色。台湾经济是外向型经济,食品业由于一向过分 重视外销,忽略内销的辅导工作,在自由化政策的推动下,特别是加入WTO后,海外食品大量涌进, 加之进口食品给消费者以新鲜感,使食品业的竞争压力有增无减。
第三,食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较小,加工层次偏低,业主观念保守,缺技术创新,因而 难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减轻工资上涨的压力,并进一步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
第四,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食品的品质、卫生、安全的要求愈来愈严,而业者的 适应能力却不高。
由于以上原因,致使岛内食品工业出现两种衰退现象:一是产值下降。由1996年的5737.8亿元 新台币减少到2001年的4297.5亿元新台币,6年衰退了25%,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上游农业的发展。二 是外贸由顺差转为逆差。“自1974年起就由顺差转为逆差,1996年后的进口值则稳定维持在出口值 的1.6倍左右”。
台湾食品工业的出路
台湾食品工业的衰退主要表现在传统的食品工业上,但从整个食品工业来看,它仍是大有可为 的,因为“民以食为天”是个永恒的真理。那么,它的出路何在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两条:
第一,调整生产结构,积极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由于岛内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改变,民众 收入增加,加之生活步调趋向紧张忙碌,人们外出用膳的机会多了。于是众多百姓在吃的问题上, 一方面越来越重视简便、快速、营养和卫生安全,因而对加工或半加工食品的需求越大:另一方面 ,使食品与餐饮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而且改善食品供应,提高餐饮卫生与营养也显得相当重要。 为此,台湾当局与“中美经济社会发展基金会”于2002年签订了一项辅导食品加工……增加市场竞 争力的“贷款计划书”,金额共5800万元新台币(约1700万美元)。一是促进高附加值的中式食品 加工业发展,鼓励食品业者应用现代食品加工、流通、鲜度保存技术开发出具中国特色、精致美味 的高附加值中式食品,如饭团、便当(即盒饭)、寿司等等;二是家庭取代餐。即回家马上可以吃 或稍加热调理即可食用的餐点。它强调餐点本身的“口感、风味、精致与食用时的方便性”。
以上结构调整,不仅可以带动相关冷冻、冷藏、屠宰等产业的稳定发展,还有利于养成民众的 卫生、安全和优良品质的习惯。
第二,调整市场经营方式,积极向海外设立生产基地,特别是投资祖国大陆和进口祖国大陆低 价农产半成品,作为台湾食品工业的重要方向,并实现双赢的局面。祖国大陆的人口众多,属于发 展中国家,人均GDP低,农村人口占70%,人均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仍以吃的为主,食品占人民消 费比重的一半,因而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市场非常之大。
为了使食品工业走出困境,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一些有远见的台商就瞄准了祖国大陆的食品 市场:进入21世纪前,包括顶新(即味全)统一、旺旺、龙凤、爱之味、联华、大成、长城等一批 食品加工业已到祖国大陆落户;据统计,在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十大品牌中,食品业品牌就占有三 席,分属统一(第1名)、顶新(第2名)和旺旺(第6名)。1993—1998年,台湾食品业对祖国大陆 的投资总额达1,110亿元新台币,与同期在岛内投资金额1616亿元新台币相比,仅差506亿元新台币 ,相当于全岛投资的69%。仅从福建漳州市统计,1998台商投资的食品加工业就有184家,合同利用 台资2.89亿美元,分别占台资加工企业数和台资总金额的78.3%和80%。
进入21世纪后,祖国大陆在“十五”计划期间,食品消费仍是城乡居民消费的主体;到2005年 时,人均GDP将达9000元人民币左右(1100多美元),食品消费将呈现多层次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 的调整和农产品日益丰富,更将为食品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近几年来,农村消费开始出现城市化 倾向,西部大开发又将为食品工业进一步提供丰富的原料来源。因此,“十五”计划既为祖国大陆 的食品工业提出了发展前景,又制定了食品工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是饮料工业、方便食品、食品加 工与食品包装机械以及包装设备的技术创新如包装外观的设计和新包装材料的开发等等。在这些方 面,台湾食品业都具一定优势和经验。可见台商食品业者投资祖国大陆不仅历史和现状不错,而且 前景一片大好。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