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03年11月20日,《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出版座谈会在武汉市人民政府会议厅隆重举行 。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福州、厦门、长春、南宁、武汉及祖国宝岛台湾等12个省、市、 自治区的80余位专家学者,就《丛书》出版的政治、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国共关系和两岸关系 ”这一门新兴学科的建设及学科研究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其中有17位海峡两岸专家 学者就《丛书》的历史地位和学术问题作了专题发言。这次会议由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国共关 系史和两岸关系史”研究常设课题组发起,并联合武汉市统战理论研究会、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 武汉出版社和《丛书》编委会等单位共同主办。中央统战部、国台办及湖北省委统战部、武汉市的 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丛书》主编、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共关系史和两岸关系史”研究课题组组长 王功安研究员代表《丛书》编委会,就编写丛书的目的、经过及《丛书》的特点等方面的问题作了 介绍。编著这套丛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二是推 动“国共关系和两岸关系”这一门新兴学科的研究深入系统地开展。这套《丛书》从1993年起陆续 由武汉出版社推出,至今年集齐出版,汇集成了蔚为大观的20卷丛书。《丛书》具有以下五个突出 的特点:一是突出“两个关系”,在“两个关系”上做文章。既不是单纯地研究国民党或共产党, 也不是单纯地研究台湾地区或祖国大陆,而是从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不同侧面研究两者的互 动演变关系问题。二是时间跨度大,内容浩繁。涵盖了80余年的国共两党关系与50余年的海峡两岸 关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三是“形散神聚”贯穿中心。20卷书 ,各有体系,独立成册,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但整套丛书又聚成体系,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这根红线穿插其中。四是论中有史,史论结合。《丛书》一改过去侧重以史为主的线性研究,着重 研究“两个关系”理论问题。五是既突出整体关系,又注重个人作用。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特别 是两党领袖人物在“两个关系”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丛书》中《毛泽东与国共关系》、 《周恩来与国共关系》、《宋庆龄与国共关系》等3卷分别研究了3位领袖人物在“两个关系”中的 重要历史地位。
《丛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现实意义
黄铸:(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顾问)这套丛书,鸿篇巨制,洋洋五百多万言。总而观之,凸 现了两大历史趋势和历史规律:一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不可分割。台湾自古属于中国,历史、民族 、血缘、亲情、经济、文化,都把两者凝结成不可分割的关系,两岸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二是台湾人民要当家作主,享受民主自由权利,要和平稳定,经济和社会要发展繁荣。这也是不可 违逆的历史潮流。我们要主导两岸关系的历史发展,并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就必须尊重《丛书 》揭示出的这两大历史趋势和历史规律,完整把握这两大历史趋势和历史规律的最佳结合点。而要 找到这种最佳结合点,就要多交流,进行谈判和协商。毫无疑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应当成为 一个最佳结合点。这两大历史趋势和历史规律的凸现,是《丛书》对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贡献。
张静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王功安、毛磊 两位老先生“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主编出版了气势恢宏的20卷《丛书》。今年10月,在《丛 书》出齐以后,我在《人民日报》上撰文作了宣传推介。从《丛书》的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 现实性和作者的广泛性五个方面作了概括。《丛书》有很强的现实性,其一是《丛书》主编从编撰 《丛书》的第一天起,目的就很明确: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中共“十二大”早就明确提出 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当代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实现祖国的统一。党的“十六大”更加具体地提出了解 决台湾问题,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丛书》的两位主编和作者们 正是带着这种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响应这个号召,“十年沉思,十年研究,十年伏案”,不图 名,不为利,呕心沥血,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不遗余力、默默地辛勤耕耘。现实性的另一个突 出表现是作者从大量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一般的事实中得出结论,即:中国人民 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有办法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这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 了的。不管外国势力怎样企图干涉中国统一的内政,都必将被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所击败。同时正 告台湾岛内一小撮死不悔改的“台独”分子虽然猖狂一时,到头来也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必将 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被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所唾弃。还有“台湾的未来在大 陆、在统一”等,这些不可抗拒的逻辑结论,正是《丛书》具有现实性的价值所在。《丛书》的现 实性还表现在能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理论的、现实的、历史的依据和精神上的支持。“政策和策略 是党的生命”。政策和策略从何而来?从大量的科学分析中来,从系统的科学研究中来。《丛书》 有力地论证了“一国两制”和江泽民“八项主张”、胡锦涛“四点意见”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毫无 疑问,《丛书》的出版,对于凝聚国民的爱国心、统一情,对于有关方面形成科学实用的对台政策 及措施,都是大有益处的。它有助于人民群众特别是台湾同胞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谈判的极大诚意。
林家有:(中山大学校务委员,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我对这套丛书总的评价 是:“古为今用,史为实用”,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典范。国共关系和两岸关系是一个问题的两 个方面,先是国共关系,后是两岸关系。《丛书》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得很好。《丛书》用历史的眼 光去检视国共关系和两岸关系产生的渊源、演变发展和历史走势,理清“两个关系”发展的历史脉 络,反映了“两个关系”的曲折进程,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处理“两个关系”,认识“两 个关系”的发展规律,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丛书》的编写出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学术价值的 “双赢”。《丛书》分开是20卷,合起来是一个有机整体,给人一个完整的“两个关系”历史与现 实的写照。《丛书》无疑政治性很强,但因为它是从学术领域研究问题、陈述史实,因而没有政治 上的说教,完全抛弃了教科书语言,更没有以政治去解说历史。所以,《丛书》为我们史学研究者 树立了一个历史如何与现实相结合的典范。
刘增泉:(台湾淡江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首先,我对《丛书》的出版要表达由衷的祝贺 。《丛书》是一项重要的档案和史料,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在台湾的图书馆包括一些大学的图 书馆都有珍藏。我想,台湾这方面的学者也会把它当作经典看待,作对比研究和借鉴的。
《丛书》代表了“两个关系”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
严昌洪:(华中师范大学近现代史所所长,教授、博导)《丛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概括地讲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研究角度新颖,自成独特的学科体系,是“两个关系”研究科学化 的重大成果;二是内容丰富,资料新颖翔实,可读性强;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研究问题,常有一些精辟独到的见解;四是整体上的一致性与相容性的结合,同时又能不拘一格, 相得益彰。总之《丛书》融科学性、理论性与可读性一体,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理论学术价值。
丁俊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我想谈一谈《丛书》在学科 方面的创新。一、关于新学科。创立新学科并不是件神秘的事情,凡是通过对重大社会政治及其他 现象进行研究,总结规律并上升到理论的就可形成新学科。“两个关系”是整个20世纪中国最重大 的社会政治现象,《丛书》把80余年和50余年的两党、两岸的复杂纷扰的关系寓于规律性研究中, 揭示出了“两岸必然统一”的科学性,从而自然而然形成“两个关系”学科。《丛书》对该学科理 论架构的初步形成作出了贡献。二、关于新视野。《丛书》力图突破过去线条化研究的缺陷,分门 别类地多角度地研究诸多方面,纵横结合,史论结合,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三、关于新领域。《 丛书》独具匠心,别出新意,有许多补白之处。如《毛泽东与国共关系》一书,总结了毛泽东一整 套具有独创性的关于国共关系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原则,是毛泽东研究中的补白之作 ,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实践意义。
娄 杰:(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导)我长期从事党的统一战 线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丛书》的编写出版是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统一战线的总目 标是“振兴中华、统一祖国”,《丛书》抓住“祖国统一”和“两个关系”课题,用理论研究的成 果来为实现统一战线的总目标服务,是对统战理论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创新。
田子渝:(湖北大学中共党史教授、博导)我很钦佩两位主编的宏大气魄,他们有战略家的 眼光,而且起步较早,扎扎实实。我多次作为访问学者赴台学术交流,发现《丛书》在台湾学术界 “引用率”很高。“两个关系”研究,成为一个学术品牌和文化典范。对于宣传武汉、提高武汉知 名度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